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直言其事,也就是铺陈,铺,铺张,陈,陈述
对某一事物或情状,反复夸张地陈述,有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铺陈就如同暴发户家中的摆设,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后来发展到一种赋的问题,辞藻华丽,气势宏大,
如《阿房宫赋》.
铺陈是运用浓墨重彩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等,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谏逐客书》的第二段,通过论述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来说明客卿的功劳,这就是铺陈写法。例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等等。
解释:1. 铺叙;陈述。
2. 陈设;布置。
3. 谓铺张,讲排场。
4. 指被褥卧具。
另:
铺陈,用来强调.就是诗经中的“赋”,汉儒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其极致是竟发展成了一种文体,富丽堂皇,犹如暴发户的家中摆设。但在一般的文章中似乎又不可少。许多经典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不明白的话可读读《在烈日和暴雨下》。
刘熙《释名》说得较为简明 :“敷布其义谓之赋。”实际赋就是铺陈、铺叙 ,是一种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的表现手法。
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散布式、段落式、递进式、并列式为辞赋的四种铺陈方法。所谓散布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把同一内容的诗句或诗节,散布在整篇作品中。段落式的铺陈方法是指作品中用一个诗段或自然段落描绘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整篇作品或整个段落在铺陈时,采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描述方法,具有纵向性。并列式的铺陈方法是指全篇作品或整个段落从各个不同的方位、方面进行描绘的方法,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
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
散布式、段落式、递进式、并列式为辞赋的四种铺陈方法。所谓散布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把同一内容的诗句或诗节,散布在整篇作品中。
段落式的铺陈方法是指作品中用一个诗段或自然段落描绘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整篇作品或整个段落在铺陈时,采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描述方法,具有纵向性。
并列式的铺陈方法是指全篇作品或整个段落从各个不同的方位、方面进行描绘的方法,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 铺陈其实就是诗经。
如《孔雀东南飞》 诗中多处运用铺陈手法。 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 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叠词的运用。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运用了许多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同时也与文章的朦胧淡雅的意境相吻合。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1、《游褒禅山记》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重在因事说理。
记叙游褒禅山的经过,阐述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予与仆碑”又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而不要浅尝辄止,人云亦云。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石钟山记》 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作者在记叙自己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缘由的基础上有感而发,道出见解: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践,反对主观臆断。
这样的议论水到渠成,鲜明有力。 寓言说理(用寓言形式阐述哲理)《序言》不同于一般的序言,是一个寓言故事。
其寓意深刻,说理清楚,但文章没有采用一般的分析法说理,而是采用寓言式形象说理的方法。通过守旧老人处死漫游者,说明谬误与真理是不可调和的,又揭露了保守势力的顽固、冷酷、凶残和虚伪;通过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成为杀死漫游者的执行者的展现,说明提高人们群众觉悟水平的重要;通过写人们觉醒后的忏悔,来揭示对创新的宽容这一主旨。
作者以艺术化手法和生动的故事,把原本可能会是枯燥、生涩的评议,写得有声有色、文采飞扬。 对面着笔 《月夜》通过想象妻子在月下如何思念自己彻夜难眠的情景,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借古讽今 1、《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直抒胸臆 1、《想北平》结尾: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眷念与担忧。写法上点题;结构上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完整;内容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将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动人心弦。
2、《故都的秋》结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北平深挚的热爱,对生命、对真实生活的热切呼唤,令人回味无穷。
话说项羽灭了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各路起义将领到各地称王。先前与众王的约定——先攻入秦都咸阳者为王——也背弃了。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满,但慑于项羽的威势,不得不隐忍不发,领兵入川,烧了出入巴、蜀的栈道,将自己封闭在其中,称为汉王。后来刘邦得大将韩信,有其相助,终有出头之日。
韩信拜为大将后,随即升帐阅兵,定出军律数条,号令帐外。大小将士,因他兵权在握,也只好勉强听他的了。韩信亲自监督操练,口讲指画,如何排列阵势,如何整齐步伐,如何奇正相生,如何首尾相应,如何可合可分,如何可常可变。种种兵法规制,都是刘邦手下将士如樊哙、周勃、灌婴等也都不知道的。众人见识了韩信操兵,才知道他确有才学,不是寻常人可比的。于是众人都生出敬畏之心,遵守韩信号令。自他操练兵起,没有几日,已是军容严整,壁垒一新了。刘邦这时已有与项羽相抗的心思,又见韩信将军容整治得如此齐整,于是召韩信前来商议。两人心意相通,于是定于汉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当时出种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汉王刘邦早已同张良定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这次又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说的与张良不谋而合。刘邦高兴地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同韩信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留了丞相萧何守住川地,征税收粮,接济军饷。
这时正是仲秋,天高气爽,将士们也都想要东归,于是日夜兼程,从故意道小径直奔陈仓。
雍王章邯,原本奉了项羽的密嘱,堵住汉中,作为第一道门户,防止刘邦出川。章邯时常派兵巡察,就怕刘邦出击。不过他算差了一着,总以为刘邦要想东出,必须经过栈道,而栈道被烧毁还没重修,不能通行,所以章邯安下心来,一点儿也不加防备。这天有探马来报,说汉兵已有数百人,在修理栈道。章邯笑着说:“栈道那么长,烧毁的时候容易,再修筑却是万难啊!就这么几百人,又当什么事?刘邦想要东进,当时又何必烧掉栈道,真是笨得可以了!”又有人报说,刘邦已拜年韩信为大将。章邯不知道韩信是什么人,就又派人探听消息,派出去的人回来报说了。章邯听说韩信曾经钻入胯下,就又大笑说:“胯下匹夫,也配做大将么?刘邦这么糊涂,怪不得看他做事哥笑。以前烧栈道,已是失策;现今修栈道,又只派了几百人,我倒要看他到何年何月才能修完。”于是更加轻视刘邦,全不把他放在心上。
到了八月中旬,忽然有急报传到,说是汉军已到了陈仓。章邯怀疑情报不准,跟左右人说:“栈道还没修好,汉军又从哪里出来,难道能插翅高飞么?”话虽这样说,但也不得不再派人去探听明白。没过多久,就有陈仓的沈兵逃到废邱,报称刘邦亲率大军,打下了陈仓,杀死守将。章邯这才有惊慌起来,自己想:“汉军没经过栈道,是怎么走的?难道另外有小径,可到陈仓?还是我亲自领兵,前去截击。”于是领兵数万,直奔陈仓。两军相遇,便即交战。汉军是积愤已深,各自奋不顾身,勇猛冲杀。章邯的兵士,却大多是秦的降军,勉强归附的,怎肯为章邯拼死力,送了性命?所以战没多久,章邯的军队就溃败,四散奔逃。章邯只好收拾残军败走,奔往好畤,汉军从后追杀,不肯罢休。后来章邯因为吃了败仗,走投无路,拔剑自杀了。刘邦继续率大军进击。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都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就被刘邦全部占领,为他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取陈仓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而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以及《樊郦灌滕列传》等记载所述,韩信兵出关中时并无明修栈道“的描述,实际上应为樊哙、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地区,韩信部从故道(又名陈仓道)奇袭陈仓,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
明修栈道“一说最早出自元代戏文,之前并无此记载(如有相关史料佐证,请明示!)。相关谜语“夜游宝鸡城”。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 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项羽闻知刘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
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于是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同时,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
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项羽果然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三齐诸地的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
张良的信从侧面加强了“明修栈道”的效果,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
话说项羽灭了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各路起义将领到各地称王。
先前与众王的约定——先攻入秦都咸阳者为王——也背弃了。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满,但慑于项羽的威势,不得不隐忍不发,领兵入川,烧了出入巴、蜀的栈道,将自己封闭在其中,称为汉王。
后来刘邦得大将韩信,有其相助,终有出头之日。 韩信拜为大将后,随即升帐阅兵,定出军律数条,号令帐外。
大小将士,因他兵权在握,也只好勉强听他的了。韩信亲自监督操练,口讲指画,如何排列阵势,如何整齐步伐,如何奇正相生,如何首尾相应,如何可合可分,如何可常可变。
种种兵法规制,都是刘邦手下将士如樊哙、周勃、灌婴等也都不知道的。众人见识了韩信操兵,才知道他确有才学,不是寻常人可比的。
于是众人都生出敬畏之心,遵守韩信号令。自他操练兵起,没有几日,已是军容严整,壁垒一新了。
刘邦这时已有与项羽相抗的心思,又见韩信将军容整治得如此齐整,于是召韩信前来商议。两人心意相通,于是定于汉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
当时出种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汉王刘邦早已同张良定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这次又问韩信该如何进兵。
韩信说的与张良不谋而合。刘邦高兴地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同韩信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
留了丞相萧何守住川地,征税收粮,接济军饷。 这时正是仲秋,天高气爽,将士们也都想要东归,于是日夜兼程,从故意道小径直奔陈仓。
雍王章邯,原本奉了项羽的密嘱,堵住汉中,作为第一道门户,防止刘邦出川。章邯时常派兵巡察,就怕刘邦出击。
不过他算差了一着,总以为刘邦要想东出,必须经过栈道,而栈道被烧毁还没重修,不能通行,所以章邯安下心来,一点儿也不加防备。这天有探马来报,说汉兵已有数百人,在修理栈道。
章邯笑着说:“栈道那么长,烧毁的时候容易,再修筑却是万难啊!就这么几百人,又当什么事?刘邦想要东进,当时又何必烧掉栈道,真是笨得可以了!”又有人报说,刘邦已拜年韩信为大将。章邯不知道韩信是什么人,就又派人探听消息,派出去的人回来报说了。
章邯听说韩信曾经钻入胯下,就又大笑说:“胯下匹夫,也配做大将么?刘邦这么糊涂,怪不得看他做事哥笑。以前烧栈道,已是失策;现今修栈道,又只派了几百人,我倒要看他到何年何月才能修完。”
于是更加轻视刘邦,全不把他放在心上。 到了八月中旬,忽然有急报传到,说是汉军已到了陈仓。
章邯怀疑情报不准,跟左右人说:“栈道还没修好,汉军又从哪里出来,难道能插翅高飞么?”话虽这样说,但也不得不再派人去探听明白。没过多久,就有陈仓的沈兵逃到废邱,报称刘邦亲率大军,打下了陈仓,杀死守将。
章邯这才有惊慌起来,自己想:“汉军没经过栈道,是怎么走的?难道另外有小径,可到陈仓?还是我亲自领兵,前去截击。”于是领兵数万,直奔陈仓。
两军相遇,便即交战。汉军是积愤已深,各自奋不顾身,勇猛冲杀。
章邯的兵士,却大多是秦的降军,勉强归附的,怎肯为章邯拼死力,送了性命?所以战没多久,章邯的军队就溃败,四散奔逃。章邯只好收拾残军败走,奔往好畤,汉军从后追杀,不肯罢休。
后来章邯因为吃了败仗,走投无路,拔剑自杀了。刘邦继续率大军进击。
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都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就被刘邦全部占领,为他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