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长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
在二、三十万的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毫不逊色于黄河文化的长江文化。殷商小乙时期,黄石地区“大兴炉冶”,在铜绿山、铜山口、龙耳山(今龙角山)等地开矿冶并初具规模。
1973年发掘的铜绿山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源地。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采掘年代最早、冶炼工艺水平最高、内涵最丰富的古矿冶遗址。
在方圆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遗物遗存,物化的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技术”,展示的是先民们创造青铜文化历史的风采,并使黄石成为扬越经济中心。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在铁山地区开采鼓铸,并设置有磁湖铁矿、冶铁所等管理机构。
清代张之洞在黄石的铁山建大冶铁矿,随后盛宣怀将汉冶厂矿与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矿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使黄石成为中国的“钢铁摇篮”,并诞生出中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石市沿江集镇道士洑成镇最早,其他依次是黄石港、湋源口、磁湖、石灰窑。
1948年,大冶县将石灰窑、黄石港两镇合并成立石黄镇。1949年5月15日,石黄镇获得解放,后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石黄镇和铁麓、申五、长乐和下章乡从大冶县划出,设置石灰窑工矿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领导。
同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湖北省石黄工矿特区人民政府,属大冶专署领导。1950年8月2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石黄工矿特区升为省辖市,定名“黄石市”。
“黄石”一名,系由“黄石山”、“黄石港”等山、港演变而来。
1、孟嘉
孟嘉,字万年。江夏郡鄳县人。东晋时期名士、官员、三国时期东吴司空孟宗曾孙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早年便名扬京师,后历任庐陵从事、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职,在任上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温等人的器重和欣赏,甚至得到了晋穆帝的亲自接见。
晚年长期在桓温幕府任职,担任桓温的从事中郎、长史,于五十三岁(一作五十一)时去世。留有“孟嘉落帽”的典故。其生平主要见载《晋书·桓温传》附传及陶渊明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2、吴中复
吴中复(1011~1079),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皇祐五年(1053)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嘉祐二年(1057)迁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同上书卷一八五)。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户部副使。
出为河东都转运使,移知江宁府、成德军。神宗熙宁三年(1070)知成都府(同上书卷二一六)。迁给事中,知永兴军(《东都事略》卷七五)。六年,知河阳(《续资治通鉴编》卷二四六)。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卒(同上书卷二九五),年六十八。
3、王质
王质(?-570年)梁朝时因是梁武帝萧衍的外甥被封为甲口亭侯,初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后任太子洗马、东宫领直。多次迁任中舍人、庶子。曾跟随贞阳侯萧渊明北伐。侯景之乱时跟随众军抵御侯景。梁元帝萧绎时任右长史,兼河东太守。很快迁任侍中。
不久出任持节、都督吴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吴州刺史,兼鄱阳内史。陈武帝陈霸先时任散骑常侍、晋陵太守。陈文帝陈蒨时任五兵尚书。后辅佐陈顼,任仁威将军、骠骑府长史、晋安太守。陈顼辅政时任司徒左长史,将军之职不变。因为公事免职。
不久任通直散骑常侍,迁任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建二年(570)去世,时年六十岁。
4、吴玠
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 ),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吴玠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与其弟吴璘都以勇略知名,先后归属于曲端、张浚麾下。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
屡败金军,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玠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般折运法,使粮储充足。官至四川宣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吴玠病逝,年四十七。追赠少师,谥号“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5、吴璘
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 ),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玠之弟。吴璘早年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二人都以勇略知名。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璘、吴玠兄弟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
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带病奋起,对抗入侵的金军。官至奉国军节度使,封新安郡王。乾道三年(1167年),吴璘病逝,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位列七王之一。著有兵法两篇,已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石 (湖北省地级市)
黄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的湖北省直辖市,她的名称见诸于,至今不过五十年而已,但其名称的由来,却渊源久远。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也。”这段文字中的黄石山,黄石矶,石茨圻,西陵县,据《大冶县志》载:“黄石矶:即黄石港口亦名石茨圻。”又载:“318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4月,武昌西陵(今黄石港)地震,涌水,山裂。”之所以称黄石山,黄石矶,《湖北通志》明确注释:因其“石色皆黄”故名。
除了上述黄石山,黄石矶冠有黄石二字的地名外,黄石历史上还有黄石城这个名称。清《一统志》载:“黄石城在县(大冶县)东三十里,一名流圻垒。孙策从兄贲、辅于彭泽破刘勋,走入楚江,闻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至流圻,筑垒自守。”《武昌县志》(武昌县,今鄂州市)载:“然东有黄石港大冶华家湖水出焉,流澌湍激,冬夏不涸,碰一古有黄石城盖筑于此,万一有警,心此为池,东境而不可犯也。”《湖北省黄石市地名志》载:“胡三省在中称:“流圻垒,在寿昌军(即今鄂城县)东南三十里,近西塞。这座军事城垒“,历史上下曾谓之黄石城。“
此外,黄石还有黄石港这个名称也冠有黄石二字国,并没用至今。清《一统志》谓:“黄石矶,在县(大冶县)东北三十里,一名黄石山,山下有黄石港”。清《大冶县志》说:“矶在港口北,华家湖(即今之花湖)以上诸水咸由此出,亦险隘处,旧置有黄石港堡。”
上述黄石城、黄石港,其城之称与城垒相关,即古之谓流圻垒;其港之称与港埠相关,即古以出水之港而得名。何以称黄石城?何以称黄石港?地名学告诉我们:地名是人类识别某一地理实体而共同约定一种语言文字代号。既然有因 “石色皆黄”而得名的黄石山、黄石矶,那么在黄石山即黄石矶处所建的城,在黄石山即黄石矶处的港埠集市也都冠以黄石二字而名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就是说,黄石城、黄石港是因黄石山、黄石矶派生而得名,黄石矶是黄石城、黄石港名称的由来之所据。
除了黄石山、黄石矶、黄石城、黄石港地名外,黄石还有叫石灰窑的地名,它直接与黄石市名称的由来相关。据史料记载,石灰窑自古因有瑶山而得名,又因居民以烧石灰为生,故历来以石灰窑名之。清《一统志》说:“瑶山,在县东四十里,俗名石灰窑山”。清代,石灰窑和黄石港分别为大冶县的两个镇(市、堡)。民国时期,由于建在石灰窑的我国最早的也是最大的钢铁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大冶钢铁厂的建设和发展,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华钢筹备处曾给行政院呈报《黄石市市政建筑纲要》,提出:拟将黄石港及石灰窑连成一气,合称黄石市。”首次提出将黄石港、石灰窑连成一气设市,并在市名中仍然冠以黄石二字 。
1949年5月,石灰窑、黄石港(时合称石黄镇)解放。不久,中国临时人民政府决定将石黄镇和铁麓、长乐、申五、下章四个乡从大冶县划出,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1950年7月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请示,决定改石灰窑工业特区为湖北省辖市,定名黄石市,并于12日行文通知湖北省并报中央备案。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电中南军政委员会,核准建立湖北省辖黄石市。黄石市这名称从此载入世界史册。
经上所述,黄石山即黄石矶,不仅是黄石城、黄石港名称由来所据,而且是黄石市名称由来之所本。
百年华新,印证着中国水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引领着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而在华新最艰难的时期有三位历史人物对华新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分别是张之洞——创立大冶湖北水泥厂的决策者;程祖福——大冶湖北水泥厂的创始人;王涛——我国水泥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清光绪33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满足国民建设的需要,决意在湖北创建水泥厂,于是出示招商。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福建清华实业公司总经理程祖福上书应招。张之洞得到朝廷的御批,委任程祖福为总办,筹得股银42万两,选址大冶县黄石港明家嘴,于1909年5月2日,华新的前身——大冶湖北水泥厂竣工投产! 在程祖福的苦心经营下,大冶湖北水泥厂很快达标达产。
生产的“宝塔牌”水泥质量优良,先后荣获南洋劝业会头等金、银奖牌各一枚及美国巴拿马赛会一等奖,为中外人士所信赖,很快就打开了市场,但同时也引起了中外资本的占有之欲。 1914年4月,为了不让工厂落入日本人之手,程祖福只得将经营管理权让渡给唐山“启新洋灰公司”, 工厂更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厂”。
1934年10月由于债务之故,华记湖北水泥厂产权被国民政府判给启新洋灰公司,工厂则更名为“启新华记水泥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经济部拨款60万元,委托王涛将华记湖北水泥厂迁往后方。
王涛率领员工历尽艰辛,终于将其中一条生产线迁到湖南辰溪(另一条被炸掉)。1939年12月建成投产,工厂更名为“华中水泥厂”,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抗战的需要,在王涛带领下华中水泥厂联合富滇新、中国、交通、新华等银行于1939年5月合资创建了昆明水泥厂。1943年5月,昆明水泥厂和华中水泥厂在重庆召开股东联席会议,成立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两厂整体加入,总部设在昆明,1945年10月迁往汉口。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要求原内迁工厂复原。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决定选址黄石枫叶山再建大冶水泥厂。
1944年王涛派总工程师张宝华赴美国考察水泥工业,向美国爱立斯公司购得两条大型水泥湿法旋窑和配套设备,1946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设,1949年2月第1台窑建成点火投产。由于内战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大冶水泥厂生计艰难。
解放以后,工厂获得了新生。黄石解放后,王涛等人把一个完整的华新水泥厂交给了政府。
注: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1889年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 程祖福,字听彝。
福建人,担任过福建存记道,还任吉林省官银号驻沪分号的总办。弃官从商,创办了清华实业公司,担任总经理。
程祖福创办清华实业公司后,数年经营,颇有成效。1938年,程祖福与世长辞。
王涛,1905年出生,字松波,江苏崇明人,留德博士。王涛先生集学者、专家、企业家于一身,呕心沥血,奋斗一生,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5年5月23日与世长辞,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2007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55万,其中市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67万。黄石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全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纺织等14个主导产业,共有5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拥有东贝压缩机、劲酒等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经济龙头,黄石市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22.9%;财政收入增长26.9%。 气候条件 黄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最高温度:38℃;最低温度:-3℃。年平均降水量:1400mm。最大风力:5—6级。空气质量:符合GB3095-32标准。地震潜在可能性:不处于地震带。 土地资源 黄石市是武汉“8+1”城市圈重点发展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纳入武汉城市圈规划,土地供给能满足大规模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城市外延发展增量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1985年11月23日,黄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樟树为黄石市市树,石榴花为黄石市市花。
黄石市栽培石榴的历史悠久,清同治《大冶县志》载:"唯永丰乡黄荆山一带 石榴花 种植桃、李、梨、榴,每年华实之日,灿若披图,居民尚资其利。"现尚存有宝岩峰的古石榴园、大王庙前后古石榴园和月亮山的石榴园。
据1972年调杳,黄思湾石榴园尚有石榴树4725株;袁家湖石榴园80余年的老树仍挂果累累。 黄石市现有的石榴品种有果石榴和花石榴。
因此选用石榴作为市花,不仅因为栽培的历史渊源,也因为石榴花期较长,花色艳丽,果粒晶莹,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绿化、经济树种,1986年至1990年黄石市共栽植石榴12017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