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里,兮字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语气助词,所以“若兮水寒”说白了就是“若水寒”。
若水寒的典故,大概是来源于荆轲刺秦王,当时荆轲在易水边告别燕太子丹时,就曾经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里是有个典故的,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本来还安排了一个助手,可是当时助手没到,燕国的太子“丹”就等不及了,他自己挑选了一个人来帮助荆轲,在这种情况下,荆轲明知道成功刺杀秦王的机会很小,但抱着“士为知己死”的观念,他还是去了。
所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话,说明的是荆轲明知必死,也要报答知己、完成任务的慷慨激情。
类似的,唐朝诗人骆宾王有一首《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说从荆轲刺秦王这个典故里,一般可以归纳出“易水寒”、“若水寒”、“水犹寒”等语句。
可能因为嫌三个字难看吧,所以又加了个“兮”字,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字加得并不成功,就算要加,也应该是这样:若水兮寒
古汉语里,兮字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语气助词,所以“若兮水寒”说白了就是“若水寒”。
若水寒的典故,大概是来源于荆轲刺秦王,当时荆轲在易水边告别燕太子丹时,就曾经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里是有个典故的,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本来还安排了一个助手,可是当时助手没到,燕国的太子“丹”就等不及了,他自己挑选了一个人来帮助荆轲,在这种情况下,荆轲明知道成功刺杀秦王的机会很小,但抱着“士为知己死”的观念,他还是去了。
所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话,说明的是荆轲明知必死,也要报答知己、完成任务的慷慨激情。
类似的,唐朝诗人骆宾王有一首《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说从荆轲刺秦王这个典故里,一般可以归纳出“易水寒”、“若水寒”、“水犹寒”等语句。 可能因为嫌三个字难看吧,所以又加了个“兮”字,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字加得并不成功,就算要加,也应该是这样:若水兮寒。
“莼鲈之思” 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 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
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
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
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
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韩国朝鲜,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
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
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宋敦儒的《好事近·渔夫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
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
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莼菜和鲈鱼,我也品尝过,两者其实很难同时吃到。
莼菜状如荷叶幼芽,嫩滑爽口,并无特别的鲜味。我曾经和江南的朋友开玩笑说,喝下一碗莼菜羹,感觉是吃掉了一池荷叶。
而张翰诗中所写的鲈鱼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不能确定。鲈鱼的种类很多,有四鳃和二鳃之分,据说四鳃的鲈鱼现在已难得。
我记忆中最美妙的,是一种被称为“土鯆鱼”,又称“塘鲤鱼”的小鱼,这种鱼,据说也是鲈鱼的一种。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当学徒做木匠,吃过当地人用这种小鱼炖鸡蛋,味道无比鲜美。
在饥贫交迫的日子里,这是一道让我无法忘怀的美食。我想,张翰当年怀念的鲈鱼,应该是这样的美味吧。
(编注:平安朝乃今日之日本。)。
关于易水只有荆轲易水歌这一个历史典故。
荆轲易水歌典故: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入虎穴兮探蛟宫,仰天呼兮成白虹!伴着高渐离悲怆铮鸣的击筑声,荆轲引吭歌毕,心潮起伏。满脸泪痕的燕太子丹敬上酒来,他一饮而尽,掷杯于地。然后对大家抱一抱拳,转身跃上骏马,同秦舞阳绝尘而去。 “一路保重!”。
送行的众人扑扑拜倒,白色的衣冠如同一片霜雪降从天而降。待抬起头来,泪眼蒙蒙中,荆轲他们已经消失在远处,只有一溜烟尘在易水岸边慢慢扩散, 这是两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真实一幕。肩负着一个国家的希寄和重托,荆轲踏上了征途遥遥的不归路。
而他留下的千古绝唱却常驻人心,感染过多少后来人!今天,亲身站到这历尽沧桑的古易水畔,更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冲动和感慨。此时正值秋末,易水河内枯草连天,碎石遍布,只有一缕细流蜿蜒而下。朔河西望,群山似阵,落日如血,好像战国时代的杀气仍未散尽。
眺望对岸,耸立在高坡上的荆轲塔顶着沉沉暮色和千古风霜,仿佛一座苍老孤独的高碑,向人们证实着这里的慷慨和悲壮。
扩展资料:
解析:
荆轲身上体现的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献身的牺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在这点上,我们反对电影《英雄》中以“天下”为幌子为暴秦的专制集权辩护、抹杀反抗专制暴政的英雄行为的崇高价值的立场。
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政治决策不能不让后人反思,就象北宋文豪苏洵在《六国论》中所写得:“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也。”
荆轲等战国游侠不是凡夫俗子,他们是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超越物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
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执著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论一生。
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节义。真正的政治家是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政客,他要为某种价值观而献身。没有这种勇气、节义,政治家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在事业关头权衡个人的利益得失,将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业之上。社会上的竞争有时如同作战,只有勇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斗争中的胆怯、退让、委琐,反而给对手以可乘之机,也使决策出现失误,使事业蒙受损失。只有勇气,才能激发起人们越挫越勇的斗志和破釜沉舟的决心。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血性和勇气,才能促使对手的最终败退。
倘若英雄志士连向困难挑战的勇气都没有,那就看不出其与一般民众有何异同。勇者给人以精神上的依赖、依靠和信仰,使人们发觉跟着勇者,就无所谓恐惧和失败。勇者奋不顾身的气概和以身作则的先锋形象,使下属和同志焕发起了如火如荼的热情,使他们象勇者一样忠诚和勇敢。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事业失败了,对志士们的素质和技术方面的错误进行检讨反省是一回事,对他们的勇气、节义和高尚品质的肯定和尊重是另外一回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易水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