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的由来1945年8月的一个仲夏之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赢得战争胜利而带来的狂热庆祝气氛已经逐渐消散。
夜空笼罩下的一栋大厦会议厅灯火通明,精致的座地钟钟摆滴答滴答地响着,时针指向深夜11时。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的大员们正在召开紧急会议。
主要议题是研究在朝鲜的日本军队的投降问题。国务院的代表一开始就向军方的将校军官们提出,出于政治上考虑,美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区域要尽可能往北推移,制止苏联控制朝鲜全境。
“天知道红军会在朝鲜的什么地方停下来,”国务院的代表悻悻地说,他已经厌倦了这冗长的会议,“要知道,还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俄国人吐出他们已经占领的地方。”“不过,将投降区域往北推移是有一定限度的。”
陆军参谋处参谋迪安·腊斯克上校小心翼翼地说。大家的视线立即投向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身上。
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用赞许的目光鼓励他继续陈述自己的观点。受到激励的腊斯克加快语速,“目前军方手头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抢在苏军进入该地区之前向北部更远的地方推进会有困难。
假如苏军拒绝在朝鲜北部停止前进,美国实际上将无法阻止他们。”的确,苏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势如破竹,横扫日本关东军,向朝鲜疾速前进,而美国地面部队还远在1,000公里外的冲绳岛。
那么,将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区域划到什么位置,既能满足国务院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军的军事现状,而且还要考虑到苏联方面能否接受?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会议在激烈的争论中持续到凌晨1时,但还没有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
要员们连连打着哈欠,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准备明天继续讨论。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仍劲头十足,叫住了正要离开会议厅的腊斯克和另一位年轻的参谋。
两位年轻人又回到了座位。“如果我们提出的受降建议大大地超过我们的军事实力,那么苏联就很难接受,速度是问题的关键。”
麦克洛伊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军方的想法,“让你们留下是想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要在30分钟之内搞出来。”两位年轻参谋面面相觑:“30分钟?”“没错,你们只有30分钟时间。”
“我们现在就去办公室,考虑这个方案。”腊斯克像一名即将参加决斗的角斗士,鼓足了劲。
不知疲倦的年轻人走进会议厅隔壁的第三休息室,将一张朝鲜地图铺在桌上。他们面对着地图发了一会儿呆,因为这是一个他们从没有去过也没有关注过的国家。
腊斯克的目光在朝鲜半岛狭长版图上尽可能中间的部位搜索,这份地图甚至没有行政区的划分。他突然注意到地图上的北纬38度线。
“美国在这条线以南接受日本投降比较合适,”腊斯克用右手指向北纬38度线:“它可以把朝鲜半岛大体上分成两半。最重要的是,朝鲜的首都汉城被包括在美国部队的受降区。”
时间有限,另一名参谋表示完全赞同,于是腊斯克拿起一支红色铅笔,干净利落地在朝鲜地图上画出了一条直线。巧合地是,这条线和1905年日俄分割在这个国家势力范围的那条线完全一致,同样是北纬38度线!就这样,朝鲜被人为地分成了两半,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的命运就在这两个从未去过朝鲜的美国参谋手里改变了。
他们仅仅用了30分钟的时间,就让南北朝鲜骨肉分离了50多年!第二天,腊斯克的方案很快在三部协调委员会上通过。并得到哈里·杜鲁门总统的批准。
关键的问题是苏联能否接受这条由美国人划定的分界线?使美国感到意外的是,一贯善于讨价还价的斯 大林没有对这条线表示异议。于是,一条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含义的纬度线竟变成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
分裂朝鲜的三八线就这样定下来了。美国人对此后悔不迭,美国海军曾提出将分界线向北移动到39度线,这样中国大连就在美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如果早知道斯大林并不反对,还不如尝试一下这个方案。当然,美国在远东使用军队优先考虑的顺序此时已经确定:在日本投降后,占领日本第一,占领朝鲜第二,占领中国第三。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立即发出盟军总司令关于受降的总字第1号命令,其中确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命令朝鲜地域的日军在三八线以北者向苏军投降,在三八线以南者向美军投降。
斯大林此时曾提出,把北海道北半部包括在苏联军队受降的区域内,遭到了杜鲁门的断然拒绝。几乎在同时,苏军仍马不停蹄地向朝鲜北部进发,于22日占领平壤,23日南下至三八线以南的开城,逼近汉城。
总字第1号命令发布后,苏军撤出开城,北撤到三八线以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进攻朝鲜的苏联红军得到了朝鲜抗日部队的有力配合,他们的领导人是年轻的金日成将军。
从9月8日开始,美军第24军军长霍奇少将率第6、第7、第40步兵师在朝鲜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陆,在经过不停顿的机械化行军后,疲于奔命的美军终于到达那条纬度线,占领朝鲜三八线以南地区。战争的硝烟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渐渐散去,朝鲜半岛沉浸在祖国解放的喜悦之中,朝鲜大地上洋溢着喜庆热闹的场面。
但是,朝鲜人民欢庆的却是一个在大国政治交。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朞,盟国协议以朝鲜国土上北纬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南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三八线北部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为大韩民国。长度248公里,宽度大约4公里。
双方一度都有重兵把守,并互相播放广播。近几年局势缓和,基本没有冲突,双方的广播对峙也已经停止。
三八线与朝鲜战争密切相关,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三八线究竟是如何划定的?划分三八线本身到底说明了什么?三八线与朝鲜战争之间内在的和本质上的联系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历史上都有不同的说法,其结果对于分析战后远东局势的走向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朝鲜这个曾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中国的王国便受到了日本的统治。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使它成为一个被征服的省份。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盟国首脑在商议战后国际安排时也谈到了朝鲜的命运。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蒋介石和丘吉尔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对朝鲜问题是这样说的:“我三大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在紧接着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又与斯大林讨论了朝鲜的前途问题。斯大林说他看到了《开罗宣言》,并说朝鲜应该获得独立。
他还同意在朝鲜能获得完全独立以前,需要有那么一段准备时间,也许需要40年。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再次谈到朝鲜问题。
2月8日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会晤,在两人谈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以后,罗斯福提出讨论领土托管问题,并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鲜人民做好自治的准备之前,“朝鲜要由一个苏联代表、一个美国代表和一个中国代表实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大概是鉴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绝过美国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战后对朝鲜和印度支那进行托管的方案,罗斯福认为“没有必要邀请英国参加朝鲜的托管”。
斯大林同意托管的方案,但他建议还是应该邀请英国参加托管。于是,战后由中、美、苏、英四国对朝鲜实行临时托管的方案便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下来。
但会议文件并未具体谈到托管朝鲜的问题,只是在提到对哪些领土将实行托管时说,“这将是有待以后达成协议的事情”。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后,于1945年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见斯大林,斯大林表示没有改变四国托管朝鲜的政策。
然而,由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引起了远东军事和政治局势的突然变化,于是在四大国尚未就朝鲜的托管问题达成具体协议之前,首先要解决美国和苏联分别在朝鲜半岛对日本军队进行受降以及实行军事占领的问题。这时,便引出了三八线的划分问题。
北纬38度线原本是一条自然的和地理的划线,虽然在朝鲜境内的这条长约300公里的无形的划线将朝鲜半岛分为面积大体相同的两部分,但是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人为地从军事或政治上利用这条划线,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国提出来的。
1896年日俄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线为分界线。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也曾做出决定,俄国只控制三八线以北,听凭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
但这两次划分均因双方利害冲突而未能实现. 真正使三八线成为从军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线,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朝鲜驻军的兵力部署进行调整时实现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以三八线为界划分为两部分,北部的军队归关东军指挥,南部的军队为大本营所属。
后来,针对苏联可能参加对日作战的情况,日本大本营提出了把全部驻朝日军划归关东军指挥,并由朝鲜总督兼任关东军总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带着这个方案去见裕仁天皇时,遭到天皇拒绝。
这样,三八线在实际上就为后来苏联在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对日本关东军作战,而美国则在南朝鲜和日本列岛与大本营直接指挥的日军作战提供了客观依据。 然而,三八线事实上被美苏两国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
在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前,美苏两国没有就各自的作战区域进行明确划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军事首脑曾同意,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后,应当在朝鲜整个地区就美苏两国的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范围划一条界线。
其目的显然在于避免在战争中发生误会而混淆各自承担的责任。至于在地面上的作战或占领区域问题,则根本没有讨论。
对于美国来讲,太平洋战争的核心是解决日本问题。因此,尽管当时的三军参谋长马歇尔要求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在战争结束后的短时间内,派一个师在釜山登陆,此外还应占领汉城和清津,但那都是在结束对日作战之后的事。
在波茨坦会议上,苏军总参谋长告诉马歇尔,苏联在对日宣战后将进攻朝鲜,并问美军是否可以为配合这次进攻,在朝鲜海岸实施军事行动。马歇尔明确回答,在日本未被摧毁,日本在南朝鲜的军事力量未被消灭以前,美国不准备对朝鲜实施。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 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朝鲜战争结束后在三八线的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其为三八线。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
由来: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
2、鲜战争结束后在三八线的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其为三八线。
3、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4、三八线北部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控制,南部为大韩民国控制。长度248公里,按照朝鲜停战协定,三八线两侧的非军事区宽度大约4公里。
《三八线》是梦继执导的战争史诗剧,由张国强、王挺、曹曦文领衔主演 。
该剧讲述的是1950年鸭绿江上的渔民遭美军战斗机轰炸后,村里两个小伙子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保家卫国的故事 。该剧于2016年4月23日在云南都市频道首播。
故事讲述了1950年鸭绿江上的渔民遭美军战斗机轰炸后,村子里的年轻人参加志愿军《三八线》讲述奔赴朝鲜,投入保家卫国的战役。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历经数次浴血的战役之后,渔村青年完成了从冲动的年轻人到智慧果敢的爱国战士的转变;与此同时,经过几轮战略战术调整,中国志愿军在战场上逐渐掌握主动,国际舆论支持和关注;在最后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以生命代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以及停战协议后的和平。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美苏军事首脑就苏联对日宣战后双方海、空军活动范围达成协议,但双方陆军间并未划出明确界线。
因此,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立即在朝鲜北部登陆并向南推进,大有占领整个半岛之势,而美军这时仍在太平洋与日军激战,远离半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务院提出美军应立即在半岛南部登陆北上,以免朝鲜全境被苏占领,而美陆军则认为无法办到。
为寻求解决办法,他们在8月10日夜召开紧急会议。于是,当时任作战参谋的腊斯克(后来曾任美国国务卿)和他的一个同事便提出了以朝鲜中部北纬38。
线(简称三八线)为界作为美苏地面部队作战和受降分界线的方案。13日,此主张被杜鲁门批准,15日送交苏、英政府。
苏联表示同意,因为斯大林打算以在朝鲜的让步换取美国同意苏军占领日本北海道(实际上美国坚持独占日本,未作让步)。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一项命令中将美苏间关于北纬38°线的决定公布于世,已进入38°线以南的苏军即后撤回到此线以北。
9月7曰美军才在半岛南端登陆。自8月下旬起,三八线两侧便已禁止人员物资交流,铁路被切断。
9月上旬通讯联系也被中止,朝鲜南北之间已处于被分割状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