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
人们用“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原始典故
《史记??郑世家》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左传??宣公四年》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今文翻译
公子归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郑国贵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却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 ”
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命人赐鼋羹一鼎,象著一双,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没分到甲鱼。灵公曰:“赐子家。”宰夫将羹致归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灵公因此大怒,后来酿成一场内乱,此是后话,不提。而“染指”一词即出于此
染指的典故来源:《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地盛产团鱼,即甲鱼。
某日,楚 人献给郑灵公此物尝鲜,此事让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子家两人知道了,他们奉召晋见 时,公子宋伸出食指贪馋地说:“我一定要尝尝它的美味。”走进宫中,正巧看见厨师 正在烹煮团鱼,俩人相视一笑。
郑灵公瞧见觉得奇怪,就问为何发笑,公子宋低头不 语,子家见瞒不过去只得实话实说。一会儿,团鱼上桌,郑灵公请诸位大臣品尝,偏 偏不请公子宋,公子宋怒从心起,走到盛满鱼羹的鼎前,伸手捞出一把团鱼肉,边吃 边向外走去。
“染指”一词遂由此出。 这个典故的解释: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春秋时期,一次,郑国的大夫子公和子家一同上朝。
途中,子公的食指突然颤抖起来,他一边让子家看跳动的手指,一边自豪地说:“过去我的食指每逢跳动的时候,都会有美味佳肴享用。看来,今天入宫,肯定又能吃到好吃的东西了。”
听了子公的话,子家半信半疑地说:“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吧!我觉得你是在夸夸其谈,分明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一定不会是真的。 ” 两人人宫后,碰巧看到宫中的厨师提着几只大鳌准备宰杀,一问,得知是南方的楚国遣人送来的礼物,郑灵公准备今天以此宴请大臣们。
于是,子公自豪地说:“如何?我说的是真的吧? ”子家不得不信,两人便一同笑了起来。 恰好此时,郑灵公出来了,看到他们笑不可支的样子,便问道:“什么事情让你们如此高兴?”子家用手指着子公,说道:“方才他的食指一直在跳动,说是有美味享用,我以为他在说谎。
方才碰到厨师提着几只大甲鱼,又听说是大王准备赏赐臣下吃的,才不得不相信他的手指确实灵验,所以才笑了 起来。” 郑灵公素日里的脾气很像小孩子,和子公的关系 也不错,于是就故意开玩笑说:“我觉得,手指头是 不是真的灵验不好说啊!” 当曰晚宴上,郑灵公用甲鱼羹宴请大臣们。
郑灵 公说:“今日,南方的楚国遣人送来几只大甲鱼,以 示友善。我命宫厨做成了甲鱼羹,请大家一同享用这 珍稀的美味。”
大臣们听了,纷纷向郑灵公表示了谢 意。 没多久,甲鱼羹端了上来,摆在了众大臣的面 前,而唯独子公的面前没有。
子公正在疑惑,只听郑 灵公对大臣们说:“今天子公对我说,只要他的食指 一跳,就会享用到美味佳肴。 今天他的食指又跳了, 刚好楚王又送来了难得一见的大鳌,这样看来确实很 灵验。
然而,我方才命厨子,让他别盛甲鱼羹给子 公。这下他就没有甲鱼羹吃了,他的食指岂非又不灵 验了吗?” 子公听后,才明白为什么席上唯独自己没有分到 甲鱼羹。
素日里,子公与郑灵公关系很不错,称得上是郑 灵公身边的亲信大臣,不承想郑灵公会这样对自己, 让自己在众多同僚面前丢尽了脸面,顿时满脸通红, 心中愤慨极了。 他突然跳了起来,冲到了郑灵公的桌前,手指头直戳到了郑灵公的鼎襄,蘸了一蘸,一边用嘴咂了咂,一边高声说道:“谁说我的手指不灵验?现在我已经染指鼎中,品尝到了甲鱼羹的美味,足以证明它的灵验! ”话音一落,子公便离席而去。
郑灵公火冒三丈,大骂子公,并对外宣称要责罚子公。 宴席也不欢而散。
子公听说郑灵公要责罚自己,便和子家密谋,杀掉郑灵公,拥戴公子坚为国君。郑灵公就因为一场不该开的玩笑,引来杀身之祸。
他仅仅做了一年的国君,完全是咎由自取。 。
“染指”意为占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染指”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四年》记载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宋与子家一同去见郑灵公。
将进宫门时子宋说其食指在动,今天会尝到新奇的美味,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看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 的甲鱼切成块儿。
子家与子宋相视而笑。郑灵公好奇地问他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便不再说什么。
等大夫们到齐,用鼎煮熟的大甲鱼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尝后大赞,示意大家一起吃。
但是,子宋却呆呆地坐着。 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 子宋大权在握,是数一数二的大臣,他一气之下也不管郑灵公同不同意,突然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这就是后世所称“染指”的由来。 郑灵公见子宋如此无礼,要杀他。
子宋竟先下手为强,把郑灵公杀了,造成郑国内乱。
典出《左传》: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左传·宣公四年》
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左传·宣公四年》
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如:唐白居易《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清金人瑞 《道树遣人送酱醋各一器》诗:“馋子背人先染指,老妻报我只攒眉。”
另有分取利益之意。多指分取非分利益。如: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夫鼎足之说,始於 蒯通 。然 通 之说, 韩信 以此,犹有 汉 之一足。当 三国 时而为是说,则 献帝 无复染指之望矣。” 清 无名氏 《亡国恨·协约》:“这三 韩 一块土, 俄 人久欲染指。” 孙中山 《党员须宣传革命主义》:“ 广西 一切幸福权利,只 陆荣廷 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 广西 同胞不能丝毫染指。”
除此外还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如:
宋 苏轼 《次韵水宫》:“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明 薛冈 《天爵堂笔馀》:“七言律法度贵严,纪律贵整,音调贵响,不易染指。” 清钱谦益《序》:“余老归空门,不复染指声律。” 朱自清《序》:“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