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 ,祖国医学称之为"常色"。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这种说法,揭示了面色和健康的一些内在联系。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泽"两个方面。一般来讲,不论什么颜色,如鲜明、荣润的,表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 ,精气大伤。
面红 多为热症。部分高血压病患者由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而显得"红光满面"。结核病患者由于低热,两面部呈现绯红色,特别以午后为甚。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捏型红斑。赤色见于颊(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疾病患者。
面黄 要区别由疾病引起发黄或进食引起的发黄。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菠菜、木瓜等,其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很高,当进食过多,特别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 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就会导致鼻旁发黄,停食后很快消退。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则面黄最多见的是黄疸病。加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胆囊癌和胰头癌等病症 。钩虫病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粘黄,俗称"黄胖病"。
中医认为,黄色鲜明如橘色属于湿热,称"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属于寒湿,称"阴黄";面色萎黄,多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 ,面黄浮肿为脾虚有湿。此外还有疟疾、药物中毒(如大量服用阿的平)等,也可引起面黄。
面白 健康人的脸色是白里透红,经常不出门在家里待着的人皮肤也白,可病态白是色白如白蜡。比如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虚寒病症、贫血及某些肺病患者,里寒的剧烈腹痛,或外寒的恶寒战栗重者,可见面色苍白,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炎等患者的面色,较正常人苍白;铅中毒时,患者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寄生虫病、白血病等患者,长期室内工作及营养不良者亦见此色;肠道寄生虫病,面部可见白点或白斑。此外,出血性疾病、经常痔疮出血、妇女月经过多,也会造成面色苍白。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环受阻,也会脸色发白,中医从为,面色苍白属于虚症和寒症。如有些人,面色较白,体型肥胖,中医称这些人为气虚,或阳虚之体。这些人尽管体胖,但体质较差,容易得感冒。
面青紫 一般说来,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窒息、先天世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现面色青紫。胃部或肠部之痉挛性疼痛、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时,亦可使面色青紫。肺结核病晚期、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和严重肺炎病人,面色常铁青。小儿高热,面部出现青紫,以鼻柱与两眉问较为明显,是将发惊风的预兆。此外,忍受某种剧痛时,面部也可隐约显出青晦气。
面黑 是慢性病的征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变、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颜色亦愈浓。古语云:"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死"。"庭"在颜面部最高位置,即额部,此处出现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号,病人常会衰竭而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一旦停药后又能恢复正常。中医认为,面色黑为肾精亏损,可用补肾药物进行治疗。
望面色要区别常色中的客色与病色,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随着季节、气候变化,或由饮酒、劳动、情绪变化、日晒等引起的临时性面色改变,不属病色,望面色时尤当鉴别。例如,剧烈运动、饮酒、日晒、情绪激动(害羞或愤怒)时,都能引起 短暂的面部潮红;寒冷、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 管强烈收缩,则可使面色变得苍白。老年人的面部,可见许多散在脂褐色斑点,称为"老年性色素斑 "。妇女在妊娠面部出现棕褐色对称斑块,称为" 妊娠斑",这些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红:通红、潮红。健康的红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不健康的潮红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潮水那样,比如有人会在下午时面色发红。潮红和阴虚、上火有关,一般面色潮红的人还有五心烦热的表现,也就是心情烦躁、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如果上火属于实火,表现出来就是满面通红、如果是阴虚引发的上火,往往只是在颧骨发红。
解决之道:脸色长期像婴儿脸蛋一样红彤彤的人,要注意可能有心脏方面的疾病,请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排除病理性因素,可以涂抹一些药膏来改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状况。对刺激性的食物说再见吧,同时避免对面部的冷热刺激。当然,脸色发红多半跟身体状况有关,找医生帮忙!
黑:枯萎、憔悴。发黑的面色会让人觉得"形容枯萎",看起来像老了好几岁。钱会南表示,脸色发黑和肾关系比较密切,肾虚的病人多见面色黑,中医认为五色对应五脏,黑是跟肾相对应,所以说肾虚的病人往往多见黑面色。黑眼圈也属面色发黑,它就是因为肾虚导致水代谢异常造成的。
解决之道:多食用具有护肾利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木耳、瘦肉、胡萝卜、冬瓜、西红柿、柑橘、柿子、干果类等。上述食物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锌类微量元素等,有利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注意调节食物的酸碱性,摄取碱性的食物更为健康。核桃、黑木耳、黑豆、黑芝麻、淡菜、枸杞都是补肾佳品,用这些食材煲汤或煮粥食用,给身体长期的调养,另外,早晨空腹饮用一大杯蜂蜜水,也可以有效地排出体内毒素哦!
青:铁青。青是属于肝的一种色,脸色发青一般是由气滞血淤引起的。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很明显,比如多疑、爱钻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寒,我们有时说"冻得发青",就是因为气滞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解决之道:你太累了,或者是压力太大,要不就是营养跟不上,再可能就是你病了,最好去医院检查检查。如果是发绀,表示血液中缺氧,需要改善你的心肺功能。对于寒症,中医理论通常要"祛寒",多吃些牛羊肉、胡椒、生姜来激发热能,加快新陈代谢。寒气一去,身体"暖和"起来,脸色自然不再泛青。配以适当的运动效果当然更好!
望色
望色就是医者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颜色就是色调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1.常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
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
(2)客色
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
总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2.病色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2)黄色
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3)赤色
主热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
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4)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证。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
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5)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放面色黛黑。
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望诊是如何知晓五脏健康的,有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自诊,从脸上不同部位的颜色,初步判断自己的五脏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肺脏病色看两眉间。这个区域叫印堂,最好是白里透红,最忌讳发黑,代表有不可治愈的重大疾病。如果特别红也不好,说明有肺热;发白是血虚或气虚;发青是血瘀。
心脏病色看两眼间。过度的红就是心火太盛,会引起心烦、失眠,甚至神经失常。如果两眼间出现了青紫的颜色,就表示有血淤,可能是由冠心病所导致的。
肝脏病色看鼻梁。鼻梁骨最高的点如果发红,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现为易怒、眼睛发红、月经增多等;出现青黑色,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等。
胆色、胰色看鼻梁两旁。肝色的右边是胆色,这里淡白无华,会气短乏力,容易惊恐;发红通常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颜色晦暗,或呈灰褐色,可能是有蛔虫。肝色左边是胰色,这里气色苍白,是胰腺虚寒,女性易出现腰腹酸沉;颜色青黄,是胰胃不和,多表现为厌食、反酸。
脾脏病色看鼻头。如果发红是脾胃有热证,就是特别能吃,吃完一会就饿,甚至会得糖尿病;发白就是气虚;发青是气滞血瘀,会肚子痛。
胃色看鼻翼。此处及两侧如果淡白无华,是消化功能减退的征兆,多半会厌食、饭后腹胀。颜色淡红干燥是胃部津液不足,通常会口干唇裂、大便干燥;颜色过红是胃火亢盛,出现口臭和牙龈肿痛。
肾脏病色看两颊。这里不怕灰黑就怕娇艳。明亮、润泽、含蓄的淡灰色出现在肾色部,是健康的表现,反而是出现胭脂般娇艳的红色,说明已经病重。
子宫、前列腺色看人中。此处变白,是血虚、气虚;变黄是脾虚;变红是有热证,女性多有宫颈糜烂,男性则是前列腺炎;变青或黑是寒证,会有剧痛和癌症。
我们把面色分为主色、客色和病色。所谓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变的肤色。在黄肤色的基础上,还是有人会偏黑、偏白、偏黄,这是正常的但在不健康的时候,出现的黄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中国人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这个就是健康的黄色。而不健康的黄色,往往是淡黄、没有光泽的,就好像是植物缺乏养分和枯萎的样子。
对于健康的面色,《黄帝内经》中有非常精辟的回答。“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说的是健康的红色要像白布裹着朱砂,而不能是赭石色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健康的白色要像鹅毛一样充满光泽,不能像盐一样黯淡无光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说的是青要青得明润,而不能像蓝色那样晦暗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黄肤色要像薄薄的绸缎裹着雄黄、白里透黄,而不是像黄土那样干燥的黄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健康的黑色要像层层刷过的油亮的黑漆,不能像黑炭一样。
除了主色之外,脸色还有客色,说的是气候、饮食、情绪变化、运动、工作环境等导致的脸色变化。比如运动后脸会泛红,寒冷的冬季脸会显得苍白,长期在户外工作,肤色会变黑等,这些也都属于正常范畴。
如果按照标准‘红黄隐隐、含蓄明润’来判别,现在能拥有健康脸色的人实在不多。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越来越没有规律,熬夜晚起、吃高糖高脂的食品、烟酒不离手,都是可以从脸上显露出来的。
脸上有五种病色
说完主色和客色,最常见的就是病色了。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就会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黄、红、黑、青五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白苍白、煞白、惨白。这些白色没有光泽、不夹杂血色,都是人们用来形容脸部病态的白色。中医认为,这种白色多跟气虚、血虚关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血液的运行和生成又是靠气的,中医说气能生血,气虚了,生血的功能就减退了,血就不能够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还有一种白是体寒引起的,这类人特别需要保暖。
脸上有五种病色 说完主色和客色,最常见的就是病色了。
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就会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黄、红、黑、青五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白苍白、煞白、惨白。这些白色没有光泽、不夹杂血色,都是人们用来形容脸部病态的白色。
中医认为,这种白色多跟气虚、血虚关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血液的运行和生成又是靠气的,中医说气能生血,气虚了,生血的功能就减退了,血就不能够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
还有一种白是体寒引起的,这类人特别需要保暖。 黄蜡黄、焦黄。
“有这两种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虚就是体内有湿气。”钱会南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脾胃是先天之本,是营养物质的来源,如果脾胃虚弱以后不能正常运化,营养物质就不能滋润我们的面部,这时候会出现黄色。
脾除了消化营养物质以外,还代谢水湿,如果湿邪不能正常代谢,营养物质异常积聚,也会造成面色出现不正常的黄。 红通红、潮红。
健康的红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不健康的潮红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潮水那样,比如有人会在下午时面色发红。潮红和阴虚、上火有关,一般面色潮红的人还有五心烦热的表现,也就是心情烦躁、两手心两足心发热。
如果上火属于实火,表现出来就是满面通红、如果是阴虚引发的上火,往往只是在颧骨发红。 黑枯萎、憔悴。
发黑的面色会让人觉得“形容枯萎”,看起来像老了好几岁。钱会南表示,脸色发黑和肾关系比较密切,肾虚的病人多见面色黑,中医认为五色对应五脏,黑是跟肾相对应,所以说肾虚的病人往往多见黑面色。
黑眼圈也属面色发黑,它就是因为肾虚导致水代谢异常造成的。 青铁青。
青是属于肝的一种色,脸色发青一般是由气滞血淤引起的。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很明显,比如多疑、爱钻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等。
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寒,我们有时说“冻得发青”,就是因为气滞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望诊为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对患者的精神、面色、形体、动态以及舌象、排泄物等进行观察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在的各种病理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体表上来,所以应注意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
1.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通过眼神、呼吸、语言等方面反映出来。神来源于人的精气,因此,一个人有神还是无神,可以反映精气的盛衰,精气充足则有神,精气不足则无神。
2.色,指面色。面部的色泽,是五脏气血盛衰的表现,若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为气血充足,表示健康,或即使患病,其病情也轻,预后也多良好;若面部的色泽呈现苍白,或铁青,或晦暗、枯槁不润,为气血不足,多为疾病严重,病程迁延,预后多不良。
3.形,指形体。形体强弱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如骨骼坚大、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胸廓宽阔,多为体质强壮,表示脏腑功能强盛;而骨骼脆小、皮肤枯槁、肌肉瘦削、胸廓狭窄,多为体质虚弱,表示脏腑功能不足。
4.态,指姿态。动态矫健灵活,是健康的表现,若四肢关节不利或半身不遂等,则为疾病的状态。
5.望舌,是中医大夫重要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可测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6.望排泄物,主要包括大小便、痰液等,也可反映人体的寒热虚实。如大便稀溏为寒,小便黄浊为热。
望舌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舌诊的内容,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观察舌质,可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审辨舌苔,可测知其病位的浅深、疾病的性质、病邪的进退及胃气的存亡。因此,舌诊在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与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辨脏腑气血之盛衰:舌为心之苗窍,心的气血上通于舌,其他脏腑通过经络也和舌联系,因此,脏腑气血之盛衰,可以通过舌质和舌苔的异常变化而反映出来。如舌质淡红荣润的,是为正常之色,多表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弱;舌质紫暗,为气血瘀阻;舌苔薄白而润,为胃气旺盛,津液充足;舌光无苔的多为胃气衰败及胃阴大伤之证。
辨疾病之性质:舌苔黄燥的,多是邪热炽盛,苔深黄而焦黑的则为热极。白苔多为寒,苔白而黏腻的多为有湿。腐腻之苔多属食积或痰浊。舌质紫暗或夹有瘀点、瘀斑的多为血瘀之证。
辨病位之深浅:观察舌苔的厚与薄,能帮助了解病位的深浅。如在外感病中,舌苔薄的,多为病在初期,邪尚在表,病位较浅;苔厚的多系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薄苔往往随病邪的发展而逐渐增厚,相反,厚苔往往随病邪的减退、外达而逐渐变薄。
辨病势之进退:舌苔由白转黄,或由黄转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是病势向前进展的象征,如舌苔由润转燥,或由燥而变为干焦,或舌苔出现剥脱的,这是热极伤津的现象,多表示病情危重;若舌苔由燥转润,为邪去津复之象,表明正能胜邪,津液渐充,病情转愈之兆。
辨病之转归与预后:凡舌色荣润、舌体柔和而有血色的多为吉象,预后多良好;凡舌色枯暗、舌体强硬而无血色的,或舌有裂纹,或无苔而胖嫩的,多为气血衰败之征,预后多不良。
总之,舌诊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诊法,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必须结合其他诊法,互相参照,全面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仲义居)
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 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所主的病证。 ①诊断学名词。以五色配五脏。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但必须结合病理实际,不宜机械套用。参见五色命脏条。 ②诊断学名词。以五色辨疾病性质。青主风、主惊、主寒、主痛;赤主热;黄主湿;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一般来说,从面部看出各脏器机能下降,甚至形成病灶,由下边几个方面来判断,以斑、点、痣、痘、毒疙瘩、青、红、黄、白、黑等为基本特征。
一、心(脑),属于循环系统,一般反应在面部颜色为赤红。循环系统在体内的任务:是为人体各组织提供氧分,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排除体外;为各器官提供营养物质激素,并负责调节体温。循环系统机能下降在面部反应位置有两个,第一个,额头分为3个等份,上1/3为心脏和压力。说到压力,由于事物的繁忙,工作上的压力,家庭各种负担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精神压抑,就产生了压力;特别是此部位出现小痘痘或者颜色与正常肤色不一致,可以断定短期精神压力过大,症状会出现:烦躁不安胸闷、失眠,头痛等。第二个鼻梁最低的地方,为心脏反应位置。这个位置出现横沟、发红、小毒泡等,症状会出现心律不整、心、脏缺氧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心肌缺血、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等。舌尖发红,也说明心脏机能下降。再者两眉中间为脑反应区,如果脑区出现1字纹、11字纹、川字纹,这属于用脑过度,脑循环不畅,如长时间下去,脑部缺氧会引起头痛、偏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出现凹陷,属于脑供血不足,这实际与心供血不好有直接关系,严重缺氧后造成大脑萎缩或大脑皮层萎缩,会引起脑血管跳痛、偏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记忆力急度下降、后脑颈椎痛或酸紧等,脑反射区出V字型,最起码是心脑血管问题。
二、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属于呼吸系统。在运作当中,发现肺区出现特征,应称上呼吸道,观察面部颜色为白色。具体位置在额头下2/3区域为肺(上呼吸道)的反应点,如出现:痘痣、毒疙瘩、颜色不正等,说明呼吸系统机能已经下降或出现病症,对病人应称上呼吸道已经出现小问题了,这样病人会说是鼻炎等,这样说法对方容易接受。从五行得知,肺与大肠相表里,有时脏的毛病也会反应在腑上,有时腑上的毛病也会反应在脏上。有些在额头偏正中位置长个猴子,这称之先天性肺功能不好。
三、肝(胆),属免疫系统,观察面部颜色为青色。怒大伤肝:容易发火的人,最容易伤肝,从面部看,肝可分为三个反应点。第一,鼻梁出现斑、点、痘为肝机能下降,发青块肝机能严重低下。第二个,从眉中向外两侧(太阳穴)位置,出现老年斑等现象,更说明肝机能低下,有些人出现挤眼、泪眼都属于肝机能问题。胆区在鼻梁两侧斜坡位置。胆囊炎、胆囊溃疡、胆结石,实属肝脏解毒功能低下而引起,女性出现蝴蝶斑、黄褐斑、痘痘等,为女性内分泌失调而导致,这个问题在生殖系统将详细解释。
四、肾(膀胱),属于泌尿系统,观察面部颜色发黑。因是先天之本,人衰老先从肾开始;肾主骨、开窍于耳,那么耳鸣,属于肾虚亏而引起。聋哑儿童百分之七十是打针的副作用而形成的,直接伤害了肾所导致。面颊出现黑色斑块或面部发黑,并且黑里透着黑,这些都属于肾功能衰老迹象,严重时会导致骨骼疾病:关节炎、骨芽(敷生)、类风湿、疏松症、骨纤维发育不良等。下巴出现小坑或者素疙瘩等,也就说明这点。这种情况,女性经期前后,也会出现酸痛、乏力的感觉。膀胱的反应点(男女)均在(人中穴)这个位置,出现痘、毒泡、最起码膀胱炎或尿道炎,男性还代表前列腺炎等。
(待续)
面部分区:
a.额头:精神压力大,心血管机能不良 b.两眉间及两眉1/2处:肺、咽、喉
c.眉1/2处眉毛:肝 d.两眼之间的鼻梁处:心血管及脑
e.两眼与鼻间:胸腔 f.鼻梁中段:肝
g.鼻梁外侧:胆 h.鼻头:脾
i.鼻翼:胃 j .人中及嘴四周:生殖系统(子宫、卵巢)
k.颧骨至耳之间(含耳):肾 l.颧骨下方偏外侧:大肠
m.颧骨下方偏内侧:小肠 n.下巴:肾或身上酸痛
o.全脸青春痘:精神压力大或者体内机能失衡
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
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
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满面白色有哪些病症? 满面白色有正常的白色和疾病引起的白色两大类,实际意义各有不同。
正常白色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明亮、润泽、含蓄,白色之中有红色掺杂其间。正常白色和不正常白色是有很大区别:满面白色如果太过、不及、白色独显、白色替代黄色显现,白不应时、白不应位,就可以称为病色。
满面白色有淡白无华、苍白兼青、晄白虚浮、灰白暗淡等区别。 满面白色主虚证、主寒证,是气虚、血虚、虚寒的征象。
凡是气虚无力运行血液,血虚不能充盈于血脉,面色都可能变白。寒有实寒、虚寒之分。
寒主收缩牵引,血脉收缩、气血不充、血液减少,面色也会变白。 满面黄色有哪些病症? 黄色皮肤是炎黄子孙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如果脸部泛黄也可能代表身体某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满面黄色有淡黄、萎黄、黄胖、黄瘦、黄疸、阳黄、阴黄、黄滞、枯黄、苍黄等颜色变化。 满面黄色主脾胃病,又主湿证。
中医学认为,满面黄色是脾虚、湿蕴的征象。脾虚失运,生化之源缺乏,气血生成来源不足,或者水湿不化,湿蕴脾胃,充溢肌肤,所以颜面五官都显现出黄色。
满面赤色有哪些病症? 不正常的红色或者太过、或者不及,或者一色独显,或者不应时、或者不应位。 满面红赤色主温热火暑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血行,皮肤血脉、血络的血液充盈,血液的红色充溢血脉,上荣于面,所以满面呈现红赤色。 满面红赤主心病。
例如急性风湿热伴有心肌炎,面色红赤,两颧红赤,口唇紫红,伴关节沉重酸痛,心悸,气短,胸闷,发热,水肿,或者心痛。满面红赤主热病造成的精神失常。
中医学认为,很多精神症状都与热病有关,把这种情况叫做“热扰心神”,经常出现神志不安、性情烦躁、多梦失眠、甚至不眠,严重的甚至发生谵语、狂乱。精神分裂症在躁狂发作之前的先兆,有两个眼珠无意识地向上方凝视,这种症状中医称为“视举”、“瞳子高”。
“视举、目赤”,是躁狂发作前兆的常见体征。 满面红赤见于濒死。
在濒临死亡之际,可以见到“面赤”和“大颧发赤”的面色。 满面潮红为一氧化碳中毒典型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面部、口唇、眼睑结膜呈现潮红色或者呈樱桃红色,常见嗜睡或者昏迷,呼吸急促,头晕烦躁,心悸呕吐,多汗,瞳孔缩小、不对称或者散大。
发现后应该迅速脱离一氧化碳环境,紧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积极救治。救治不及时者可能造成死亡。
怎样从脸色看肺脏健康状态? 古代人相面都是先看印堂,印堂要是发黑这人的身体可就已经差到极点了。印堂有大小两个,大的印堂泛是指额部,小的印堂是指两眉中间。
后者在明堂色部中属于肺的色部。印堂位于两眉头之间的区域、鼻梁上端起始处。
印堂又称阙中,形容印堂就像两眉中间的开口,是气机、运气通行之处。肺的色部中心在两眉正中,在前正中线和两眉头连线的交点。
肺部的正常气色比周围的气色略微偏白,就像用透明的白色丝绸包裹着红色一样,白里透红最好。 如果肺脏的色部比较红,一般是肺热的标志。
这时,可以给他用菊花、桑叶、薄荷泡茶饮,或者掐按列缺穴,一般都可以有效控制咳嗽的发作。 印堂气色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肺脏和支气管、呼吸道等呼吸系统的病变。
例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各型肺炎、肺气肿、肺结核、肺脓疡等疾病,经常会在印堂出现气色变化。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疾病严重时才会发现典型的气色变化,比如肺和呼吸道的炎症性疾病会出现红赤色的变化。
凡是印堂明亮润泽、开阔丰满的人,一般头脑清晰,行止磊落,幸福长寿。两眉之间距离宽广的人,智识孕含深广,加以润泽光亮,形体丰满,杂纹较少,多数气魄充足,义气果决,遇事不推卸,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因此其处境多数比较顺畅。
这种人个性干脆利落,行事公正,适合从事裁决性的工作,比如司法职务、公证事业之类。 印堂狭窄,两眉头或者眉毛几乎相接,或者时常蹙紧眉头,多数遇事容易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还容易钻牛角尖,猜忌多疑。
如果印堂塌陷、凹曲晦暗的人,多数运气欠佳,精神不爽。印堂混浊暗滞,或者日趋塌陷,多是先天性痴呆,或是老年性痴呆,大脑功能退化,处境也经常不顺。
怎样从脸色看心病? 心的色部在两个眼睛内眼角中间的区域,相当于鼻梁骨的最低处,又称为山根、下极,是“王宫”区。如果把鼻子比喻为一座山,心脏色部所在的位置就相当于山根;如果与鼻尖高度对照,心脏色部的位置最低下;中医把心叫做“君主之官”,所以心的色部就叫做王宫。
心的色部中心在前正中线和两内眼角连线的交点。心脏色部出现气色变化,以这一中心为核心向周围放散。
可大可小。 中医学的心和西医学所说的心脏有所不同,心脏位于胸中,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有心包络围护在心脏的外面。
心合血脉,能够推动血液在血脉中循环运行于周身。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主持全身各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