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由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NCEE)主办。
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介绍,北京市教委和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自2018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借鉴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动双创教育本土化发展。积极构建“专业+课、赛、创”职教双创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创业和商业知识与技能,在实战模拟过程中不断促进创新创业实践。
依托中英双方打造的首都职教赛事平台,北京推动建立国际化双创技能竞赛体系,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中英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北京赛事期间,中英国际合作、师资培训、融合课程建设等成果累累,举办双创师资培训近50期,覆盖30余所院校,培训教师近600人,覆盖学生千人次;共建首批在京“中英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8所。
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具体内容如下: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也是成都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之中,担当更大使命与责任的历史机遇。肩负国家使命,面向未来发展,成都将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就是要始终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摆位,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这既是直面未来发展的准确研判定位,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支撑。
试题答案:(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①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④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有;⑤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竞争;⑥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评分说明:本大题答案具有开发性,考生围绕上述参考要点回答,言之有理,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
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创新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坚 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 新,加强基础研发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我国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稳步提高,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56。2%。
一是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胜利 召开,发出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召。
颁 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 战略目标,明确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进六大转变” 战略布局,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制定实施首个国 家层面综合性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突 出了塑造引领型发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要求,体现了科技与经 济、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部署面向2030年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确定15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启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 学与类脑研究、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等4个项目试点,为科技 创新指明了新的发力方向。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 费支出1。55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9。
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08%。
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8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19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 有效专利拥有量达628。
5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0。3万件,首次突 破百万大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件。
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 3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4万亿元,增长16%。
科技创新取 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 发射升空,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启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 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一年,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 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运算速度居世界首位。 基础前沿加速赶 超,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组织 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人才工程, 一批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创 业人才不断涌现。
三是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加快形成。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全面启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8个区域全 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一批可总结推广的改革发展经验。 印发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新增湖北、广东、福建3个创新型省份 试点。
新设河南郑洛新、辽宁沈大、山东半岛、福建福厦泉、安徽 合芜蚌和重庆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收 人保持快速增长,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深人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 型升级,重点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
发布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落实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和领导人承诺,继续实施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科技合作项目联 合资助工作,科技创新弁放合作持续深化。四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 改革深人推进,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现常态化运行,新型科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6印发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 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劳 务费管理使用等六大方面自主权。 出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 配政策,提出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措施,更好实现知识创造价值,使价值创 造者得到合理回报。
制定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税改革,更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出台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 动方案,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制度安排。
普惠性政策进一 步落实,全年新增备案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累计达10。
4万家, 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15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 收约760亿元。 二、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将推进“双创”工作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有力抓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进人提质增效新阶段。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
3万户,增长 11。6%,平均每天新登记4。
5万户。全年新登记企业552。
8万户,增 长24。5%,平均每天登记1。
5万户。一是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出台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 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首批28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各示范基地。
魏炳波,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物理系主任、空间材料科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材料学科评委、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空间应用科学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理科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微重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1991年至1992年间,他获得世界著名洪堡基金资助,赴德国宇航院空间模拟研究所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客座研究,并在空间材料科学和快速凝固领域的前沿课题中取得数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受到世界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研究结束后,他婉言谢绝了国外著名专家的邀请,放弃了高薪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回国后的7年中,魏炳波在客观环境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中国空间科学在世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他与合作者共取得经部级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成果8项,其中一项荣获199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同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2项。
几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4年他获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当选为国家高科技航天领域“863—2”专家组成员,1998年他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9年3月初他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999年5月他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11月他获宝钢教育基金奖特等奖。
回国后,他在总装备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人事部、国家外专局、陕西省和航空工业总公司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继美国、前苏联和欧共体之后全面掌握了空间材料科学地面模拟研究的关键技术,从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6年来,先后有美、德、俄、日等10个国家的72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和短期合作。美国、德国和瑞士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相继与该实验室建立了正式的长期合作研究关系。
截至目前,魏炳波已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他的论文被国际著名科学文献检索工具,如SCI、EI、ISTP、CA、MA等收录150余次,在可查到的著名文献中被国内外学者引用110余次。他28岁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被特批为博士生导师,是当年西工大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
在他的学生和其他教师眼中,魏老师从没有休过节假日。与学生一起发表学术论文,他总是将学生的名字排在前面,而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当前,全球创新形态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紧迫的战略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又应该以怎样的新思路实现科技创新的新作为?《经济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宝明。
陈宝明认为,尽管我国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创业生机勃勃,但长期以来,我国也存在着向创新驱动转型动力不足和创新环境不完善的问题。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较强的要素驱动惯性,制约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还未充分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新常态下,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就是要在把科技进步放在前所未有高度上的同时,通过全面创新为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因此,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实际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关键“轮子”。
陈宝明进一步分析说,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是新常态的本质特征。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但经济发展将实现向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结构更合理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动力要向新增长点转换,在新常态的主流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传统投资、出口和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实际上只能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
陈宝明认为,当前我国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迎来重要机遇。这是因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群体性突破,加速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兴起,为我国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和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加快,创新资源全球流动加速,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作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已从科技创新本身的竞争转化为创新体制机制的竞争,谁能够更快地适应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释放创新活力、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谁就会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换言之,在形成国际比较优势的过程中,传统资源要素禀赋的重要性下降,而营造创新生态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如何理解全面创新的“全面”呢?陈宝明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的本质是全面的,包含着各领域、各环节的创新,也包括制度、管理、教育、文化、组织、工艺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全社会的创新。
陈宝明认为,新常态下,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一是在发展思路上既要尊重科技本身的发展规律,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要紧密适应消费需求,解决社会和民生关心的科技问题,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二是要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协同,不仅要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还要通过相关制度改革释放创新的活力,使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加通畅。三是要加强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更有利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国内外创新的交流与互动,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四是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仅要重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还要适应现代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陈宝明认为,新常态下,我国不仅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创新,改善创新环境和制度;通过制度、组织、管理等的创新,为科技创新及其作用发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真正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