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 "顕西堂":明末万寿祺,万历举人。
明亡以后,誓不降清。穿着儒士的衣服,戴着和尚帽子,往来吴、楚之间,世称"万道人"。
他的书房叫"顕西堂"。他和阎尔梅被人称为"徐州二遗民"。
他的著作有《顕西堂集》。 关于万姓起源有以下说法: 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
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
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
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古有名将,马援马腾,南北重日,铜标铸勋”。
马氏是伯益后代。战国名将赵奢以战功封于马服(邯郸)。
子孙以封地为姓马,赵奢为始祖。赵国亡,迁陕西咸阳,发祥于扶风,成为盛祖。
马氏南迁,始自汉代马援,为南方马氏始祖。唐太和年间,马发龙入闽。
大顺年间马益郎迁汀州府。北宋初马二郎、三郎迁宣和;四郎迁清流;五郎、七郎、九郎迁汀州四堡;十四郎迁田背。
南宋进士十二郎马湘,致仕后居江西饶州涯隔,宋末元初携族人避乱入汀宁化会同里、犁树隔,为宁化始祖,生子三,长子念八郎迁汀州城,为长汀始祖,孙分迁童坊马罗围。后裔播居广东梅州、潮州、香港。
明永乐年间,马十三郎官惠州,留居梅州、兴宁。 马氏于清康熙初年自广东迁台,留居嘉义、台南等地。
马氏名人:明长汀进士,都察院左都御史马驯。清乾隆长汀进士马殿翼,永定武进士马琳。
长汀画家马襄、马国典。
扶风堂 名高四大家,胤嗣新风传孝道; 叶茂三千岁,公孙老树佑福门。
(大门) 这处宅院为晋派建筑,俗称万家大院,由台儿庄四大家之一的“四十万”兴建。万家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台儿庄,因漕运而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
这座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体式,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
台儿庄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
大门外:前面这条河就是古运河,明万历二十一年动议开挖,三十二年通航,400年来未曾断流。台儿庄大战期间,池峰城破釜沉舟,下令炸掉的浮桥,就在这个位置。
1959年,国家对京杭运河进行改造,将原运河取直,这段运河保留在旧城内,成为景观河。 四十万码头:为万家私人码头,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用于货船装卸货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
古城内现有此类码头13座,这些古码头,在准备拆除的时候,因为陈伟市长的发现,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见证“活着的运河”的历史遗存。 大门上方的木雕:门楼设计为两层,上面的木雕做工精美,人物、风景栩栩如生。
古人对大门的要求很高,被称为“识礼之门”,通过大门向外人展示生活品味,表达美好意愿。门楼上面的雕刻为诗、琴、书、画,下面是人物,为全家和美、孩童欢愉形象,展示家庭的祥和美满、富贵幸福。
拴马桩:大门两侧的石柱为“拴马桩”。 角柱石的石雕:上面图案是“狮子”和“球”,寓意“世世得逑”。
功能是护墙的作用。据说,没当过朝廷命官的人家,是不允许在门口放石狮子的。
因为清亲王将领僧格林沁为剿灭幅军,座镇台儿庄,受到万家盛情招待,赐给十岁的孩童七品官衔。所以才有门前的石狮子。
大门两侧的砖雕:一面是“芙蓉”,一面是“荷花”,象征富贵、和谐。 垂带石:图案为抬头祈福,步步高升之意。
柱础石:四面均为狮子,寓意“四世同堂”,功能是防潮。 抱鼓石:最早的形状像鼓,所以叫“抱鼓石”,俗称“门档”。
门簪:俗称“户对”,和抱鼓石均起到固定大门的作用。同时,也是家庭身份的象征。
“门当户对”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银杏属,裸子植物,雌雄异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
院中原有两棵银杏树,一棵毁于1938年的战火,留下的这一棵,连续七年没有结果,直到抗战胜利,才重新结果。现在,每年结果200多斤。
木雕:厢房两侧额匾上的木雕,讲述了万家的发家史。 万家的先人,是一位郎中,他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基本上是手到病除。
因为悟性好,他把治病当作一门艺术,从不墨守成规。有一位朝廷重臣,受到和珅的诬陷,由一品降为三品,并发配到南方。
途经台儿庄时,因为郁闷,得了臌胀病,上岸请万郎中为他医治。 万郎中摸清了这位官员的病因,没有给他开药,而是给他讲笑话。
没过几天,他的病不治而愈。 也就在这时候,皇帝降下御旨,恢复这位官员的一品官衔,总理运河漕务。
这位一品官大喜,给万郎中送来四个金元宝,以示感谢。郎中婉言谢绝,要求搭载官船做几趟生意,漕务官满口答应。
这位行医出身的人,把兰陵美酒、峄县石榴、山亭干果运到南方,换来茶叶、丝绸。因为搭载官船,不用报税,也不用花运费,几趟下来,就赚了四十万。
万家有了钱,建了这个豪华的大院。大家可以看出这些木雕、石雕和砖雕,做得特别奢侈,简直是弄巧成拙。
在规划重建这处大院时,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原样恢复。 大门内侧的砖雕:一边是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一面是青青翠竹,寓意“节节高升”。
木雕(花饰斗拱、撑拱和雀替):有婆媳、公孙和王羲之,取其谐音,喻为婆媳相惜、公孙相惜,家庭和睦美满,王羲之有喝酒的习惯,意为和睦关系长久。顺便告诉大家,书圣王羲之有三支后人,一支在绍兴,一支在临沂,一支在台儿庄。
其中,台儿庄这支人口最多。 木雕(窗子):为“百福”和“百寿”。
卐字(万字文)在梵文中读作“室利靺蹉”(shi li mo cuo),意为吉祥之所集。相传释迹牟尼胸部有此“瑞相”,后来用作吉祥的标志。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规定该字读万。象征万寿升平、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国富民强。
元宝(院中):上圆下方,代表天圆地方,一种对天的祈福,希望永久富贵、永世传承。 鸱吻(音chi wen):为“祥云”,祥云落在房子上面,寓意“紫气东来”。
过厅门楼(半亭):门厅雕有松鼠和成串的葡萄,寓意是“送子”、“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两个仙童手持“如意”,意思是“送如意到人间”,祝福“万事如意”。 垂带石:南瓜造型,藤蔓相连,寓意子嗣延绵,男丁兴旺。
两边窗户的木雕: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象征谦谦君子,菊象征品格高尚,竹象征高雅,梅象征坚忍不拔。
砖雕:房子上的砖雕是“二十四孝”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
鲁姓
堂号:三异堂
郡望:扶风郡
堂联:扶风世泽,中牟家声
《元和姓篡》记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最初封在鲁(山东曲阜一带),为辅佐周成王就留在都城,让儿子伯禽去鲁国。伯禽到鲁国后征服了周围的夷国,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公元256年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鲁为姓。”
鲁氏起初在发源地发展,后在扶风(陕西咸阳)形成望族,史称鲁氏扶风望。
鲁姓名人,史不绝书,其最受氏人称颂的是东汉时期中牟县令鲁恭,字仲康,平陵(陕西咸阳)人,汉章帝(公元76年--83年)时任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县令,邻近各县蝗虫成灾,而中牟县却无蝗灾,上司来检查时,看到一只野鸡从小孩身边经过,上司问小孩为何不捉,小孩答:“雉鸡正在带雏,不能捉。”上司听了也不检查了。对鲁恭说:“蝗虫不飞汝界,德化施行飞禽,小孩有仁爱之心,此三异矣。”说完便回复上司去了。为纪念和歌颂鲁恭的德政,氏人以“三异”为堂号,以“扶风世泽、中牟家声”为堂联。
鲁姓堂号:三异堂郡望:扶风郡堂联:扶风世泽,中牟家声《元和姓篡》记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最初封在鲁(山东曲阜一带),为辅佐周成王就留在都城,让儿子伯禽去鲁国。
伯禽到鲁国后征服了周围的夷国,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公元256年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鲁为姓。”鲁氏起初在发源地发展,后在扶风(陕西咸阳)形成望族,史称鲁氏扶风望。
鲁姓名人,史不绝书,其最受氏人称颂的是东汉时期中牟县令鲁恭,字仲康,平陵(陕西咸阳)人,汉章帝(公元76年--83年)时任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县令,邻近各县蝗虫成灾,而中牟县却无蝗灾,上司来检查时,看到一只野鸡从小孩身边经过,上司问小孩为何不捉,小孩答:“雉鸡正在带雏,不能捉。”上司听了也不检查了。
对鲁恭说:“蝗虫不飞汝界,德化施行飞禽,小孩有仁爱之心,此三异矣。”说完便回复上司去了。
为纪念和歌颂鲁恭的德政,氏人以“三异”为堂号,以“扶风世泽、中牟家声”为堂联。
这处宅院为晋派建筑,俗称万家大院,由台儿庄四大家之一的“四十万”兴建。
万家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台儿庄,因漕运而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这座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体式,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
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台儿庄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
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
没有找到(雪堂),有个“立雪堂”
杨时本来已考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专喜研究学问。他仰慕著名理学家、宋代程朱学派创始人之一程颐的学问和人品,大老远从家乡(杨时是福建将乐人)跑到湖南程颐那里求教。当时程颐年岁已老,只讲学,不收弟子。杨时为了做程颐的入室弟子,数次登门求师不得。一次,隆冬大雪,程颐正在午睡。杨时不敢进去打扰,一直站在门外等候,任大雪纷纷飘淋,满身皆白。雪落到地上,双脚也埋进雪里。到程颐醒来时,杨时脚下已积雪盈尺。程颐为杨时的求知好学精神所感动,破例收他为弟子。杨时终于也成为大学问家,被誉为“闽学四贤”之一。门下学生多达1000余人,不少成为有名的学者,也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便是其学生李侗的弟子。朱熹后来成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世人乃并称“程朱”。
杨震以清廉自律而闻名,杨时以尊师好学而传为佳话。
“程门立雪”的典故是整个杨姓人家的光荣,杨姓人就拿这个典故作自己的堂号。挂的匾额不是“四知堂”就是“立雪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