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中药的疗效使其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是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此外,患有疔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牛肉等食物;水肿病忌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服荆芥时忌服鱼、虾、蟹;服天冬时忌服鲤鱼;服白术时忌服大蒜等。
一般来说,中药特别是汤剂口感大多都比较苦,有的人受不了这种“苦”,不加糖就喝不下去。
尤其是孩子哭闹拒绝服用时,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喝下药去,往往在中药里加些糖,以此来减轻药的苦味,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喝汤药时最好不要加糖。 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
白糖性凉,红糖性温。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可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白可以祛寒,治风寒、感冒等等。
中药讲究药性,每味药都有酸、苦、甘、辛、咸等不同,补益药多属味甘,服用时一般口感较好。苦味药多用于清热,因而其“苦”是有一定目的的。
喝中药时不应随意加糖,其主要原因是,若加糖既影响某些药物有效成分的发挥,又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例如,在许多退热中药中加糖,有效成分就会发生降解。
另外,有些药必须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才能发挥出疗效。而补肾中药如果用淡盐水送服,则可增加疗效。
因此,中药里可不可以加糖,应咨询一下医生,不可自作主张。 良药苦口利于病,道理好说,“苦”药难咽。
有时候一些慢性病患者又不得不连续服用,更是苦不堪言。您不妨试试以下几种去苦妙招: 第一,注意服药温度,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尤为敏感,因此,苦味汤药的温度应控制在15℃~37℃。
第二,注意含、咽药物的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第三,注意服药速度,药汁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服用时宜快不宜慢。 第四,服药后可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第五,有些汤药若有必要,可酌情配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
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
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
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忌服。 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
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
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忌口”也不能绝对化,要因人、因病而异,对一般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来说,若长时间“忌口”,禁食的种类又多,则不能保持人体正常所需营养的摄入,反而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健康不利,因此,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食用增加营养的食物,以免营养缺乏。 煎药方法:先反复核定所开处方(处方当中所标注的剂量全部是以克为单位),当确定所抄处方明确无误之后,即可去药店拣药。
处方中药物剂量,抓药时,请务必准确!尤其象1.5克这样的剂量,要求一称一等,比如:柴胡3克,三剂,一共9克,应该抓3克,称一下,然后再秤。..笼统的分,那样剂量不准确,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所拣中药选配地道,凉水浸泡2小时,武火煎开,文火30分钟即可。第二遍武火煎开后文火20分钟即可。
两遍药液混合在一起即可。3:服药方法:服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两次,(早晨可以选择在9点~10点,下午可以选择在3点~4点)晚间睡觉前一次,以利于药物的吸收,一日温服3次(患者由于上班时间服用不便,可以用矿泉水瓶装好药,带到班上,然后用开水温热药液也可)每次服用约200~250毫升。
4:禁忌症:治疗期间绝对忌口,任何辛辣油腻油炸零食硬食品一概不得入口,各种肉类当少食或不食,服药期间的饮食当以清淡为主,可选用各类蔬菜,豆制品,服药期间忌房事。 5:个别药物煎法说明:处方中注明先煎及后下的煎法:先煎:所煎之药大多为矿石类药品,凡需要先煎者,取药直接加凉水武火煎开,后文火煎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
后下:后下之品多为芳化类药物,应该在首煎文火之后25分钟左右放入,所煎时间大约3~5分钟即可。凡方中注明先煎后下者,在药店拣药时,都要单包。
烊化:烊化就是把阿胶放到碗里,加上少许凉水,上锅蒸化,然后和汤药兑付,正品东阿阿胶一般开锅,十分钟左右即化 ,假品是久蒸不化的。
首先楼主要知道,良药苦口啊。吃药时为了治病,不是做饭饭菜,即使很苦也没办法
不要加糖,也不要试着加蜂蜜之类的东西。加了之后可能会使药性发生改变,以至于药不对症。
中药的煎熬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这个网址上面说的很详细,/view/2726064.htm
总之,要按照程序来,煎的太多太少都不好。
总之,我劝楼主还是克服一下,慢慢喝吧,让病早点好,这样也就不用喝这些难喝的中药了。
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中医非常强调这一点,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实践证明,形形色色的食物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忌口”是有一定道理并颇为讲究的。
服中药时的饮食禁忌包括病症食忌和服药食忌。病症食忌是根据疾病性质来讲究“忌口”,像湿热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品,而寒凉症就应忌食生冷、寒凉的东西。结肠炎属湿热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而狗肉性燥,不适合此时补养。
中医上服药食忌讲究更多。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忌苋菜。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浓茶里含鞣酸很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疗效,应以喝白开水为主。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否则会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腐乳中含有一种蛋白酶会抵消中药的药效,也是需特别“忌口”的。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忌生、冷、油腻食物。
至于老一辈常说的“发物”,是指患了某种疾病的人治疗期间不宜食用的食物。中医按其性能分为6类,如姜、蒜等发热之物,虾、蟹等发风之物。“发物”是否需要“忌口”,得按中医的方法辨证论忌。有的哮喘病人,平时可以无所顾忌地随便吃喝,而在哮喘发作期间,蛋、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却成了加重病情的“发物”,理当“忌口”。此外,患有疥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水肿病忌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
忌口问题是相对的。
①忌食是要忌容易受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也就是烧、烤、熏、腌、霉、泡的食品。
②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种食品是癌症病人都必须忌口的。即使刚才所说烧、烤、熏、腌等食物也不是绝对不能吃,少吃完全可以,没有绝对忌口的食品。
现在社会上忌口谈的厉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至于有的病人什么都不敢吃。这是没有道理的。从历史上讲黄帝内经提到“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热指与感染、传染有关。“食则必复,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不要吃的太饱,发热后要吃得清淡,少量,所以在热病时要忌。张仲景“食匮要略”中讲“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喜”“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但现在逐渐从古代对热病忌口演变到现在不发热的病人也去忌口。甚至现在对难治的、不易好的病如肿瘤也要忌食,流传甚广,这是扩大化了。
现在社会流行的忌是“禁止”,如鸡和鸡蛋病人怕,碰都不碰,这没有道理,这是禁。从中医发展历史上也有不同看法,在清代前强调重点是怡情适志、寄怀潇洒,即情绪要乐观,要开朗、心情要好,忌口不是主要问题。社会上讲不能吃的鸡和鸡蛋从中医秘方、验方看,鸡为大补之物,有口蘑炖鸡治肝癌,全蝎鸡蛋、班蝥鸡蛋为抗癌验方。
从中医讲海货软坚、补益,蟹有活血化淤作用,螃蟹爪壳甚在抗肿瘤上有点作用。从历史上看忌口、不忌口是相对的。总的来讲忌最初对热病,现流行对任何病是没有理的。
但治疗中要考虑中医中药问题,中医最大特点是把人体与大自然看成整体,有阴阳虚实之分。有些饮食有时会减轻中药药效,要忌还是有道理的。药和饮食是两回事。金元时代张之和示:胃为水谷之海,不可虚怯,虚怯则百邪入矣,或思荤茹,虽与病相反也可稍食。胃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如果不敢吃东西,那么邪气反而会进攻,假如想吃点东西,虽然他的病与之有点不合,但少吃一点还是可以的,饮食和药是两回事,忌口太过了反而会引起病人不想吃东西,影响食欲,甚至不吃,所以我们讲以喜为补。
饮食原则是维持正常体重,要清淡、粗细搭配、营养素全,以喜为补、饥饱适度、食谱要广、烹调得当。
推荐的饮食有:
1)天然黄色蔬菜、新鲜蔬菜,如卷心菜,这是国外最近有报道的。
2)豆类、豆制品。有人怕吃豆类,认为豆类含有雌激素对乳腺癌不好,这是不对的。豆类有植物异黄酮,对人体无害处,它对身体内的雌激素有对抗作用。
3)番茄、茄子、黄瓜、新鲜水果都是好的。
4)荤菜以鱼为主,油要少放。
5)适当的瘦肉、家禽、蛋类。肉类以禽为主,营养学上有红肉和白肉之分,白肉主要是家禽、鱼类,红肉有猪、牛、羊肉等,饮食上以白肉为主,红肉如果想吃也可以少吃,肥肉宜少吃。
6)低脂乳制品、茶水、粗粮、全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