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是东坡鱼这道菜的历史典故。
相传苏东坡有一次让厨师做道鱼肴,厨师送来一道五柳鱼,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佛印说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还是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扩展资料: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的意思:
1、面向阳光的人家总是有春天在,积善的人家欢庆还有余。比喻贴对联的这个人家春常在、喜庆有余。
2、向阳的地方总是能感觉到像春天的温暖一样。平时多积善的人家,总是有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东坡鱼
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
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
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
“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 一位伟人曾说:“人是由鱼变的。”
这同人所共知的“猴子变人”说似乎悖杵;然细细想来,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而海洋中的高级生命是鱼,人作为陆地上的高级生命,说其在进化链上曾同鱼的蛋白基因有过相同的结构,不是又合乎进化论观吗?可见,“鱼可变人”之说并非伟人信口开河,故作标新立异之论,而是他哲学思考的结果。这一说法还可从世界其他民族那里找到“知音”,“鱼美人”的传说便是一例。
人与鱼的“远亲”关系,我们还可从我国历史和我国民俗中找到旁证。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讲究供鱼,取年年有余鱼之吉利,则是对鱼的一种图腾崇拜。
吉祥物说鱼 济南 张世 (一)用鲤鱼寄信 鱼,为人们所喜爱,除了它的食用价值外,还由于它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例如,古人寄信时常把书信结成双鲤形状寄递。
对此,唐代诗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咏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相传,更早的时候,人们以绢帛写信,把它 装在真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
汉代蔡邕作有一首乐府诗描写这样的信件:“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因为,它又有“鱼素”的美称,并形成“鱼传尺素”的文学典故。 隋、唐二代,朝廷颁发有一种信符,符由木雕或铜铸成鱼形,时称“鱼符”、“鱼契”;由于要把传递的信息书写在符上,故 又称为“鱼书”。
使用此符时,把它剖为两半,双方各执半边鱼符,以备双方符合作为凭信。宋代的时候,为了显示使用者的高贵 身分,有以黄金原料制作的鱼符。
历代以鱼为主题,寓意吉祥的文化活动,有鱼灯、鱼舞以及和鱼有关的诗词书画。鱼灯多见 于年节灯会,它烛光闪闪,形象可爱。
南朝梁元帝萧绎曾做《对灯赋》称赞它:“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冠有鱼字 的佛教器物名称有“鱼鼓”,俗称“木鱼”,僧侣诵经时有节奏地敲打此物。
(二)吃鱼的佳话 据《汉书》、《晋书》等史籍记载,“奏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魏齐王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五月,有鱼集于武库屋上,此鱼孽也”。这“鱼孽”二字的涵意包括着吉、凶正反两面。
古人把鱼的某些异常现象附会若干 事物,可以说给鱼凭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作为食俗,把鱼尊为吉祥物的有,我国东北朝鲜族同胞每到清明节食用的“明太鱼”。
“明太”本是一位朝鲜老农民的名字, 传说从前东北沿海地区闹过一次特大旱灾,有位姓名叫朴明太的老农民带领乡亲们去捕捞一种海鱼,用来充饥度过荒年,鱼为黑色 ,一尺来长,经盐水卤过晒干可以贮存。 山东的鲁菜菜系中有一道鱼肴“鸳鸯鱼”,它由白色的桂鱼,赤色的红鱼清蒸烹成,咸 香鲜嫩,红白分明,色彩诱人。
此肴属于曲阜孔府菜的名吃,常常作为婚宴的主菜,象征新婚夫妇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我国南方的鱼俗佳话也多。
江苏苏州刺绣“苏绣”流行一幅鱼的图案《鱼戏莲》,妇女为丈夫或情人刺绣的兜肚,最爱采用这 幅吉祥画。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家,每到农历除夕在秤钩上挂一条鱼,当地方言“秤”、“剩”、“鱼”、“余”谐音;“秤(剩)有 鱼(余),年有鱼”,也就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彩。
(三)生活多鱼趣 在上海、浙江宁波等地,农历年初有接财神的习俗。前者,把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
后者以锡盘 供上两条黄鱼,象征金子,因为旧时当地人称金条为“大黄鱼”、“小黄鱼”;有的地方还把供后的活鲤鱼拿到江、河放生,寓意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浙东一带和鱼有关的婚俗,新媳妇下花轿时,随手把些铜钱撒在地上。
铜钱俗称铜子 ,新媳妇撒它唤作“鲤鱼撒子”,说是鲤鱼产的卵子多,意味着繁殖能力强,“子孙满堂”。 此外,明、清以来盛行的《八宝图》,八宝之一的“玉鱼”因为谐音的缘故被人宣扬为“吉庆有鱼(余)”,象征着年景好,丰 稔昌盛。
这类古文物,有汉代的铜洗,它的底部绘有双鱼,侧面题有“大吉羊”字样。古代的织锦图案,有一种装饰的是美丽的鱼 鳞花纹,人称“鱼鳞锦”。
人们喜闻乐见的鱼物图,类似鱼字口彩的还有:“金玉同贺”,画的是金鱼、荷花;“家家得利”,绘有许多人家买鲤鱼;“ 年年有余”,则用爆竹和鱼表现;“连年大吉”,有鲢鱼、桔子;……总之,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鱼趣,鱼给千家万户带 来了吉祥美好的祝愿。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龙王在布雨的时候,不小心将鲸鱼掉到了地上,龙王怕玉皇大帝责怪,便声称他派鱼到凡间,希望百姓能年年有余。
传说里玉皇大帝派龙王马上降雨到共光一带,龙王接到玉皇大帝命令,立马从海上调水,跑去共光施云布雨,但粗心又着急的龙王不小心把海里的鲸鱼随着雨水一起降落在了共光。龙王怕玉皇大帝责怪,灵机一动便声称他是派鱼到共光,希望百姓可以年年有余,并请求玉皇大帝将这条鱼任命为鱼神,保佑人间太平可以年年有余。
这个故事流传在民间,又因为“鱼”与“余”谐音,年年有鱼可以看做“年年有余”,成为中国传统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在年画里经常会使用年年有余的题材,用图画或剪纸的样式,制作吉祥符号。
图中会画上莲花或莲藕,还有鱼,一般是两条鱼或者成双数的鱼,莲花围绕着鱼生长,即“莲年有鱼”。表达一种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粮食的意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