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茴量预测 单循环病害侵染概率较为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可以根据越冬菌量预测发病数量。
对于小麦腥黑穗病、谷子黑粉病等种传病害,可以检查种胚内带菌情况,确定种子带菌率和翌年病穗率。在美国还利用5月份棉田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预测9月份棉花黄萎病病株率。
菌量也用于麦类赤霉病预测,为此,需检查稻桩或田间玉米残秆上子囊壳数量和子囊孢子成熟度,或者用孢子捕捉器捕捉空中孢子。多循环病害有时也利用菌量作预测因子。
例如,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大量繁殖后,其噬菌体数量激增,病害严重程度与水中噬菌体数量呈高度正相关,故可以利用噬菌体数量预测白叶枯病发病程度。 (二) 根据气象条件预测 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而初侵染菌源不是限制因素,对当年发病的影响较小,故通常根据气象因素预测。
有些单循环病害的流行程度也取决于初侵染期间的气象条件,叫做利用气象因素预测。英国和荷兰利用“标蒙法”预测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时期。
该法指出,若相对湿度连续48小时高于 75%、气温不低于16冗,则14 ~21天后田间将出现中心病株。如葡萄霜霉病菌,以气温为11 ~ 20 并有6小时以上叶面结露时间为预测侵染的条件。
苹果和梨的锈病是单循环病害,每年只有一次侵染,菌源为果园附近桧柏上的冬孢子角。 在北京地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若出现大于15毫米的降雨,且其后连续2天相对湿度大于40%,则6月份将大量发病。
(三) 根据菌量和气象条件进行预测 综合菌量和气象因素的流行学效应。作为预测的依据,已用于许多病害的预测,有时还把寄主植物在流行前期的发病数量作为菌量因素,用于预测后期的流行程度。
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通常依据秋苗发病程度、病菌越冬率和春季降水情况预测。我国南方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主要根据越冬菌量和小麦扬花灌浆期气温、雨量和雨日数预测,在某些地区菌量的作用不重要,只根据气象条件预测。
(四) 根据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长发育状况预测 有些病害的预测除应考虑菌量和气象因素外,还要考虑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的生育期和生长发育状况。 例如,预测稻瘟病的流行,需注意氮肥施用期、施用量及其与有利气象条件的配合情况。
在短期预测中,水稻叶片肥厚披垂,叶色墨绿,则预示着稻瘟病可能流行。在水稻的幼穗形成期检查叶鞘淀粉含量,若淀粉含量少,则预示穗颈瘟可能严重发生。
水稻纹枯病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和气象条件,可以作出流行程度因密度和施肥量而异的预测式。 油菜开花期是菌核病的易感阶段,预测菌核病流行多以花期降雨量、油菜生长势、油菜始花期迟早以及菌源数量(花朵带病率)作为预测因子。
此外,对于昆虫传播的病害,介体昆虫数量和带毒率等也是重要的预测依据。
趋势法:根据过去人口数量的统计数据,并假设今后人口的变化趋势仍按同样的函数曲线发展,即可估算未来人口的数量。常用的人口发展函数有:几何发展函数、指数发展函数、修正指数发展函数、劳捷斯蒂曲线、冈培兹曲线。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利用某一确定的数学函数为基础,因此又称数学方法。
因子分析法:这是现代广泛应用的一种预测法。它要求所研究的人口具有较详细的统计数据,如按年龄和性别的人口数、生育率、死亡率等方面的资料。在进行城乡人口预测和地区性人口预测时,还需要取得人口迁移的有关信息。根据这些数据,可对生育率、死亡率未来的变化作出估计,进一步预测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因子分析法所使用的数学模型可以是确定型的,也可以是概率型的,并可结合特殊需要进行预测计算,如经济人口预测、人才预测等。人口预测模型可以是连续型的,也可以是离散型的。一般为了便于在电子计算机上运行并与人口统计的口径相一致,往往采用离散型的人口预测模型。
病虫害预测主要是预测其发生期、发生流行程度和导致的作物损失。
(―)病虫害发生期预测 主要是估计病虫害可能发生的时期。对于害虫来说,通常是特定的虫态、虫龄出现的日期;而病害则主要是侵染临界期。
如果树和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的时期,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期。 这种预测也称为侵染期预测。
德国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方法是在流行始期到达之前,预测无侵染发生,发出安全预报,这称为负预测。_ (二) 发生或流行程度预测 主要是预测有害生物可能发生的量或流行的程度。
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虫口或发病数量(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可用发生、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 发生、流行级别多分为大发生(流行)、中度发生(流行)、轻度发生(流行)和不发生(流行),具体分级标准根据病虫害发生数量或作物损失率来确定,因病虫害种类而异。
(三) 损失预测 也称为损失估计,主要是在病虫害发生期、发生量等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育期和病虫害猖獗相结合,进一步研究预测某种作物的危险生育期,是否完全与病虫害破坏力、侵人力最强而且数量最多的时期相遇,从而推断灾害程度的轻重或所造成损失的大小;配合发生量预测,进一步划分防治对象,防治次数,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控制或减少危害损失。 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常应用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等概念。
前者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有害生物(或发病)数量,后者是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数量。损失预测结果可以确定有害生物的发生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用于指导防治。
甲模型
52=a+b+c
61=4a+2b+c
68=9a+3b+c
解得:a= -1,b=12,c=41
y=-x^2+12x+41
四月份:y=73
五月份:y=76
六月份:y=77
乙模型
52=pq+r
61=pq^2+r
68=pq^3+r
解得:q=7/9,p= -729/14,r=92.5
y=( -729/14)(7/9)^x+92.5
四月份:y=661/9≈73
五月份:y=6292/81≈78
六月份:y=59029/729≈81
选乙模型
根据病虫预测预报的内容,预测预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田间调查法、期距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和诱集预测法等是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方法。 (1) 田间调查预测法通过田间实际调查病虫发生的时期、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预测病虫发生的趋势,称为田间调查预测法。
又根据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的不同,主要有越冬基数调查法和害虫发育进度调查法两种。 越冬基数调查法指在秋末冬初,调查统计病虫主要越冬场所的虫口密度或带菌率作为越冬基数,以预测来年病虫发生的情况。
害虫发育进度调查法是通过田间调查发生的幼虫、蛹等各虫态的数量,计算出化蛹率、化蛹时期的动态,推算出成虫羽化、产卵盛期和幼虫发生的高峰期,以确定防治的日期。 (2) 期距预测法害虫由一个虫态发育到下一个虫态或者由前一世代发育到后一世代,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病害从侵入到发病期或者从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到大面积发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一时期所需的天数称为期距。通过调查茶树病虫的前一个发生时期加上期距天数,就可以推断出后一个发生时期,并进一步确定病虫的防治适期。
(3) 有效积温预测法在适宜害虫生长发育的季节里,温度的高低是决定害虫生长发育速度的主导因素。每一种昆虫开始生长发育,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这个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
高于发育起点温度、适合昆虫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有效温度,称为有效积温。
每种昆虫完成特定的发育阶段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预测法就是根据某种害虫完成一个世代或一定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出该种害虫生长到某一阶段所需要的时间,进而预测出防治适期。
(4) 诱集预测法有灯光诱集预测法、引物诱集预测法和性信 息素诱集预测法等几种,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以及取食、潜藏、产卵等习性,诱集获得害虫的种类和数量,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 例如,通过灯光诱集法记载每天诱集到的成虫数, 获得成虫发生高峰日,然后用历期法预测下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或某一虫态的发生盛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