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九州
大禹九鼎乃是上古禹王亲自铸造而成,寓意九州一统,权有天下,这九鼎名称也以当时九州之名冠之,分别为大冀、大兖、大青、大徐、大扬、大荆、大豫、大梁和大雍九鼎,可大可小,各有神妙,集齐之后更是天下至宝,威力莫测。
此后历经夏商周秦一直到汉代,九鼎均密藏于宫中皇室之手,据说七国之乱、汉匈之战汉朝之所以获胜,九鼎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可惜后来汉国连经王莽、赤眉军和黄巾军之乱,社稷倾颓,九鼎散落,连管轲这样的半仙之人也算不出他们究竟都离散在何方。至于用法,倒是甚为简便,鼎中腹部有一铜纽,只要轻轻按动,便能施展威力。像这只大扬鼎,鼎上篆有五帝之一的黄帝的苻菉,乃是天下鬼物克星,不过因为九鼎没有聚齐,所以每天只能使用一次作为限制。
你没有写错字啊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九州是中国的代称,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能够将九州以及九鼎的来历说个端详的人却为数不多。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九鼎,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荒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历史上虽有众多有关九鼎的记载,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隐身何处了。
《墨子·耕注》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三朝。意即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九鼎在历史上确有其物。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势力日益强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为他举行欢迎之礼,典礼之中,楚王公然蔑视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当即将欢迎他的周王使节吓出一身冷汗。楚王灭周的野心暴露无遗。从此,人们把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
几经沧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周赧王死后,秦穆公把九鼎从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国都城。
但东汉史学家班固却反对司马迁的说法。班固在所著《汉书》中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 ,九鼎沉没于彭城今江苏徐州 泗水之中,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迟迟找不到九鼎,总觉得心存遗憾,在南巡时,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但一无所获。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作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了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
毫无疑问,九鼎作为镇国之宝,确实存在过,并曾经流传两千余年。但是,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处,至今仍是埋藏于众多中国人心里的一个谜?
拔山扛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力能扛鼎
严重九鼎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问鼎 《漫画问鼎》
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问鼎三甲、问鼎中原、问鼎拳王宝座等等,其实问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代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的历史故事。楚庄王故意在洛水附近边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就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说: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并历举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虽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统治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鼎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钟鸣鼎食”
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
另外,到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表贵族的生活。
大禹建立夏朝后,在以前先王子孙诸侯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时间长了,有些诸侯不免离心离德。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诸侯国,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因这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夏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助祭。到祭祀的时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祭毕之后,诸侯纷纷散开,又复聚拢来。大家对于大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说道:"真是好笑,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虚领人情吗?"一个诸候接着说道:"我听见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就都纷纷归去。
且说大禹郊祭之后,看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大享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
又过了几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因为禹铸造九鼎,直到现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还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你说的典故是指一言九鼎还是单独九鼎的典故?
1. 单独九鼎:没有太特别的意思,就是中国的代名词,九州,王权,天命所归,在古时候就是权利的象征。硬说典故就是曾有多个皇帝铸9鼎,来显示自己的权利。
2. 一言九鼎:就是说战国时候赵国有个人叫毛遂,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3. 以上两点现在总的就是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
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如果是一个,没必要多此一举,分这么清楚。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九州乃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 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战国策》开篇东周策一《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章》就记载了秦要侵略周夺取九鼎的故事。周人颜率有谋略,先鼓动齐国帮助驱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来要,颜率便问齐王走哪条路,结果都不合适,还说九鼎九个,一个要用九万人,九九八十一万人方全能拉走,颜率又说:“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从这里看九鼎真够重的,不过一定有夸张,但从这个文献看,九鼎一定很重,还是九个。
庄王问鼎,夏传九鼎,项羽扛鼎,鼎足三分
庄王问鼎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亲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个天下。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相继称霸。
楚国的穆王死后,儿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整顿内政,厉行改革,国家渐渐富强起来。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灭了庸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的戎族,路经东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举行了一场旨在炫耀武力的阅兵式,威胁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声吓坏了有名无实的周天子,他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到城郊去慰劳楚军。作为东道主的王孙满与远道而来的霸主楚庄王,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楚庄王咄咄逼人地说:“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为传世之宝,听说陈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状大小与轻重如何?你讲给我听一听。”
王孙满听出了这话里的弦外之音,十分严肃地回答;“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从前,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都送来了州产的青铜,铸了九鼎。夏桀无道,鼎为商所有,商纣暴虐,鼎又传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虽小也重,若没有道德,鼎虽大也是很轻的。从成王把鼎定在郏邓算起,已经传了三十代,七百年,现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了,但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
王孙满不卑不亢地答复,替庄王清醒了头脑,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辞而去。这是一段人们较熟悉的历史典故,后人常用“问鼎”,表示觊觎政权,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就是由此而来。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扛鼎大力士:项羽
“扛鼎”即用手举鼎,与现代举重颇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从战国到汉代都以“扛鼎”作为举重训练的方法,《说文》:“扛,横关对举也,从手工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史书中曾有“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的记载。“力拔山兮气盖世”、“长八尺余”的项羽“力能扛鼎”的传说则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见,项羽曾是双手托举青铜鼎的大力士。
鼎足三分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