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命母典故(楚子发母的典故)

命母典故(楚子发母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11-14 16:00 浏览:1 次

1.楚子发母的典故

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

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

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

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只得向他母亲谢罪认错,这才进了家门。

2.郭钜孝母典故

汉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汉朝的时候。

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

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

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

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

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

再到母亲里去进食物。有一天。

儿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惊慌得了不得。

哭着。郭巨说。

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的。

母亲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儿子埋葬了。

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他丈夫的话。就在地上掘坑。

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个霹雳。

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

上面有字写着。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

3.黄泉见母的故事

出处是《左传》: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叫段。因为段长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爱他,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可是为能如愿,姜氏一直坏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后,寤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多次向庄公提出无理要求,庄公碍于母亲情面,都满足了她。但是姜氏毫不知足,居然煽动次子段篡位。但后来被庄公识破,段自刎而死,庄公大怒之下把母亲从京城赶到颖地,还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可是他事后非常后悔,毕竟姜氏是他的生母。

当时颖地的官员叫颖考叔,为人正直无私,一向有孝顺爱友的美誉。他见庄公把母亲安置这里,便对人说:母亲虽然不象母亲,但儿子却不能不象儿子。于是抓了几只小鸟来见庄公。庄公问:这是什么鸟?颖考叔说:这种鸟叫号鸟,最不孝道,母亲把它养大,但他长大后反过来却啄食母亲,所以抓来准备吃掉它。庄公听后哑然无语。

时值膳房送来一只蒸羊,庄公割下一条羊腿给考叔,考叔却将羊肉撕下放于袖中。庄公不解。考叔说:我家母亲因家中贫困,从不曾吃过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给母亲食用。庄公不觉凄然。考叔知道已经说动了庄公,却因为有“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誓言所阻,于是献计,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涌出时,建一地下室,然后把母亲接来居住。最后终于使庄公母子团聚。

4.关于母亲的典故,需内容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5.母爱子 子敬母的历史典故

孟母三迁 还有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6.古代四大贤母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那时没有婚姻自由。婚姻靠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男女相亲根本见不着面,叫“隔山买猫”。

朱家坪的朱老大年幼父母双亡,四十多岁未成婚配,心里非常着急,便托媒四处张逻一下。

转眼秋天就到了,相亲之事仍无消息。这天早上朱老大早早起床,准备下地干活。突然一只喜鹊落在门前的老槐树上,冲着朱老大叫个不停。朱老大暗想:“莫不有喜事来临?”果然,不到半晌,媒婆便来到朱家。老大忙把媒婆迎进堂屋就座,媒婆对老大说:“你托我的事呀,经过我千辛万苦总算为你找到一个,只不过这女人都四十几了,且有个眼睛不看见,不知你中意否?”老大心想:只要有劳力,能生儿育女就行。忙说:“行、行、不碍事,不碍事”对媒婆千恩万谢,并热情招待一番。 媒婆酒足饭饱后便向老大告辞,老大送出堂屋。当行致院坝时,媒婆再次歉意地对老大道:“这次托我办的事没整伸展,女的都四十几了,且有个眼睛还不看见”。老大忙说:“不碍事,不碍事”。媒婆见老大如此这般,也不好再说什么,便叫老大做好准备,择日成亲。

老大结婚心切,很快就选了个黄道吉日准备结婚。结婚这天亲朋好友都来朝贺,好不热闹!拜过天地,入得洞房。老大迫不及待地掀开红盖头。掀开红盖头后的场景让老大大吃一惊!只见面前的女人八十开外,双目失眠!气得老大飞奔出去抓着媒婆要她说个明白,为什么骗他。媒婆说:“我并骗你呀,那天我给你说得很清楚的哟,在堂屋我给你说了她四十几岁了,一个眼睛是瞎子,在院子我又说了她有四十几岁了,且有个眼睛是瞎子。两次加起来不是八十几岁,两个眼睛不看见得嘛。我都如实地给你说的,你也两次都说不碍事,不碍事得嘛”。弄得老大哑口无言,只得认了。

送走了亲朋好友,老大回到床前,面对身边的老太婆,老大百感交集。心想这么老的一个太婆怎么能作自己的婆娘呢?老大思来想去,最后作了个决定:把老太婆认作母亲。

7.庄公见母典故的来历

简单的说吧,郑庄公因为难产出生,所以母亲不喜欢他(估计生育吃大苦头了),而喜欢庄公的弟弟段。

还一度希望让段来继承王位,但是被老公拒绝了。 庄公即位后姜太后几次要求封给段大量的土地和财务,庄公都尽量去满足了,段胡作非为还想篡位自立,姜太后也在暗中帮小儿子。

大臣们都劝庄公先下手为强,但是庄公其实也是狡猾滴,就希望让段胡作非为失掉人心后,把它拿下,这样民众就不会说是庄公不对了。 后来段果真起兵作乱,庄公带人灭了他,还跟姜太后决裂,有生之年都不愿意见母亲(不到黄泉不见面) 后来颍考叔来劝他,帮他想了办法,挖了条地道来见母亲,这样就给了台阶下。

庄公和姜太后就此和好。

8.里关于“孝”的四个典故:老莱娱亲,卧冰求鲤,郭巨

老莱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 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命母典故

相关推荐:
  • 擅离职守典故(越俎代庖的典故)
  • 典故成句引用(引用典故的诗句)
  • 田倩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哪些典故)
  • 扪虱清谈典故(扪蚤清谈)
  • 筑坛拜帅典故(黄钺的历史典故)
上一篇:炒糖色用白糖还是冰糖好(用白糖炒糖色和冰糖炒糖色区别) 下一篇:漫步雨中作文开头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维生素c典故(维c在历史上有什么故事)
蒸鲍鱼典故(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哨(鱼肠剑的典故)
关于同学的典故(求古代同学礼仪的小故事?)
修花谱典故(半面妆出自何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8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