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总结: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总结: 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总结: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总结: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总结: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总结:由此可见,一个集体起内讧,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
才会让敌人无机可乘。就是说,团结好了,才能一致对外,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总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
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总结: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适得其反 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结果自然再无所获!总结: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
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总结: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鲁侯养鸟
大概讲的就是一只凤凰来到了鲁国,鲁王看到了很高兴,认为是吉祥的东西,就派人捉来蓄养起来,每天给它弹奏最好听的歌曲,给他妃子的食物,最后这只凤凰饿死了!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周庄》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读音shang一声,酒杯。此处做动词)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
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寓意就是没有考虑别人习性,强加自己的愿望,结果适得其反!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读淮阴侯韩信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壮士须防恶犬欺”是说韩信韬晦能忍胯下之辱,“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韩信在被封齐王之时,已注定了他的结局。三齐是指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韩信在破赵平齐后,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正要大骂被张良踩脚提示,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寄言世俗休轻鄙”是指不要小瞧落魄时的韩信,“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韩信封王时曾赠千金以报答老妇当年的“一饭之恩”。 大家都听说过韩信知恩图报,曾千金回报老妇当年“一饭之恩”,但是否有人听说起过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夫,列位不妨想一下,要是换成你会如何呢? 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此记载,确超乎常人想象。 韩信封(楚)王后: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翻成白话就是:韩信召见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任其为楚中尉。并对将相们说,这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如果杀了他并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就忍让了他,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汉高祖与淮阴侯韩信某次论兵,高祖问韩信:“象我这样能率领多少兵?”,韩信道:“陛下不过能率领10万。”高祖问“那你能率领多少?”韩信回“我多多益善。”是故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说。高祖笑道:“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被我抓住?”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话可翻译如下:“陛下不善于率兵但善于驾驭将领,此我韩信被擒原因。况陛下权利天授,非人力可达。” 韩信在刘邦拜将后论天下大势和策略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有以下论述:项王发怒时,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他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此不过是匹夫之勇。平时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能为别人的痛疾同情地流下眼泪,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但到了别人有了功劳应加赏封爵时,他却将商封爵的印信玩弄的棱角都磨没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此即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韩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哙、曹参一类的攻城略地的猛将,也非孙膑、庞涓一辈的军事家,而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在登坛拜将时,有段精彩的议论。他详细,深刻地分析了项羽、刘邦各自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而刘邦则是“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预见性地提出:“今天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是故,后人认为这段话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 史记中部分原文以及感慨淮阴侯诗句欣赏: 蒯通劝韩信时说:“。。。,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也。” 楚王韩信被汉高祖擒时,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亨!” 读史--文天祥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 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书淮阴侯传」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韩信庙」罗隐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漂母冢」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猛虎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1 花恋蝶 南拳妈妈 (失去了,就不能重来··“把金樽空对月,忆伊人不悔”这句是本人YY的哈)
2 忆长安 吴品醇 (忆长安,心似春水随波澜·)
4 兵马乱 陈思涵 (金戈铁马 ,我只听到你说爱我··)
5 倾尽天下 河图 (只要是听古风的大,必听,古风的经典之作)
7 若相惜 后弦 (歌词真的太好了!)
8 故人叹 吴琼(声音超好听,歌词仿佛是在讲故事一样! )
9 相思引 董贞( 感人至深··配合倾尽天下乱世繁华的视频···)
10 英雄寞 郑中基(霸气十足,感觉像乱世情缘的感觉)
11 月光 胡彦斌 ( 来自 秦时明月 )
12 清明雨上 许嵩 (NICE)
13 笑望蝶 (很难得的古风HAPPY歌 强推 QQ音乐没有完整的哦,要在百度上搜)
14 菁华浮梦 琅鋣阁(邪的旁边是王字旁,不知道怎么读··囧···强推)
15 岁堤春晓 罗志祥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词和曲,这是我最喜欢的古风歌···强推)
16 西关 陈艺鹏(词曲兼属上品)
17 法源寺 陈艺鹏 (词,真是特别惨了··很有哲理意味,曲当然也很好啦)
18 金缕衣 董贞 (难得董贞的歌通常很悲,这歌的确很HAPPY,“莫辜负青春枉年少”)
19 诀别诗 胡彦斌 ( 你的笑,活着怎么忘··古风经典)
20 醉青楼 范逸臣 (这首歌的精髓在于“自恋”二字,告诉我们风华绝代又如何)
推举人才,在外,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在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这来自于一个典故。说的是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
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
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
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
祁黄羊说:“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
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声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
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
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
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画地为牢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如后代的牢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
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拨云见日 由于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曾做过殿司制使。
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
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 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提辖使。
“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 厉兵秣马的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
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
秦军只好退了。“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自《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望洋兴叹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
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 “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庄子秋水》) 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