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洞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①,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④,端居耻圣明⑤。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⑥。 解题 此诗题宋本作《岳阳楼》,明代各本作《临洞庭》,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指张说,或张九龄。此诗约作于开元四年或五年。
诗中前半写洞庭湖景色,颔联景象壮阔,气势雄伟,历来传为名句。后半表示用世情怀,望张丞相汲引,却写得不露痕迹。
注释 1.湖水平: 指水位很高,与岸齐平。 2.涵:包含。
虚:太虚,空间。太清:天空。
3.二句意谓水气蒸腾,远达云梦泽;波涛汹涌,撼动岳阳城。 4.此处谓欲渡洞庭却无舟楫,比喻想仕宦却无人引荐。
济:渡。楫:船桨。
5.此句意谓深居不出则愧对盛名皇帝。端居:深居。
6.垂钓者:喻已入仕的人。羡鱼情:喻自己想出仕的愿望。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
《临洞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①,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④,端居耻圣明⑤。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⑥。
解题 此诗题宋本作《岳阳楼》,明代各本作《临洞庭》,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指张说,或张九龄。
此诗约作于开元四年或五年。诗中前半写洞庭湖景色,颔联景象壮阔,气势雄伟,历来传为名句。
后半表示用世情怀,望张丞相汲引,却写得不露痕迹。 注释 1.湖水平: 指水位很高,与岸齐平。
2.涵:包含。虚:太虚,空间。
太清:天空。 3.二句意谓水气蒸腾,远达云梦泽;波涛汹涌,撼动岳阳城。
4.此处谓欲渡洞庭却无舟楫,比喻想仕宦却无人引荐。济:渡。
楫:船桨。 5.此句意谓深居不出则愧对盛名皇帝。
端居:深居。 6.垂钓者:喻已入仕的人。
羡鱼情:喻自己想出仕的愿望。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鉴赏: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但由于诗人顾虑。
《临洞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唐)孟浩然文学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版本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⑴八月湖水平⑵,涵虚混太清⑶。
气蒸云梦泽⑷,波撼岳阳城⑸。欲济无舟楫⑹,端居耻圣明⑺。
坐观垂钓者⑻,空有羡鱼情⑼。[1]版本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⑵湖:此指洞庭湖。
⑶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⑷气蒸:一作“气吞”。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⑸撼:摇动。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⑹“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⑻坐观:一作“徒怜”。
者:一作“叟”。⑼空:一作“徒”。
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3]白话译文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3]创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2][3][4]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五六两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
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2][3][4]。
赏析
首联概写秋汛中的洞庭湖景,它涵混一片,水天一色,极为壮阔而有气势.颔联从水气和波涛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洞庭湖景,它水气蒸腾,苍郁混茫,波涛汹涌,震天撼地.至此,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洞庭湖,便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颔联两句,与杜甫所写“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一样,成为唐诗中咏洞庭湖的两联千古名句。在这里,作者赞美洞庭湖,实际上含有对盛唐这一“圣明”之世的歌颂,因而诗篇很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首的希望出仕与请求荐引。颈联写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出仕的迫切愿望。诗就洞庭湖景生发,说欲济湖而苦无舟楫,实际上是表明自己欲济世而苦无荐引的衷曲,委婉地说出了干谒之意。尾联又就湖景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羡鱼之情,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自己艳羡从政的急切愿望。这样,诗人的干谒。赏析
首联概写秋汛中的洞庭湖景,它涵混一片,水天一色,极为壮阔而有气势.颔联从水气和波涛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洞庭湖景,它水气蒸腾,苍郁混茫,波涛汹涌,震天撼地.至此,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洞庭湖,便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颔联两句,与杜甫所写“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一样,成为唐诗中咏洞庭湖的两联千古名句。在这里,作者赞美洞庭湖,实际上含有对盛唐这一“圣明”之世的歌颂,因而诗篇很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首的希望出仕与请求荐引。颈联写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出仕的迫切愿望。诗就洞庭湖景生发,说欲济湖而苦无舟楫,实际上是表明自己欲济世而苦无荐引的衷曲,委婉地说出了干谒之意。尾联又就湖景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羡鱼之情,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自己艳羡从政的急切愿望。这样,诗人的干谒之意,在后半首便含蓄委婉而又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了张丞相。这首五律,对偶工整,写景宏阔,绘景与述志抒情巧妙结合,是孟浩然雄浑壮逸风格的一首代表作。
XP:干谒就是乞求仕宦。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
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
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
“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用到了临渊羡鱼这1典故。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这句话本意是说,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空想着鱼儿得手,还不如回去下工夫结好鱼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见于《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说,汉代希望国家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却没有到达这个目的,缘由在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就是没有在观念上、制度上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剂,因而他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训,来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捉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你所说的回复全唐诗里貌似没收噢,47-49卷都是张九龄的诗,好像没看到酬和孟夫子的。
典故如下: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这是孟浩然山水诗作的另类题材。
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
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角,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映带。
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给人一种汪洋姿肆,海纳百川之感。
颔联特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
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
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前一半意思是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自己多么希望被荐识出仕为官。
孟浩然曾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写道:“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羡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这里十分清楚地表明他早在“而立”之年求仕的希望就破灭了,然而,一心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诚恳迫切。“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其字字生泪,悲切无奈。
这里抒情暗扣主旨,婉曲传旨,引人入胜。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
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也恳请他的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意思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以免使自己的愿望落空。
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焉向往,又怕无门的思想感情。诗人那种有志难酬而不得已为之的难隐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诗来看,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逸士风神与高人的性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