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座学校都设置一名心理健康老师的原因。
而这一部分内容在我们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各种治疗心理健康的方法是考试的重中之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专门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方法。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智能ABC理论)。
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艾里斯人认为,的情绪反应C是由B信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认为C结果是由于A事件决定的,认为想改变C就必须得改变A。
可他认为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我们无力去改变,若要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改变原来的信念与观点,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比如说,小明今天遭到了上司的批评,他认为是因为上司瞧不起他,想排挤他,所以不高兴。那么在这句话中,事件是上司的批评,信念是认为瞧不起自己,结果是不高兴。
那我们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应该改变得是信念,也就是B,比如说小明可以转变自己的观念,认为上司批评自己不是因为瞧不起自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太强,想着重培养一下,接替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对不合理信念进行了驳斥,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就是E,小明可能心情就变好了,更有干劲了。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这是唯一一种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我们之前所学的一些方法,例如强化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等,都是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只有理性情绪疗法这一种是改善认知的,这是需要同学们重点记忆的。
所以如果出现单选题,问以下属于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是,就选理性情绪疗法。例题:小丽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心理老师通过引导他梳理错误观念,形成正确认识,解决了问题,小丽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式是( )。
A.精神分析法 B.来访者中心疗法C.系统脱敏法 D.合理情绪疗法【答案】D。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帮助来访者认识此时此地的现状,治疗的目的是让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恰当的情感,并用此情感体验来指导行动。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精神分析法是通过对咨询对象(患者)过去的了解,了解接受咨询者的心理内部动力以及咨询对象(患者)与治疗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对咨询对象的精神分析。根据上述题意,题干所述属于合理情绪疗法,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9、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主题:勤于动脑 活动目标: 教师:通过课文讲解及心理[咨询台],向学生讲清楚勤于动脑的意义,提高学生勤于动脑的意识,还要教给学生开动脑筋的方法。
学生:认识勤于动脑的意义,形成勤于动脑的习惯,并学会怎样开发自己的大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古代有一个叫文彦博的小子,他最爱踢球。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踢皮球,忽然,球飞进一棵大树的洞里。一个小朋友伸手去掏洞里的球,但够不着;又用棍子捅,球掉得更深了。
正当大家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只见小彦博端着一盆水回来了,他把水倒进树洞里,其他小朋友也都回家端水,不一会儿,皮球就浮出灌满水的树洞。文彦博拴起皮球,小朋友们都开心地笑了,他们又有皮球玩了。
教师:文彦博动脑筋想出灌水取球的办法,他真聪明。同学们,你们也想有个聪明的大脑吗?今天,我们讲勤于动脑,使人聪明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课文,并领着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复述一遍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教师讲农夫扛毛竹进城的故事。 4、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从以上两个故事中,看到了勤于动脑和不爱动脑的人做事效果大不一样。在危急关头,司马光肯于动脑,想出救人的办法;农无不肯动脑,思想呆板,结果将一根成材毛竹毁坏了。
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向司马光学习,在学习和处事时,要勤勤恳恳于动脑。 三、课堂活动 1、想想议议。
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A、司马光为什么那么聪明? B、农夫为什么没把整根毛竹扛进城? C、你想出让整根毛竹进城的办法了吗?教师采用对比方法,让学生认识肯于动脑才能办成大事,不爱动脑的人将一事无成。(教师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鼓励学生动脑思考) 教师:我们请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2、想想说说 教师:我在黑板上挂出四个问题,大家看过后想一分钟,然后自由发言。这四个问题是: A、一口气你能说出多少种树的名称:B、看到红色后,你会想到什么?C、你能说出几种含有三角形的物品吗?D、全班男生排成一排,从右边数刚刚是第十名,从左边数他也是第十名,那么全班男生共有多少名?让学生在本项活动中,体验因动脑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想想做做 教师:我在黑板上挂出四张问题牌,请同学们默读、思考两分钟。然后请同学上讲台来切苹果和做填数字游戏,其他同学在桌上摆黄豆。
通过想想做做活动,让学生动脑又动手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心灵手巧”的含义。 4、想想画画 师:(让学生把书翻到指定页)请大家在空白处画一张彩色苹果树的画。
学生在构思苹果树的构成时,不仅知道苹果好吃,还要了解苹果树的枝、叶、树干、开花和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及对色彩的真实搭配能力。
5、给画加标题 教师:书上有幅画,请同学们仔细看一分钟,然后分别给画加上标题。此项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
四、实践指导 1、教给学生开动脑筋的办法。教师将三段话投影到教室前屏幕上,请一位同学念一遍,然后全班同学齐读一遍,最后通牒教师讲一遍。
教师:勤于动脑,才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这样开发自己的大脑:A、学好各门功课,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这是开发我们大脑的基础。B、多动脑筋,勤于思考,遇到难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学会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C、动脑又动手,因为劳动可以开发大脑的智慧,在劳动中,我们要观察、思考和动手,从中获取知识、扩大眼界,人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2、劳动场 教师:(让学生把书翻到指定页)请同学们读一读表格中的劳动内容,并将你做过的在空格中打对,没做过的打*,要如实填写,填好后按评比条件给自己评个等级,然后与同桌交换意见。
五、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功能,让他们知道不爱动脑筋,大脑也会生锈的。要使自己聪明,就要开发大脑,一要学好各门基础知识;二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三要勤动手,懂得劳动使人更聪明的道理。
首先,要坚信“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只要能够觉察到自己在学习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就一定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此时,任何埋怨、自责、烦恼、放弃的情绪和态度都无济于事的,只有正视现实、发现问题、脚踏实地,从眼前每一件小事认真做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其次,要明确学习成绩提高并不只靠“用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需要多种心理活动参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不论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必须从心理状态上对自己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分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目标和方向。从内部因素看,除了正常的智力水平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之外,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还有以下一些:
(1)学习策略与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策略与方法方面的水平常常直接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好坏。尤其是一些很想提高学习水平但成绩总不理想的学生,特别应从这个方面找找原因。
(2)性格特征
有调查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在智力上,而是在性格特征上。学习成功的学生一般会表现出意志坚强、情感稳定、学习认真、兴趣浓厚、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集体观念强、能听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与同学合群,能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而差生一般表现为懒散、贪玩、马虎、不能自制、不负责任、不够专注、不爱提问、见异思迁、与同学不合群、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毅力和信心。
(3)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功能水平的反映,尤其是情绪的稳定性、良好的适应性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对学习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学生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疾病时,会对学习效果带来重大的消极影响。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无法控制的不良情绪与行为,如对考试、对学校、对某些老师、对某些学科的厌烦、恐惧、紧张、过度焦虑情绪,在阅读、书写、计算方面存在的特殊技能障碍,因否定性评价过多而导致的缺乏自信、极度自卑,因失败体验过多而导致的放弃努力和逃避倾向等。
要学会自我分析学习状况。水有水源、树有根,学习成绩不理想必然是学习攻花缔叫郫既惦习定卢活动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学习行为。这些不合理的行为表现在那些方面,需要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有关的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以便了解自己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是改变现状的前提。比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
在发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要做到周有计划、日有安排、目标合理、随时调整。这里的关键是保持冷静的头脑,明确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尽可能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里要特别提醒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因为现有的差距不是短时间造成的,弥补这些差距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完成。但只要方向正确,每天都有所收获,就能一步步地接近目标。
在自我改进学习状况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不良习惯的改变。根据上面所反映的问题,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习惯:
1、做事之前先定计划的习惯
2、按照计划安排时间的习惯
3、课前预习的习惯
4、及时整理笔记的习惯
5、及时复习的习惯
6、独立思考的习惯
7、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
8、及时检查作业、试卷,自己发现错误的习惯这些习惯如能顺利养成并认真贯彻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相信一定能帮助你摆脱学习中的被动局面,提高学习效率
9、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主题:勤于动脑 活动目标: 教师:通过课文讲解及心理[咨询台],向学生讲清楚勤于动脑的意义,提高学生勤于动脑的意识,还要教给学生开动脑筋的方法。
学生:认识勤于动脑的意义,形成勤于动脑的习惯,并学会怎样开发自己的大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古代有一个叫文彦博的小子,他最爱踢球。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踢皮球,忽然,球飞进一棵大树的洞里。一个小朋友伸手去掏洞里的球,但够不着;又用棍子捅,球掉得更深了。
正当大家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只见小彦博端着一盆水回来了,他把水倒进树洞里,其他小朋友也都回家端水,不一会儿,皮球就浮出灌满水的树洞。文彦博拴起皮球,小朋友们都开心地笑了,他们又有皮球玩了。
教师:文彦博动脑筋想出灌水取球的办法,他真聪明。同学们,你们也想有个聪明的大脑吗?今天,我们讲勤于动脑,使人聪明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课文,并领着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复述一遍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教师讲农夫扛毛竹进城的故事。 4、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从以上两个故事中,看到了勤于动脑和不爱动脑的人做事效果大不一样。在危急关头,司马光肯于动脑,想出救人的办法;农无不肯动脑,思想呆板,结果将一根成材毛竹毁坏了。
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向司马光学习,在学习和处事时,要勤勤恳恳于动脑。 三、课堂活动 1、想想议议。
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A、司马光为什么那么聪明? B、农夫为什么没把整根毛竹扛进城? C、你想出让整根毛竹进城的办法了吗?教师采用对比方法,让学生认识肯于动脑才能办成大事,不爱动脑的人将一事无成。(教师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鼓励学生动脑思考) 教师:我们请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2、想想说说 教师:我在黑板上挂出四个问题,大家看过后想一分钟,然后自由发言。这四个问题是: A、一口气你能说出多少种树的名称:B、看到红色后,你会想到什么?C、你能说出几种含有三角形的物品吗?D、全班男生排成一排,从右边数刚刚是第十名,从左边数他也是第十名,那么全班男生共有多少名?让学生在本项活动中,体验因动脑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想想做做 教师:我在黑板上挂出四张问题牌,请同学们默读、思考两分钟。然后请同学上讲台来切苹果和做填数字游戏,其他同学在桌上摆黄豆。
通过想想做做活动,让学生动脑又动手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心灵手巧”的含义。 4、想想画画 师:(让学生把书翻到指定页)请大家在空白处画一张彩色苹果树的画。
学生在构思苹果树的构成时,不仅知道苹果好吃,还要了解苹果树的枝、叶、树干、开花和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及对色彩的真实搭配能力。
5、给画加标题 教师:书上有幅画,请同学们仔细看一分钟,然后分别给画加上标题。此项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
四、实践指导 1、教给学生开动脑筋的办法。教师将三段话投影到教室前屏幕上,请一位同学念一遍,然后全班同学齐读一遍,最后通牒教师讲一遍。
教师:勤于动脑,才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这样开发自己的大脑:A、学好各门功课,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这是开发我们大脑的基础。B、多动脑筋,勤于思考,遇到难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学会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C、动脑又动手,因为劳动可以开发大脑的智慧,在劳动中,我们要观察、思考和动手,从中获取知识、扩大眼界,人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2、劳动场 教师:(让学生把书翻到指定页)请同学们读一读表格中的劳动内容,并将你做过的在空格中打对,没做过的打*,要如实填写,填好后按评比条件给自己评个等级,然后与同桌交换意见。
五、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功能,让他们知道不爱动脑筋,大脑也会生锈的。要使自己聪明,就要开发大脑,一要学好各门基础知识;二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三要勤动手,懂得劳动使人更聪明的道理。
【活动主题】左手右手 【活动思路】针对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存在不重视合作,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和现象。
创设多种情境和游戏,让他们能亲身体验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合作能提高学习效率,感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意识。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在生活中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辅导让学生从感悟合作不仅需要目标统一,还需要相互理解、信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白纸及水彩笔、每两个学生一套针线、彩珠、瓶子等。
【活动过程】一、热身运动,揭示课题 1.导入:(大屏幕出现杨利伟等宇航员的照片)同学们,这张照片中间是谁?坐在两边的是谁?你怎么知道中间的是杨利伟?而四周你猜想可能是谁?这些工作人员与杨利伟相比你认为谁重要?为什么? 2、(教师举起左手)问这是什么?再举右手,问这又是什么?请学生一起伸出左手和右手,问:你喜欢你的左手和右手吗?为什么?两只手你更喜欢哪一只手?为什么? 3.(投影简单图案)请你用最喜欢的一只手把投影图案画下来,比一比,看谁画得好?谁画得快?再用两只手画一次。比一比,谁画得好,画得快?(学生双手协作画图案)讨论:你们两次画画,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讨论揭题)二、游戏引路,操作体验1. 游戏“穿针引线”。
①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一起做;②用自己的右手和别人的左手一起做。你觉得两次游戏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和别人合作得好呢? 2、(投影出示火灾场景)模拟冲出火海游戏,教师说明:这个瓶子就是通道,而里面的小球就是我们,现在我们要在五分钟之内冲出来,看看哪一组能够成功?(学生分组操作)结束后谈一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3、讨论:你觉得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成功?(学生交流)小结:与他人合作要目标统一,更要动作的协调、相互的配合,还需要相互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三、情景感染,激发情感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命桥》片断。老羚羊以他年迈的身躯为代价挽救了年轻羚羊的生命,使年轻的羚羊得以生存,一代一代繁衍,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学生说后小结:合作不仅需要动作的协调,相互的配合,还需要相互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想着他人,有时甚至为了他人,作出自我牺牲。)
四、举一反三,深层感悟 1、回头来想开始的问题,杨利伟与其他工作人员相比,谁最重要?(学生讨论)投影:火箭制造图、火箭装配图、火箭运载图、火箭吊装图、火箭升空图。(同学讨论) 2.投影:中国女排选拔图、中国女排陪练图、中国女排医疗图、中国女排食堂用餐图、中国女排苦练图、中国女排夺冠图。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六幅图,想到了什么?(同学发言) 3.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合作?有不合作的时候吗?(学生讨论发言)小结:正所谓“大合作就有大成就,小合作就有小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成就。”五、学习名言,做卡寄情1.多媒体投影:《名人名言》 2、写在《心灵寄语》卡。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token economy)。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咆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无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消一个愉快刺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