一、战略机遇
1、产业转移机遇
2、中部崛起机遇
3、创新发展机遇
二、战略转换
1、区位战略向产业战略转换。
2、资源战略向科技战略转换。
3、短期战略向长期战略转换。
4、单一战略向系统战略转换。
三、战略定位及目标
1、战略定位——中部支点
2、战略目标——和谐湖北、创新湖北
四、战略重点
1、工业强省。
2、人才兴省。
3、环境亮省。
五、战略工程
1、产业创新工程。
2、城镇化工程。
3、信息化工程。
4、国际化工程。
发挥科技创新在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中的关键作用,探索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新途径、新方式,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关键点,消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要加快完善引导企业创新的市场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要让技术创新更多地由企业来实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聚集,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二要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激励措施,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三要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顶尖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 四要着力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潜能。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在全省上下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丰厚肥沃的土壤。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建设创新型宜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宜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我们要从现实基础、未来趋势和宏观政策走向等不同层面,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宜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加快建设创新型宜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先,建设创新型宜昌,是提升我市科技支撑能力的现实需要。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依靠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的立市之基、强市之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把科教兴市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以促进“两个转变”为着眼点,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十五”以来,我市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为支撑,以新材料、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一批产业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6.51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1.46%;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4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2.29亿元,占到全市高新产业产值的68.34%。
二是科技项目实施绩效提升。“十五”期间,全市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项目对于地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了全市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水平。
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7项,政府财政投入科技经费5820万元,同时,争取国家、省科技部门科技计划项目297项,争取科技资金4800万元,引导工业企业投入25.9亿元,项目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15亿元,年新增利税66亿多元,年新增创汇2亿多美元。三是自主创新成果明显。
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72项,其中省级以上217项;受奖励的科技成果255项,其中省级以上54项。全市专利累计授权量1974件,年均递增20%以上,连续5年位居全省市州首位。
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共创省名牌46个,占全省总数的18%。四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建立了市、县(市、区)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的制度,全市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全市选拔了68名市管优秀专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科技人员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2005年,全市科技人员达到了20万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1万余人,拥有中级职称的近6万人。这次会上隆重表彰的宜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晓勤,就是我市科技界的优秀代表。
五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宜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产学研合作基地17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家、企业孵化器3家。围绕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全市加强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宜昌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当阳、宜都两市成为全省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县。此外,全市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普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文化科技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宜昌已先后五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或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为我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宜昌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先进和发达地区比较,我市现有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缺乏,相当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外依赖度较大;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力量薄弱,缺乏高新技术成果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比较匮乏等等。
要解决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这些问题,使科技进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宜昌,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二,建设创新型宜昌,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科技总体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是进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党中央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提。
发挥科技创新在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中的关键作用,探索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新途径、新方式,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关键点,消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要加快完善引导企业创新的市场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要让技术创新更多地由企业来实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聚集,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二要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激励措施,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三要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顶尖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四要着力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潜能。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在全省上下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丰厚肥沃的土壤。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7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