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思想,既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当然应该继承,而且继承的方式只能是抽象地继承,也就是说,我们在继承先秦诸子这笔宝贵遗产时,必须“洗去”他们身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只留下合理的内核和普遍适用的东西。
这种适用既适用于过去,又适用于今天;既适用于本民族,又适用于全人类。那么当我们用这种要求再去看待诸子时,他们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我们先看墨子和杨朱。
墨子和杨朱的命运让人感叹,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是墨子和杨朱。当时天下人分成两派,要么跟着墨子,要么跟着杨朱。
但是最后怎么样呢?这两个学派都衰落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东山再起,墨家一蹶不振。
杨朱更惨,没有留下传记,也没有留下著作,人间蒸发了。这就让人奇怪,两个非常显赫的学派,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更让人想不同的,墨子和杨朱刚好是相反,截然相反。
墨子和墨家学派的人是什么形象呢?“腓无胈,胫无毛”就是小腿和小腿肚子上一根毛都没有,都哪儿去了?磨掉了。为什么磨掉了?辛苦啊,因为墨子和墨家学派是每天都要参加生产劳动,要走遍天下救苦救难的。
而杨朱呢?杨朱的主张是“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如果能让天下获得幸福,拔我腿上一根毛,不干。截然相反,一个是一毛不留,一个是一毛不拔。
一个是毫不利己,一个是毫不利人。截然相反,大受欢迎,一蹶不振,销声匿迹。
很奇怪吧?那么我们就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呢?中国人为什么不接受这两派的思想呢?。
《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任数篇》那学生是颜回,孔子原话是“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原文如下:“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an四声)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jue二声,与绝同声)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然后的后的繁体字)馈。”颜回对曰:“不可。
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百发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
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
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
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
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
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
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
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
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
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
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相如知。
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永远的老师 ——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
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 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 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26~30集)阎崇年1-6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2集)王立群1-8明亡清兴六十年(第31~35集)阎崇年1-13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4集)王立群1-15慈禧(第15~19集)隋丽娟1-20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5~6集)王立群1-22慈禧(第20~24集)隋丽娟1-27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7~8集)王立群1-29慈禧(25~27集)隋丽娟2-1慈禧陵寝建造之谜赵英健2-2慈禧陵寝被盗之谜赵英健2-3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9~10集)王立群2-5明亡清兴六十年(第36~40集)阎崇年2-10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1~12集)王立群2-12明亡清兴六十年(第41~46集)阎崇年2-18于丹庄子心得(第1~10集)于丹3-3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3~14集)王立群3-8李斯(第1~2集)孙立群3-10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5~16集)王立群3-12李斯(第3~6集)孙立群3-16马瑞芳细说聊斋(第10集)马瑞芳3-17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7~18集)王立群3-19玄奘西游记(第1~5集)钱文忠3-24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9~20集)王立群3-26玄奘西游记(第6~10集)钱文忠3-31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21~22集)王立群4-2玄奘西游记(第11~12集)钱文忠4-7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23~24集)王立群4-14易中天与小崔说事(上)易中天4-15易中天与小崔说事(下)易中天4-20易中天对话王立群王立群、易中天4-21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25~26集)王立群4-23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鳌拜(第1~6集)纪连海4-29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27集)王立群5-1红旗渠的故事(第1~4集)李蕾5-5我心目中的陈嘉庚(第1~2集)陈毅明5-7贞观之治(第1~11集)孟宪实5-19我读经典系列(第1~7集)5-26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28~29集)王立群5-28我读经典系列(第8~12集)6-2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0~31集)王立群6-4我读经典系列(第13~17集)6-10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2集)王立群6-11玄奘西游记(第13~17集)钱文忠6-16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3~34集)王立群6-18玄奘西游记(第18~22集)钱文忠6-23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5~36集)王立群6-25玄奘西游记(第23~24集)钱文忠6-27三十六计(第1~3集)乔良6-30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7集)王立群7-1杨子荣(第1~5集)张望朝7-8易中天品三国(第37集)易中天7-9林黛玉(第1~5集)刘心武7-14易中天品三国(第38~49集)易中天8-20吴三桂(第1~5集)纪连海8-25易中天品三国(第50~51集)易中天8-27吴三桂(第6集)纪连海8-28范蠡(第1~4集)孙立群9-1易中天品三国(第52集)易中天9-2范蠡(第5~7集)孙立群9-18玄奘西游记(第25~28集)钱文忠9-22访谈钱文忠-玄奘精神钱文忠9-23玄奘西游记(第29~36集)钱文忠10-1焦裕禄(第1~3集)周文顺10-26传奇紫砂壶(第1~4集)康尔11-1薛宝钗(第1~6集)刘心武11-7李清照(第1~10集)康震11-17新解三十六计-以逸待劳乔良11-18新解三十六计-趁火打劫乔良11-19武则天(第1~5集)蒙曼11-24新解三十六计-抛砖引玉乔良11-25新解三十六计-无中生有乔良11-26武则天(第6~10集)蒙曼12-1新解三十六计-打草惊蛇乔良12-2新解三十六计-暗渡陈仓乔良12-3武则天(第11~15集)蒙曼12-8新解三十六计-隔岸观火乔良12-9新解三十六计-笑里藏刀乔良12-10武则天(第16~20集)蒙曼12-15新解三十六计-顺手牵羊乔良12-16新解三十六计-借尸还魂乔良12-17武则天(第21~25集)蒙曼12-22新解三十六计-混水摸鱼乔良12-23新解三十六计-金蝉脱壳乔良12-24武则天(第26~32集)蒙曼12-31阿丘纪录蒙曼蒙曼08年日期内容主讲人1-1马未都说家具收藏(第1~6集)马未都1-7贾宝玉(第1~5集)刘心武1-12马未都说家具收藏(第7~8集)马未都1-14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第1~3集)邱紫华1-17新解三十六计—关门捉贼乔良1-18明十七帝疑案之明仁宗暴死之谜毛佩琦1-19马未都说家具收藏(第9~10集)马未都1-21诗歌唐朝(第1~5集)莫砺锋1-26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第1~2集)马未都1-28史湘云(第1~5集)刘心2-2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第3~4集)马未都2-4本色于丹(第1~2集)于丹2-6于丹《论语》心得第一部精彩回顾于丹2-7于丹《论语》感悟(第1~7集)于丹2-14新解三十六计之美人计(第1~2集)乔良2-16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第5~6集)马未都2-18李连英(第1~5集)纪连海2-23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第7~8集)马未都2-25李连英(第6~11集)纪连海3-2康熙大帝(第1集)阎崇年3-3马未都说家具收藏(第1~5集)马未都3-8康熙大帝(第2~3集)阎崇年3-10马未都说家具收藏(第6~9集)马未都3-14张越鉴宝马未都马未都3-15康熙大帝(第4~5集)阎崇年3-17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第1~5集)周汝昌3-22康熙大帝(第6~7集)阎崇年3-24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第9~13集)马未都3-29康熙大帝(第8~9集)阎崇年3-31周岭解密曹雪芹(第1~5集)周岭4-5康熙大帝(第9~10集)阎崇年4-7周岭解密曹雪芹(第6~10集)周岭4-12康熙大帝(第11~12集)阎崇年4-14唐高宗真相(第1~5集)孟宪实4-19康熙大帝(第13~14集)阎崇年4-21唐高宗。
2007年11月19日开始,蒙曼主讲的三十二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该节目主要从武则天入宫开始,讲述武则天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
2009年12月7日,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讲述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一个将大唐一手捧上了天,又将大唐一手推下谷底的人。
2010年,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蒙曼自称演讲风格不会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去讲述,也不会平铺直叙地介绍,而是带着问题讲,用悬疑去吸引观众。 节目播出后,受到大量好评。
2013年11月27日,16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百家论坛开始播放,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 7月30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流砥柱》 易中天 (07月18日 17:34)
· 7月24日 《实话实说纪连海》 纪连海 (07月18日 17:31)
· 7月23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 易中天 (07月12日 16:56)
· 7月16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临危受命》 易中天 (07月06日 10:35)
· 7月10日 《揭秘刘心武》 刘心武 (07月06日 10:30)
· 7月9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兵临城下》 易中天 (06月28日 13:53)
· 7月4日 《唐伯虎点秋香》 孙丹林 (06月28日 13:44)
· 7月3日 《唐伯虎是江南第一才子吗》 孙丹林(06月28日 13:42)
· 7月2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必争之地》 易中天 (06月19日 14:03)
· 7月1日 《唐伯虎的牢狱之灾》 孙丹林(06月19日 14:02)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