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词义:就是过去的或者说古代的精华。
只要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有一定艺术意义的,有一定影响力度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都为古典的东西。
古典
1,指由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东西。如:古典哲学。
2,指古代人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如:古典诗词。
3,富有古代特色的。如:古典女子。
4,指典故。
5、音乐和设计中的一种创作风格。
————望采纳,谢谢!
这是一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花容月貌,也是一种“静如柔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的优雅风姿,更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横溢才情。集聪慧温婉、美貌才情于一身,古典美往往夹杂着许多不同的个性元素。它美得让人心动,美得让人赞叹,我见犹怜。真正意义上的古典美,也是一种自然的美。
五千年的历史,许许多多的女子以其独特的个性,在泛黄的书页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五千年的路,步步走来,处处充满了悠扬的花香,我们姑且闻香寻去。
乱世的出水芙蓉
香远溢清,她是一枝出水的芙蓉,摇曳在西湖深处,目睹的,尽是秀丽多情的山水,身上便不免沾染了山水的灵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浣纱溪边,她的美丽让鱼儿沉于水底。她,就是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
其容貌的秀丽是亘古罕见的。有诗为证“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一颦一笑均惹人”;也有人赞美她的身段“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嫌瘦”。这样恰到好处的“相宜”,勾勒出了美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西施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她学会了弹唱舞蹈,诗词曲赋,并肩负起帮助越王复兴的重任。当她如同洛水神仙般出现在吴王面前时,她浓郁的古典美的气息令吴王深深地折服了。从此,一方君王拜倒在美人的石榴红裙下,荒废了政业。数年后,当勾践领兵冲杀进了吴王寝宫时,西施已飘然离去,她不求功名,已跟着爱人双双隐没在西子湖的深处,共享藕花深处以鸥鹭为友的乐趣了。
宋代榴花初着雨
与“咏絮之才”谢道韫相比,她的才思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扫眉才子李易安相比,她又多出一份聪慧狡黠。她,苏小妹,以其独特的个性与出众的才华将古典美作了另一种新颖的诠释。
生长与书香世家,苏小妹自小饱读诗书,博览群经。成长于学术自由的家庭,她又深受父兄的影响,精灵刁钻。她是初夏的石榴花,带着雨露,映着朝阳,带着浓郁的阳光气息,娇俏又清纯,让人摘之不忍,离去却又可惜。
小妹便是这么一朵石榴花,然而,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她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由于是女儿身,她无缘一试科举,闺中笔墨也不能见T于外,致使她文采埋没。关于苏小妹熠熠文采的故事,只能从野史或流传中得知:《苏小妹
两败俱伤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管庄子,另一个是管与。
有一次打猎的时候,他们看见两只老虎为了抢人肉吃而打起来,管庄子迫不及待想杀了那两只老虎,管与马上阻止他,还说:「老虎很喜欢吃人肉,人肉可以说是它们的美食,现在两只老虎都抢着吃人肉,一定会争得你死我活,力气比较小的那只肯定会被比较强的那只打死。最后,比较强的那只也一定会伤痕累累。
等到那时候,我们不用花什么力气就可以把两只老虎都打死,这不是做了一件事就能获得双倍好处吗?」果然,两个人很轻松地就把两只老虎抓住了。 邯郸学步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乾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完璧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
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
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
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利令智昏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
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甚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
」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
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
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
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
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
项橐7岁懂礼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1.约法三章: (刘邦)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 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 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 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2.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 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
伍举曰:“愿有进。”隐曰: “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举退矣,吾知之矣。” 3问鼎中原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 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 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於周。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 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 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好像在小时候听过,但一点印象没有了,来一段地藏经吧,也是告诫。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罗汉问之欲愿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四大民间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
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
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
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
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