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
他年青时就骁勇异常,善于马上击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乱之中,程咬金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
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简选八千名勇敢异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骠骑统领,号为内军,程咬金即四骠骑之一。
李密常对人讲,“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军”。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程咬金领内马军与李密在北邙山指挥。
王世充率众猛攻单雄信统领的外马军(单雄信也是隋唐之际大名鼎鼎的好汉),李密见状就命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支援。裴行俨也是勇猛骑将,先行冲阵,行到中间被流矢所中,滚落马下。
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骑先行,击杀敌人,王世充那些争前想斩大将人头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马把受重伤的裴行俨抱上马,两个人骑一匹马往回走。
王世充又派骑兵追击,由于马上还有裴行俨这名伤员,程咬金的动作不如平时灵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计不是胸部等致命处),这位大英雄牙关紧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断,顺手一带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斩其头,后面追骑大骇,谁都不敢再近前,最终两个人平安归营。(裴行俨就是《隋唐演义》中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
正史中,他勇猛善战,号“万人敌”,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杀。)李密与王世充大小近百战,胜多败少,但洛水之战大败,败投李渊。
程咬金、单雄信、秦叔宝等人不得已,归于王世充。这位隋炀帝宠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枭雄对这几位大将“接遇甚厚”,很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扫平天下。
相处没多久,程咬金就对秦叔宝说:“王世充器量浅狭,平时胡乱妄语,喜欢诅咒发誓,迷信神怪,简直就是个跳大神的老娘们儿,根本不是拨乱济世之主!”不久,王世充与李世民战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战阵,忽然与秦叔宝等人拨转马头,面向王世充说:“蒙您接待,极欲报恩。但您性多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
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但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睁睁望着他们离去,无一人敢蹑追其后。归唐后,程咬金“每阵先登”,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军功封宿国公。
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对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
我冒死不走,请大王您也速下决心!”玄武门之变后,升为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改封卢国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终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程知节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咬金引军至鹰娑川,遇突厥强兵四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师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一千五百多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
副大总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苏定方的大功,对程咬金说:“现在虽说是获胜,但官军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自结方阵,慢慢谨慎前行,敌则战,万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还对人讲皇上有密旨给他自己,让程咬金及全军归他指挥,并下令军队不许深入追敌。
可怜远道万里的唐军士卒终日骑行马上,严冬朔风,身被重甲缓缓而行,粮草不继,人马相继冻病而死。苏定方劝程咬金:“我们出师目的是为了歼敌,现在反而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其中肯定有诈。
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英雄老矣,此时程咬金全无青壮年时代的锐气,摇头不从。
唐军至恒笃城,有胡人数千归降。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还能得大笔资财。”
苏定方切谏:“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程咬金默许王文度。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分其财,独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独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
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
大英雄晚节不保,杀降利财,贪生怕死,令人遗憾。虽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退休。
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终于家。赠骠骑大将军,赔葬昭陵。
其后代下场都不错,次子尚公主,几个儿孙都为金吾将军这样的高级禁卫军将领。
亲家吃“莲螺”粒定从前,潮阳内地一位名叫阿山的人,第一次应邀前往海门对手亲家阿海家作客。
阿海与阿山在客厅一边品尝潮汕工夫茶,一边谈天说地。日将近中午,阿海的家人便把午餐准备好了。
只见桌上摆着两盘鲜美的“莲螺”,还有其它菜肴及米酒等。阿山早就听说“莲螺”肉质鲜美可口,是极好的酒料,不禁暗自流口水哩。
用餐之时,阿海一手拿着熟“莲螺”,一手拿着小竹签,教对手亲家阿山怎样挑“莲螺”肉。阿山按照对手亲家阿海的示范,将小竹签插入“莲螺”肉头部,然后捏紧小竹签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想一下子把螺肉挑出来。
但由于方法不对头,用力过大,仅仅拉出了一段螺肉。他将那段螺肉蘸一蘸辣椒水,往嘴里一送,慢慢咀嚼起来;又呷了一口米酒,嘴里回味着,味道果真妙不可言。
阿海若有所思地说:“亲家,刚才你把‘莲螺’尾弄断在‘莲螺’壳里面,你快把它弄出来,那可是最好吃的。”阿山又按照阿海的示范,右手拿着螺壳,螺壳嘴对准左手心用力震动起来。
由于用力过猛,结果把“莲螺”尾弄丢在地上。阿山弯下腰将它捡起来,顺手往嘴里一送。
谁知他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呸呸呸”地呕吐个不停,连忙用清水漱口。原来,阿山错把鸡屎当成“莲螺”尾捡起来吃了。
因为“莲螺”尾的颜色跟鸡屎的颜色差不多,难怪他会弄错。尽管阿海再三招呼对手亲家阿山继续品尝“莲螺”,然而阿山再也不敢问津了。
担柑食了剩柑担,这是一句诙谐有趣的潮汕民间俗语,用于比喻、批责那些好说大话,爱吹牛皮,言过其实或要求过分,或者自高自大,争名夺利的人。意思是说一担(两筐)柑食完了,自然剩下空的柑担。
潮语柑担与“敢口旦”谐音。“敢口旦”潮语就是敢说。
但此是贬词,是不符合实际不能实现的空话。这句俗语,无论其形其意,均源自旧时民间一种游戏,称“赌蔗斗柑”。
这是秋收后农闲时节,乡民自发的娱乐消遣活动。这种活动,潮汕有,广州地区也有。
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第337条就写到‘:广州儿童,有赌蔗、斗柑之戏。蔗以刀自尾至首破之,不偏一黍,又一破直至蔗首者为胜。
柑以核多为胜。有咏者云:‘赌蔗斗柑独擅场’在潮汕,笔者旧时见到的赌蔗斗柑之戏与广州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赌蔗作法相同,但参戏者和斗柑作法则不同。在潮汕,参戏者多是青壮年,他们热血方刚,好强好胜。
每当秋后农闲季节,柑蔗成熟上市,这些年轻人闲着没事,就三五成群常聚于村头巷尾卖柑卖蔗小摊贩旁,进行赌蔗斗柑活动。斗柑是以猜中柑肉瓣数为胜。
胜者食柑免钱,猜不中者则出钱买柑。其游戏方式有两种:一是摊主作东,众人竞猜;二是参戏者互相打赌。
无论哪一种方式,摊主都乐于参予和支持。因为打赌斗猜的结局,他的柑也卖完了,对其生意很有利。
又因为柑肉瓣无定数,要猜中难度大,往往胜少输多。年轻人又不易认输,一再进行,直到担柑猜完食了,竞猜才结束。
这“担柑食了剩柑担(敢口旦)”的俗语就由此而生。其原意是指那猜不中者无本事,直到一担柑猜完食了,还猜不中,岂不是只剩柑担,谐音含意指“敢口旦”。
后来引伸用于对有类似说不准,言不符合实际的比喻。解放后,由于社会不断进步,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高级,这较为低级的赌蔗斗柑游戏已逐渐消失,再不多见。
但由它所形成的俗语却至今依然在民间流传。柑是潮汕常见之物,担柑和柑担又是潮人很能理解之词,柑担谐音为“敢口旦”很有趣,故这句俗语就在潮人中常用不衰。
“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猪是全身宝,这是过去农村不可缺少的家庭副业。养猪须用喂槽,其质料有木、陶、石制成,形式有长形、方形、圆形等状,在农村是常见的。
建国前,澄海县则发现有用玉石制成的大型雕刻玉猪槽(见图)。图中这件玉猪槽重4298克,长46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玉质深绿色,活耳,耳雕刻狮头形一对。
50年代被澄海县文化部门征集,现珍藏在澄海市博物馆,列为馆藏珍贵文物。潮汕民间流传有一句“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俗语。
历来澄海上华冠山村村民,每年正月十八日赛大猪、大鹅,是村中的传统习俗。村民凑合养大猪在神前比赛,最大大猪总肉量超400市斤,各社赛区,吸引周围四乡六里男女老少前来观赏,热闹非常。
历史上发生过八国联军,抢夺北京圆明园文物后,部份带走出国,部份在市井折价出售。冠山邻村的渡头村有一富户,则买到圆明园流散出来的这件玉猪槽,富户看到每逢正月冠山村民赛大猪、大鹅的壮观场面,自己竟将购得这件珍贵玉猪槽,派人守看保护,搬到神前展出。
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潮安、汕头附近群众都前来观看奇宝,盛况空前。因此,“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故事便在民间传开。
放掉面桃去抢饼在潮汕文化丛书第一集的《潮汕妙语典故》中收集了“放掉面桃去抢饼”这句俗语,按里面的解释典故似乎有点欠佳,我觉得这句俗语应出自潮汕的“施孤”习俗,这就要从中元节说起。古代一年有三元,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为称下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许多地方有这个节日,各地的活动。
1,喇叭腔 相传,有个叫阿福的人,吹弯喇叭出了名。
那年,江苏太仓的双凤镇上请了好多吹鼓手去游船奏乐,阿福自然也去了。班子一到双凤镇,竟碰上了好几班吹鼓手班子。
阿福他们不甘示弱,要显显身手,出出风头。游船奏乐开始了,吹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了一条船,顺着摇船摆荡的节拍,拿出看家本事吹奏起来了。
果然,“弯喇叭”最最吸引人,从街尾吹起,一直吹到街头,喇叭声音一点儿都没停过。南北两岸,人山人海,都跟着阿福这班子的船走,还喊着:“弯喇叭厉害!”“弯喇叭吹得最好!”这时,阿福得意洋洋,面孔通红,喇叭吹得更响亮了。
双凤镇有三里多长,再加船多拥挤,摇得缓慢,足足一个多钟头才罢,“弯喇叭”当然也足足吹了一个多钟头,一刻都没停。哪里知道,船刚靠岸,“弯喇叭”阿福竟倒在船舱里,立不起身了。
阿福一连吹了那么久,尽管他有运气之功,但终究因疲劳过度,力尽精竭,口喷鲜血,闭上眼睛死了。“弯喇叭”一死,震惊了江南,人们都说喇叭腔听着响,但最终坏事了。
此后,只要一说“喇叭”或“喇叭腔”,大家就会领悟到本来挺顺利的事情搞砸了。听说,相亲那天,阿达装有钱人,对着阿莉一顿显摆,可当阿莉开口问问车子、房子的事,阿达就“露马脚”了。
阿莉说阿达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阿达不服气,指着阿莉说:“你就是‘见钱眼开’!”2,露马脚 朱元璋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后,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
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了明朝皇帝,就封她为第一皇后。
马皇后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
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大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
因而在大庭广众,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
百姓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
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后来,人们便将隐私、阴谋出现了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3,见钱眼开 相传,宋朝时,苏州有个大富商,非常有钱,人们都叫他“财万贯”。可这个财万贯虽然有钱,却极其吝啬。
那年,京城临安开科,财万贯的外甥顾文秀想进京赶考,但家中贫困,没有盘缠。财万贯的老婆瞒着他给了外甥几件首饰做盘缠,财万贯知道这事后,就像剜了他的心,气得两眼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
财万贯瞎眼后,去求法力无边的济公和尚,济公打趣地说:“施主,眼不见,心不烦,还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好啊!”财万贯一个劲地磕头,说:“只求神僧医好我的眼睛,弟子愿献上布施。” 财万贯心一横:“一百两!”济公扭转身,说:“那你回家摸银子吧!”财万贯急得抓耳挠腮,最后,他颤抖着说:“一、一千两,总可以了吧?”济公说:“那我试试吧!”他假装念了几句咒语,又从身上搓了些泥丸给财万贯吃,却还不见好。
济公说:“看来施主的眼是无药可救了。”财万贯又苦苦哀求,济公说:“好吧,你的眼睛,临安新科状元才能治,咱们去找他吧!” 财万贯和济公来到临安,找到状元府。
原来,新科状元就是顾文秀。顾文秀命家佣捧上十个大元宝,说:“外甥能中皇榜,全靠舅妈资助。
这一千两银子先孝敬舅父,就算还盘缠钱吧。” 财万贯一听还他一千两银子,满心惊喜,把十个元宝摸来摸去,恨不得一口吞下去。
这时,济公念念有词:“心病还需心药医,见钱眼就开,开!开!开!”财万贯只觉两眼一亮,面前是十个银光灿灿的元宝,高兴地大叫:“银子!银子!十足的银子!” 济公冷笑一声,说:“施主,你这病,因为钱财所得,又因钱财而愈,今后若要再发病,和尚我可就没办法了。这一千两银子,就算你许的布施吧。”
财万贯心疼万分,但他害怕眼睛再瞎了,只好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现在,人们用“见钱眼开”来形容那些吝啬喜财、爱占便宜的人。
4,哪壶不开提哪壶 早年,有父子俩开了间小茶馆,虽说本小,门面不大,可是店主善于经营,小茶馆越办越兴旺。知县白老爷整天不掏钱的大鱼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馆来喝茶。
他一人占一桌,骂骂咧咧不说,还得来点儿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茶喝够了就扬长而去———白喝。
白老爷天天来,这父子俩可怎么受得了啊,却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气吞声。不久,小茶馆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让儿子司炉掌壶,应付生意。
一天,白老爷一端起茶杯,就龇牙皱眉吧嗒嘴,说:“这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儿。” 过了几天,白老爷来得少了;又过了几天,白老爷渐渐不来了,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
老掌柜病愈后,问儿子:“白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儿子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5,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少时拜王养年为师,王对有这样一个“缺心眼子”表示淡淡的忧伤,就对他进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绣花针,把。
●老程三下斧头花 潮汕俗语“老程三下斧头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开局很有一股蛮劲,但缺乏后劲和韧劲。
这典故出自唐朝名将程咬金身上。演义和戏曲中写到这程咬金,说他有一身好力气,使一把大板斧,作战时候,许多人都敌不过他的三板斧。
所以,都有以为他有神力。 有一次,隋将宇文成都带兵去攻打瓦岗寨。
这宇文成都是当时天下第二条好汉,力大无穷。当他带兵来到的时候,程咬金不得不提斧迎战。
第一斧,宇文成都被震得虎口生痛;第二斧,宇文成都的虎口被震裂;第三斧,两臂发麻。宇文成都正想撤马回营,程咬金的第四斧有气无力的,方知道程咬金力量只集中在三板斧上。
这是个全国性的熟语,但程咬金这个人物潮人也很喜爱,故这熟语也很早在潮汕生根,俗语的说法也按潮语特点给以改造。 ●杨令公撞碑 在澄海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杨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来岂会对脉。”
说的是有一年,该县余居乡(今莲上永新乡)请了一戏班在本乡大埋演出《杨令公撞李陵碑》一剧,恰逢里美乡两个乡绅也来看戏,大为喝彩。特别是那个扮杨令公的老生,尾场撞碑一段演得极为感人。
戏未演完,两人便来找班主,约请戏班明晚到里美乡演出。 隔天夜里,戏班来到里美乡演出,按主人意愿,最后仍以杨令公撞碑一折压台。
该乡是个不上二百人口的小乡,不足余厝乡的十分之一。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剩下二、三十人。
班主和演员大觉扫兴,特别是扮演杨令公的老生,更加泄气。“撞碑”这段压台戏,本应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来,戏也落棚了。
隔天,乡绅来戏班交涉道:“昨夜戏未演完先落棚,戏金不还。杨令公在余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为什么昨夜只撞一次碑,连唱一段曲都没有?”班主从容答辩道:“在余厝大埕那是撞唔对脉,就须再撞两次。
昨夜一撞,正对要脉,故一次就死去,人死哪能再撞?!”乡绅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如数付还戏金。 此后人们便以杨令公撞碑对脉与否来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看准使狠。
●平安当大赚 潮汕俗语“平安当大赚”是指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家里平安,那么他就得到极好的本钱,不用破财,也就等于赚钱了。 从前有一个人整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
他即无权势又不能赚大钱,生活十分节俭,买不起大鱼大肉,也喝不了酒,所以整天埋怨命运不好,生活难过。 一天,他到街上买米,遇到过去一老友的妻子提着一大包东西,愁眉苦脸,面黄肌瘦。
他知道这个朋友开着铺子,做着大生意,颇为富裕。最近还听说他又赚了一大笔钱呢,为何他的妻子这般模样?于是上前问候。
原来他朋友确实生意很好,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患了重病,整年都要寻医问药,光是买药就花了不少的钱,又把本来健康的妻子也累得病了。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你看又买了这一大包药,药费太贵了,他爸赚的钱都抵不上买药。”
这个人听了,心里想:“我虽赚不了大钱,但家中父母双全,妻子儿女健康,买得上米,吃得饱饭,整天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真是平安当大赚啊!”自此知足常乐,心情也随之畅快。 “平安当大赚”这一俗语反映了潮汕人知足常乐的心态。
●放 屎 画 大 猪 俗语“放屎画大猪”意指异想天开,靠幻想过日子。 从前,某村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图享受,却不想干活,常常在家里呆着异想天开。
邻居辛辛苦苦养了一头猪,年底卖了一笔钱,他十分羡慕,但又怕脏不肯养猪。一次上厕时,他用小竹枝在地上画了一头小猪,心里又想,小猪还要养大,太麻烦了,画大点更好,于是就画了头大点的猪。
又想到大猪才能卖得更多的钱,决心画一头很大很大的猪。于是,忘了身在何处,把小竹枝一挥就画起大猪来。
没想到向后一退,一脚踏空,掉进了茅坑里。于是,就有了“放屎画大猪”的俗语。
●水滚目汁流 “水滚”即水开了。“目汁流”即流眼泪。
“水滚目汁流”是指对于一些本人没能力承受的事,不要强自为之,否则将承受不了。这一句俗语是从一个北方女婿喝工夫茶的故事流传下来的。
从前有个北方人做了潮州人的女婿,他没喝过工夫茶。有一次,他要到岳父家做客,妻子告诉他:“家里人请喝茶时,会连说几声:‘食,食!’但你不能把三杯茶全喝了,要一杯一杯地喝。”
北方女婿认真地听了,并记在心里。到了岳父家,家里人很热情,刚坐下来就泡起工夫茶。
家里人每冲一次茶,北方女婿就喝一杯,且每次都喝一杯,弄得别人以为他口渴,每次都让他喝。原来他把妻子的话理解成每遍茶都要喝一杯。
家里人不停地冲,喝得这北方人叫苦不迭,加上肚子又饿得慌,到了最后,竟头冒虚汗,看到水又开了,他连声说:“水又开了,水又开了。”急得流出眼泪来。
于是,便被当地人当成笑话传开了,从这个故事又产生了“水滚目汁流”这句俗语。 ●惜 落 顺 势 “惜落顺势”这一句俗语是指疼爱下辈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而孝敬上辈人,却是很少人能够八面做到。
据说,过去韩江边有一个专卖豆粿的老汉。老汉做的豆粿,十分好吃,很有名声。
远近的人都跑到他这里吃豆粿。不少人吃完后,意犹未止,掏出钱再买一。
原发布者:付建
关于气象的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瑞雪兆丰年。
3.春雨贵如油。
4.一层秋雨一层凉。
5.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6.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7.燕子低飞要落雨。
8.青蛙叫,大雨到。
9.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10.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
11.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12.星星明,来日晴。
13.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14.十雾九晴。
15.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16.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17.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18.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19.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0.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关于哲理的谚语
21.人心齐,泰山移。
2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3.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24.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25.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
26.办酒容易请客难。
27.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28.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9.树挪死,人挪活。
30.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31.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32.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33.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34.一山不容二虎。
35.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36.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37.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56.
暗中对着干 暗中使绊子 八九不离十 把话说回来 白露身不露 百病从脚起 百步无轻担 百人百条心 摆不正关系 版版六十四 半天抓云难 帮理不帮亲 包在我身上 背地里高兴 便宜没好货 表达能力强 别不好意思 别动手动脚 别来这一套 冰炭不同炉 不安全因素 不吃白不吃 不打不成交 不打不相识 不大好相处 不大有礼貌 不放在心上 不放在眼里 不服也得服 不干也得干 不够塞牙缝 不管怎么说 不好意思说 不看不知道 公说公有理 不看不知道 不可能的事 不能划等号 不怕人见笑 不怕栽跟头 不平等待遇 不是吃素的 不是好苗头 不是想不开 不说不知道 不说就不说 不讨人喜欢 不稳定因素 不幸而言中 不一般见识 不正当关系 不知怎么着 不知者不罪 操心不禁老 超水平发挥 成不了大器 成心糟蹋人 吃空心汤团 吃亏长见识 吃力不讨好 吃软不吃硬 痴人说梦话 出发点不同 出力不讨好 出身不由己 吹得天下响 春寒有严霜 春天孩儿面 春无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此风不可长 从全局考虑 从实际出发 打虎亲兄弟 打开话匣子 打起精神来 大人有大量 大小是个头 大眼瞪小眼 话不说不明 大鱼吃小鱼 到底是好人 不吃白不吃 道理很简单 得理不让人 第三者插足 第一次见面 丢人又受累 丢头落尾巴 东风吹马耳 冬雪胜如宝 对不上口径 对面不相识 对内不对外 对人有礼貌 对人有意见 对事不对人 多没有意思 多跑几步路 多算胜少算 恶人先告状 耳朵塞鸡毛 帆使八面风 翻不了大浪 翻身不忘本 反而有意思 方便不方便 费力不讨好 分不清是非 服务态度好 改变老一套 干吃哑巴亏 干得不热火 赶早不赶晚 高低不答应 高兴不起来 高兴得要命 各走各的路 给你颜色看 跟人过不去 工作着重点 工作做到家 公说公有理 功到自然成 功夫不到家 功夫不过关 狗头上长角 狗眼看人低 顾不得许多 顾头不顾脚 顾头不顾尾 关系不一般 官法不容情 官身不由己 贵人多忘事 好大的口气 好大的面子 好大的牌子 好大的派头 好大的气派 好说不好听 好戏在后头 好心没好报 合唱一台戏 何乐而不为 和尚置梳篦 很不好意思 虎毒不食儿 虎口换珍珠 虎瘦雄心在 花岗岩脑袋 花钱买气受 花钱买罪受 划算不划算 话不传六耳 话不说不明 话里有文章 话是开心钥 还是老样子 还是老一套 换一个说法 患难见朋友 患难见真情 患难见知已 患难见知音 回马不用鞭 活生生的人 货卖一张皮 技术不过关 家长式作风 家丑不外扬 见不得阳光 见面分一半 姜是老的辣 叫人伤感情 结果不一样 解放生产力 尽在不言中 尽做小动作 进步不明显 经不起敲打 净干缺德事 净说好听的 旧瓶装新酒 局势不明显 举双手拥护 举双手赞成 觉得挺开心 军中无戏言 开创新局面 看法不一致 看颜色行事 可望不可及 空袋立不直 空口说白话 空心大老官 宽心朋友多 拉拉不下脸 老大不高兴 老大徒伤悲 老虎嘴里拔 老大不小的 老来这一套 老牛拉破车 老是摆不平 老是不出头 老鼠见了猫 老鸦嫌猪黑 冷暖自家知 礼多人不怪 里外不是人 脸红脖子粗 两个狗东西 乱点鸳鸯谱 落后必挨打 蚂蚁啃骨头 卖狗皮膏药 瞒上不瞒下 忙中有无计 没命的干活 没一点主见 没用的东西 没有好下场 没有两下子 面和心不和 名师出高徒 明知山有虎 拿人不当人 难道是假的 难得有一回 能人所不能 能上不能下 泥大佛也大 泥佛劝土佛 泥菩萨过河 你猜怎么着 你好我也好 鸟无头不飞 女人家见识 碰也不要碰 贫嫌富不爱 平地跌跟头 牵着鼻子走 钱财不露白 枪打出头鸟 切不可大意 穷有穷打算 曲里拐弯儿 全凭一张嘴 全凭嘴一张 热爱这一行 人不可貌相 人多点子多 人多干劲大 人苦不知足 人老心不老 人生地不熟 人熟礼不熟 人小点子多 人小心不小 认理不认亲 肉软嘴不软 三百六十行 三分钟热度 杀人不见血 杀人不眨眼 山中无老虎 上门的买卖 上下都满意 上下够不着 上下级关系 上下一条心 上阵父子兵 少来这一套 舍得花力气 舍命不舍财 舍命陪君子 狮子大开口 时刻准备着 实在不容易 实在害死人 始终不放松 事后诸葛亮 事情明摆着 事无三不成 手脚不干净 谁都管不着 谁也不吃亏 水火不相容 说不到一块 说话不算数 说话不在行 说话兜圈子 说话有礼貌 说起来话长 思想不健康 思想境界高 思想上重视 死店活人开 所问非所答 抬不起头来 抬头误三针 贪多嚼不烂 贪贱买老牛 提起来话长 天大的好事 天生的粗料 天生的一对 天下第一等 天下无难事 同坑无异土 同行是冤家 同行无疏伴 头脑不简单 头三脚难踢 歪点子太多 万事不求人 往脸上抹黑 往脸上贴金 往最坏处想 为他人着想 未必不知道 文化程度高 我好舍不得 无风不起浪 无后顾之忧 无巧不成书 无用武之地 武士道精神 物以稀为贵 戏剧性变化 相当有一套 相聚在一起 心理不平衡 心去人难留 行行出状元 兄弟如手足 秀才不出门 学艺不亏人 咽下这口气 眼不见为净 眼界要放宽 药里的甘草 要负责到底 要给你好看 要钱不要命 要舍得花钱 一报还一报 一鼻孔出气 一锤子卖买 一打三分低 一代传一代 一点不清醒 一点小意思 一竿子到底 一根子打死 一见酒就怕 一俊遮百丑 一看就知道 一懒生百邪 一林不两虎 一龙生九子 一娘生九种 一巧胜百力 一切都是命 一天十余变 一碗水端平 一问三不知 一物降一物 一心挂两头 一针对一线 一正压百邪 一直不走样 以失败告终 以我为中心 艺高人胆大 意见不公开 硬着头皮上 油干灯草尽 有鼻子有眼 有出头之。
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于是越想越生气。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
凡事学大丈
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斫断手指头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上梁不正下梁歪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 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 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 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 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