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来: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上有说,夸父身长八百余丈有余,古时候丈相当于现在1.98米左右,而不是3.33米。
夸父大概1584米。 话说夸父逐日啊逐日,追到“隅谷”的地方,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时候地理没现在这么发达,陕西就属于极西之地了,所以夸父在追到那里的时候,渴了,于是跑到渭水饮水,(又跑回来)这时候太阳便戏弄他,又跑回来晒他,所以他喝干了渭水的水,也没解渴(为什么?因为太阳在烤啊,离得近才会烤的更狠)。
最后想向北去饮水的时候,渴毙在路上。 所以,后人在纪念夸父的时候,将他饮水的地方(也就是阳城),叫做阳城,意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或者“太阳离地面最近的地方”。
也就是太阳之城。 城市历史: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战国时迭属韩、魏。 阳城县卫星地图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
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
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
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
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2001年,调整阳城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14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1]8号),由8镇17乡调整为10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2.33万人,平均面积115.77平方千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史记·夏本纪》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刘熙说:“今颍川阳城是也”。《水经注·颍水》下,经说:“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注说:“颍水东合五渡水,经阳城县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县南对箕山”。今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告成镇,出镇西门半里余即五渡河;出南门约一里即从西向东流的颍水。五渡河入颍水处即在镇的西南。南望箕山,也只有十几里。镇北门外百余步就到周公测景台。汉朝的阳城县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名无大异。直到唐万岁登封元年才因为“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 《汉书·地理志·颍川·阳翟县》下注引《世本》、《纪年》都说禹居阳城,
行政区划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东城街道、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清朝顺治丙戌年,阳城十个举子,分别是张尔素、田六善、杨荣序、王润身、王兰章、王克生、卫贞、段上彩、赵士俊、乔映伍.阳城十人,九人金榜题名,皆中进士,可谓“九凤朝阳”,唯独卫贞一个落榜。
一日,顺治传旨诏见主考与卫贞上殿,顺治皇帝亲自过目了卫贞的答卷,并问了卫贞几道题目,卫贞对答如流,见解高明。老顺治口称“奇才”,朱笔一点,卫贞立刻就成了鑫殿的进土,正应了那位玩童所谓 “惊(金)举”的话。在此之前,清顺治乙酉年,山西举行乡试,阳城赴考者十人,十人皆中。这一壮举,轰动很大,阳城大街上竖起“十凤齐鸣”的牌坊,故而,此次有“十凤重鸣”之说。
阳城出了许多名震四方,流芳千古的大人物。自隋朝科举以来,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出过王国光、张慎言等4位尚书和田从典、陈廷敬两位宰相。铸就了“康雍盛时,名列三城”、“嘉道之际,风高五属”的历史辉煌。
据宋人记载,阳澄湖最早称阳城湖。阳城本是春秋吴国的海防军哨,宋时此地成湖,它就成了湖岛上的一个村落。
何以成了湖名呢?其中有一则掌故:
元末诗人袁华与几位朋友相约端阳去游湖,为避开城里赛龙舟的锣鼓喧闹,他们选择了幽静的阳城湖。泛舟湖上时,有人问:阳城湖周边有相城、雉城、巴城等,都 是古吴地名,为啥单挑阳城做湖名啊?袁华是苏州府学训导,又是昆山人,熟知本地掌故,于是作了解答。他说这与吴王夫差有关。当初夫差率军到黄池争霸,越军 乘虚而入,攻克了吴都。夫差同越国讲和,才得以回都。这时东夷见吴国势衰,便从海上入侵。吴军在夷亭之东迎战,把他们赶走了。之后夫差为显示实力,威慑越 国和东夷,集三万多甲兵在阳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后来这里形成大湖后,因为阳城有大阅兵的名声,大家就叫它阳城湖了。
不过这段历史过于久远,知者不多,到南宋《平江图》出来,它在图中已变为“杨城湖”。也有人写作“扬城湖”。古代“阳、杨、扬”可通,如丹阳可写成丹杨, 扬州可作杨州。但“杨、扬”毕竟是异写,如元明诗人袁华、沈周、杨循吉等仍坚称阳城湖原名。民国早期的苏州地图,也都标作阳城湖。
到晚清,大概为了形容它湖大水清,又称为“洋澄湖”。光绪九年(1883年)张瑛《尚泽荡筑堤记》中就称之为洋澄湖。清《相城小志》也说:“阳城湖,或作 洋澄湖”。上世纪二十年代,湖产中华绒螯蟹打入上海市场后,一跃而为金秋美食的名牌,菜馆酒楼无不以此为招徕,广告上写的就是“洋澄湖清水大闸蟹”。还有 太炎夫人汤国梨诗为证:“不是洋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都是历史上的人物。
孟胜是中国东周末年的墨家巨子。其著名事迹是孟胜为阳城君守义事迹,与约180名弟子死于楚国阳城君(一说鲁阳文君)的封地。
(故事详细)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是上下属兼好友关系,阳城君外出时令孟胜守护其领地,并将一个叫璜的玉器分成两半当做符,将一半交给孟胜并吩咐他“符合听之”。楚悼王去世,之前妒恨吴起的众大臣群起作乱要杀这位名将,最后吴起故意伏在楚悼王遗体上,被弓箭射杀,但有些箭也因此射中楚悼王的遗体。
楚国有法律,毁坏王尸是大罪,罪连三族。楚国太子继任,为楚肃王,他要杀光“射吴起并中王尸者”,共有70多个家族被牵连。
阳城君也是其中一个参与射杀吴起的大臣,阳城君闻知消息后逃跑。楚肃王要收回阳城君的封地,当然并没有阳城君的“符令”。
孟胜认为受阳城君所托,现在无法守护其属地,必须一死。其弟子徐弱劝告孟胜,认为事已如此,死亦对阳城君无任何益处,且此举将令墨家损失惨重,更有可能“绝墨者于世”。
孟胜却认为他与阳城君的关系非浅,若不死,将来恐怕没人会信任墨者;并认为他会将钜子之位传给宋国的田襄子,不怕墨者绝世。徐弱听了孟胜的话,先去赴死。
孟胜令三个人传钜子之位于田襄子,然后赴死,跟随孟胜赴死者约有180人。三人转告田襄子继任钜子后,又要折返楚国与孟胜共同赴死,田襄子以刚接任的钜子地位命令三人留下,但失败。
阳城县,古称获泽,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阳城县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10镇,7乡,1街道,总人口390796人(2014年)。2012年,阳城县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0516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阳城县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会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华名山析城山、蟒河与历史自然保护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