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马谡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然后,就带兵去占领军事要塞街亭。
但马谡刚愎自用、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曹魏名将张合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
马谡被司马懿夺了街亭,导致诸葛亮最有希望取胜的一次北伐完全失败。班师回朝后,诸葛亮为明军纪,将马谡问斩。
而马谡素来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在南征孟获时出了很多有用的计策,并且两人私交甚好,所以行刑时诸葛亮泪如雨下。之后诸葛亮上表要求降职处分自己,也承担了部分北伐失败的责任。
二、曾子杀猪
一天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三、曹操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
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 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
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古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四、商鞅立法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五、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高宗勃然大怒,下令立诛权善才。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循规蹈矩”的故事
大观园内财政出现困难,探春主张姑娘们住的园子不用另请人管理,在园中挑选几个老实本分的人来管理。李纨、宝钗纷纷表示支持。众老婆子纷纷提出承包方案,并表示每年还有额外收入。宝钗对她们说只要循规蹈矩地干,一定会有收获的。 遵守规矩。 宋 朱熹 《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老爷又是位循规蹈矩、听天任命、不肯苟且的人。”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那时候,人们,尤其是青年,就都循规蹈矩,既不嚣张,也不浮动,一心向着‘正路’前进了。”
这个成语没有那种小故事的典故
【解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示例】:~,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 ◎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近义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词】:标新立异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1:《列宁守纪的故事》
“按次序理发”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的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3:《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这个战士应该表扬的》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1、知礼明理的故事:孔融让梨。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故事点评: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知礼明理。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2、知礼明理的童话:快乐的小燕子。
一只快乐的小燕子见到谁都会大声的甜甜的打招呼。“牛伯伯您好啊,耕了一天的地辛苦了,山坡上有好多青草,别忘记吃呀,给身体补补营养。”
“谢谢你,小燕子,多好的孩子呀!” 小燕子飞过水田,看见一只小青蛙,说道:“青蛙弟弟你好,因为有你,稻田里的害虫少了许多。”“谢谢你,小燕子姐姐。”
“我是一只小燕子,飞到东来飞到西,每天捕蚊又垒窝,心里喜悦歌儿多。”小燕子高兴的唱着。
小燕子看见猫头鹰阿姨眼泪汪汪地蹲在一棵树上,急忙问:“猫头鹰阿姨您怎么了?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吗?” “我昨天晚上出去捕田鼠,回来后发现丢了一个小宝宝,到现在也没找到呢!”猫头鹰阿姨伤心的说。“您别急,不会有危险的,我帮您找找去。”
小燕子安慰着猫头鹰阿姨。小燕子到处打听猫头鹰宝宝的下落。
小猪报告说:“昨天晚上,有一只没长毛的大眼睛宝宝掉在了我的草床上,正睡香香觉呢,也许它就是猫头鹰宝宝吧。” 小燕子急忙跟着小猪,到它家里掀开被子一看,呵呵,可不是嘛,正是猫头鹰小宝宝,原来猫头鹰阿姨的家正好在小猪家旁边的大柳树上,半夜里,小宝宝睡糊涂了,就掉进了小猪的被窝里。
小燕子急忙通知猫头鹰阿姨把小宝宝抱回了家。“谢谢你,小燕子。”
猫头鹰阿姨感激不尽的说。“不用谢,再见了。
我是一只小燕子,飞到东来飞到西,每天捕蚊又垒窝,善解人意多快活。” 小燕子唱着歌飞走了。
故事点评:你知道小燕子为什么那么快乐吗?因为她知礼、明理、勤劳、热心、聪明,是这些给她带来了快乐,也给别人了快乐和帮助。扩展资料: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 。
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来真正成事的书生。一方面,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儒士,读书人,一心仰慕圣贤之学,穷经皓首,埋头书海。
另一方面,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但当我们去翻阅曾国藩的家信,会发现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位书生,是真正把书读透并运用到生活中的读书人。
他在信中谈得最多的即是读书学习,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阅读与学习分不开,他甚至告诫子孙:“余不愿(尔)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读书学习的。
在英杰辈出的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当属曾国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又是一个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27岁才中进士步入仕途,但37岁即官至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没有第二人。他以编练湘军起家,扑灭太平天国,使行将灭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续了50多年;他大力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孙后代人才兴旺,一部《曾国藩家书》流传后世。
曾国藩一生严于修身、治学、治军,成功实践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实际上,若论资质,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人物相比并不算出类拔萃。
他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中秀才。自视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
曾国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余性鲁钝”。或许是知晓自身的愚钝,曾国藩后天以勤补拙,他的善于读书、勤于学习在晚清士林中鲜有人及。
细究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也可以说是读书学习的成功。正是一生的好学,为他日后成为晚清政治魁首、军事栋梁,中兴一代名臣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在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1、读书贵有志 人贵有志,为何学习,是读书的首要条件。
曾国藩在致家中诸弟的信中郑重其事地谈道:“盖士人读书,第一要立志”,“有志者则断不甘为下流”。古往今来,无志者得过且过,非有志者事不能成。
曾国藩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诚然,孔孟虽贵为圣贤,也是普通人靠后天的努力修炼而成。因此,曾国藩指出:“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而这改变的方法就在于立志。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日后的事业,也有赖于其年轻时立下的志向。
他在20岁后立志学圣贤,为此还改号“涤生”,意思就是要荡涤旧染的污秽,以获得新生。自隋唐开科取士以后,读书应仕、猎取功名成为大多数读书。
上古列国年间,君宋禧公贪淫好色。
有一忠臣韩平娶绝代佳人为妻,一次国宴携之出席,宋禧公一眼就看上韩平之妻,从此就害了相思病。最后想出一条毒计。
宋禧公命令大臣随其出游赛马打猎,在京城十五里有一舍身崖,大臣陪宋禧公在崖边赛马,轮到韩平时,宋禧公扬鞭抽打韩平坐骑,马儿一声嘶鸣,跑向悬崖,可叹那么大一个忠臣韩平葬身舍身崖下。后来宋禧公想办法让韩平之妻入宫当了自己的妃子。
后来这名妃子问宋禧公韩平怎么死的,宋禧公说我是太喜欢你了,想把你得到手,没办法就想出这么一条计策,导致韩平于死地才得到了你。这名妃子听完平静的说,我和韩平总算夫妻一场打算去崖边祭奠,宋禧公欣然同意,并陪她一同前去。
到舍身崖头,她哭拜于地,哭罢多时,大喊三声:丈夫,先行一步,夫人我来了。说完纵身跳下舍身崖,摔的粉身碎骨。
宋禧公追悔莫及,恨韩平和他妻子,下旨意崖下修两座坟,中间挖沟注水,想要韩平夫妻死后不能在一起,日久年深,水沟渐宽变成河流。转过年,两座坟头各长出一棵树,隔河紧紧抱在一起,树上长出九个花瓣的清香小花,再过几年河里出现一种鱼身子相连,还有长出一种莲,一个町,两个脑袋。
又若干年,圣人孔夫子周游列国观看这一盛景,给树起名相思树,花叫守正戒淫花,以此颂扬夫人的坚贞,鱼叫比目鱼,莲叫并蒂莲。后人用相思树并蒂莲来形容两个人的坚贞爱情! 带守正戒淫花者,说明此人品格端正,是正人君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