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校始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历经近五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交通为特色,工学、管理学、理学和文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以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成为一所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办学水平的普通高等学府;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理系、外语系、艺术系、人文社科部、留学生部、体育工作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拥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有7个国家管理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4个门类。拥有2个博士点,13个硕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 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硕士领域和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总数已达10165人(其中本科生8610人,高职生(专科)113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20人),留学生150人,成人教育学生5000余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7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834万元。拥有1000M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网络系统,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70多万册,电子图书1万册。建筑面积为23000平方米的新实验馆将在2004年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42人,其中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了教师总数的60%。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并把"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创新,发展个性,健全人格,重视能力,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培养学生"基础强、外语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日益提高。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种竞赛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并在机车车辆CAD/CAM、城市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检修装备、材料设计、焊接工程、精细陶瓷、连续挤压及包覆技术、齿轮传动、先进制造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环境保护工程等20多个科研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五年来(1999年-2003年),共承担、完成各级横、纵向科研项目5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89项,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等14项。出版学术著作10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1400多篇,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17篇(1998年-2002年),其中SCI收录40篇,EI收录61篇,ISTP收录16篇。学校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以自有成果为主要技术依托创建的大连瑞尔高科技产业公司已形成相当规模。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二十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04年共有来自9个国家的34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接纳过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
学校还根据高教事业的发展,抓住机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爱恩国际学院,以及独立办学性质的信息工程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大连铁道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隶属于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基本情况:学校主要分为两个校区,即沙河口校区、旅顺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8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9.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116万元。
在两个校区内具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面积分别为22780平方米、20383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7.43万册,电子图书20.3万册;学校拥有1000M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等基本设施完善,给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先进高效的信息和技术环境。 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及11个一级学科。
还有9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了7个二级学科。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重点学科层次的立项建设学科。40个本科专业中有7个国家管理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共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和法学等6个门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车辆工程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工作: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
他们在各条战线兢兢业业,成就卓著。特别在全国大中型铁路企业中,我校毕业生从事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连交通大学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9448人,其中本专科生18347人,博士研究生90人,硕士研究生1011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
2000年,创办了爱恩国际学院,实施中外合作“3+2”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创建了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率先进行“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其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青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并于2009年10月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学校与美国硅谷的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在四年制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中,引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IT实训推广工程”及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的实用型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人才。
学校还根据发展需要,创办了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在职同等学历人员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
科学研究工作: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我校现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市级工程中心,2009年9月,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成为国家第二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我校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方向,力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特色求突破”,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先后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与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共建了中国北车集团—大连交通大学虚拟产品开发技术中心,与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了铁路货车重载、快捷工程技术研究院,另外还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10多家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编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38人,其中,教授122人,副教授278人,博士生导师4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31人。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二十五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学校聘请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学者、专家为我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人数达五十余人,2009年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37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至2009年9月,已接纳过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
1、校风
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大连交通大学校风(校园精神)之新解
大连交通大学从历史中走来,历经沧桑,历经辉煌,走向未来与明天。几十年来“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风凝聚了我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是我校的优良传统,是我校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它是我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精神基础。有了这种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集思广益,百折不挠,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全校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树立全局观念,才能同心同德,实现我校建设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全校学生增强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才相互认同、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生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公民,在全社会树立大连交通大学的社会声誉。
勤奋——勤奋是成功之母,它是我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桥梁。“勤”就是辛勤劳苦,锲而不舍;“奋”就是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勤奋”就是要求人们不懈努力,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探求知识的路途是漫长的。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要掌握广泛而深远的知识,实现通专结合的理想境界,唯有坚韧不拔,学而不厌,拥有勤勉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学习,多读书,多思考,永不自满,才能掌握人类最前沿的知识,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边。
求实——求实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作风,反映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是我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前提。“求实”就是“求真务实”,这是我校重基础、强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风尚的历史传承。在我们的校园里,党政管理人员要发扬真抓实干,具有说实话、办实事、创实业的精神;广大教师要创新与严谨结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寻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莘莘学子要培养和保持脚踏实地、朴实无华、务实认真的品质,努力学习,为实现未来的宏图伟业奠定基础。
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不竭动力。学校要不断地推进改革创新,以新的体制和机制激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和教学创新,教师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投身科技和教育工作的主战场;要全力以赴地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使学生树立敢于试验、不断探索、勇于进取、永不自满、刻意首创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时间按学院来定
创客大学
创客大学是新华网主办的就业创业创新孵化平台。
项目简介
新华网创客孵化教育系统暨创客大学项目(以下简称创客大学项目),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单位新华网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就业创业创新孵化平台。
项目优势
创客大学
项目融合电商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两种功能,以“职业教育+实训教育+创业孵化”三种方式相结合,进行现代实训教学模式创新,拥有国内目前领先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与电商创业实战操作为一体的电商创客课程体系,互联网创客课程体系、“双创”课程体系,采用线下学习与辅导,线上复习与巩固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帮助社会大众完成在校学习、在校就业、在校创业三个阶段的演化,缩短社会大众进行就业、创业、创新转型的适应期,减少雇主企业及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项目模式
创客大学项目采用新华网与当地政府、产业园区、院校共建教学点的分布式落地合作模式,由当地免费提供教学点所需空间与相应硬件资源配套,新华网作为当地教学点教学和管理主体,全国统一标准管理,统一输入专业课程、辅助教学系统及创业资源,通过当地电商创客人才的培养和创客企业的孵化,为当地构建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人才基础和高效创业模式,助力地方经济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