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位于中关村西区核心位置,北临北四环,西靠苏州街,交通便利,前身是海淀图书城步行街。随着街区业态升级和创业服务机构的引进,街区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业生态。
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想到联想、百度等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
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屯”。
把时间拨回到1984年,科研院校云集的中关村,民营科技创业潮已经蔚然乘风,陈春先、王洪德、陈庆振……大批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下海”创业,在中关村进行将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扩散”试验,主要是生产元器件等电子产品。白颐路(现为中关村大街)上出现了以“两通”、“两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公司。
有人指责陈春先等“下海”科技人员的做法是不务正业,干扰了科研秩序,还有人指责白颐路上倒买倒卖、骗子当道……夏天结束时,《北京日报》农村部的记者任稚犀对中关村现象进行了详细调研。不过,这位记者对中关村不是叹息,而是呐喊。
“百家争鸣,议论颇多。然而有一点是一致的。”
这位记者在报道里写道,“靠科技起飞,开创中国式的硅谷。”“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
这一文章发表在1984年9月11日的《北京日报》头版,题目就叫做《开创中国式硅谷的探索》。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称中关村为“硅谷”的报道,任稚犀也成为在公开媒体上把中关村称作“中国硅谷”的第一人。
中关村管委会在《大事记》描述:(《北京日报》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关村地区开始形成“电子一条街”的情况,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到年底,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迅速发展到40多家,当年营业额1800多万元,由科技企业搭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骨架基本形成。
这一年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公司元年。在北京,在中关村,万润南创办了四通公司,柳传志也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科技公司,这就是联想的前身。
除了联想和四通之外,在深圳,王石开始建立自己的公司(万科的前身);在山东,张瑞敏接管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后来这家工厂的名字叫做海尔;在广东,健力宝公司成功地把自己的饮料带到了奥运会上……4年后的1988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中关村开拓中国式硅谷的探索,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高度肯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
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
《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在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示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