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鉴定一般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
(一)来源鉴定法
又称基原鉴定法,是应用植(动、矿)物分类学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
1.来源鉴定的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
2.原植物鉴定的步骤:①观察植物形态;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
中药的原植物鉴定,除经典分类学方法外,还可使用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DNA分类学方法和技术。
(二)性状鉴定法
就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的特征、气、味、水试、火试等。
1. 药材 :
⑴ 形状 :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每种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
⑵ 大小 :指药材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度。
⑶ 色泽 :药材的颜色与成分有关,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应在自然光下观察药材的颜色,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色泽时,应以后一种色调为主色。
⑷ 表面特征 :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鳞片、毛茸或其它附属物等。
⑸ 质地 :指药材的轻重、软硬、坚韧、疏松(或泡松)、致密、黏性、粉性、油润、角质、绵性、柴性等特征。
⑹ 断面特征:包括自然折断面和横切面。
⑺ 气 :“气”是由于药材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也是药材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
⑻ 味:药材的味感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味感也是衡量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
⑼ 水试 :有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沉浮、溶解情况、颜色、透明度、有无黏性、膨胀度、旋转与否及有无荧光等。
⑽ 火试 :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会有颜色、烟雾、闪光或响声等现象出现,可据此鉴别其真伪甚至优劣。
三)显微鉴定法
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以及利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纯度甚至品质,以及对中成药是否按处方规定投料进行鉴定。
1.显微制片方法
包括有横切片或纵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花粉粒与孢子制片、磨片制片、含粉末药材的制剂显微制片等。
2.植物细胞壁和内含物的鉴别
3.显微测量
目镜测微尺先用镜台测微尺标化,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细胞及细胞内含物的大小。通常是在高倍物镜下进行测量,但欲测量较长的纤维、非腺毛等的长度时,则在低倍物镜下测量,记录最大值与最小值。
4.显微常数测定
常见的显微常数主要有用于叶类鉴别的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脉岛数和脉端数等。这些显微常数常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而同种植物则较为恒定,对于叶类、某些带叶的全草类和花类药材的品种鉴定有重要意义。
植物鉴定一般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
(一)来源鉴定法又称基原鉴定法,是应用植(动、矿)物分类学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1.来源鉴定的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
2.原植物鉴定的步骤:①观察植物形态;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中药的原植物鉴定,除经典分类学方法外,还可使用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DNA分类学方法和技术。
(二)性状鉴定法就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的特征、气、味、水试、火试等。
1. 药材 :⑴ 形状 :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每种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⑵ 大小 :指药材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度。
⑶ 色泽 :药材的颜色与成分有关,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应在自然光下观察药材的颜色,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色泽时,应以后一种色调为主色。
⑷ 表面特征 :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鳞片、毛茸或其它附属物等。⑸ 质地 :指药材的轻重、软硬、坚韧、疏松(或泡松)、致密、黏性、粉性、油润、角质、绵性、柴性等特征。
⑹ 断面特征:包括自然折断面和横切面。⑺ 气 :“气”是由于药材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也是药材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
⑻ 味:药材的味感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味感也是衡量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
⑼ 水试 :有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沉浮、溶解情况、颜色、透明度、有无黏性、膨胀度、旋转与否及有无荧光等。⑽ 火试 :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会有颜色、烟雾、闪光或响声等现象出现,可据此鉴别其真伪甚至优劣。
三)显微鉴定法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以及利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纯度甚至品质,以及对中成药是否按处方规定投料进行鉴定。1.显微制片方法包括有横切片或纵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花粉粒与孢子制片、磨片制片、含粉末药材的制剂显微制片等。
2.植物细胞壁和内含物的鉴别3.显微测量目镜测微尺先用镜台测微尺标化,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细胞及细胞内含物的大小。通常是在高倍物镜下进行测量,但欲测量较长的纤维、非腺毛等的长度时,则在低倍物镜下测量,记录最大值与最小值。
4.显微常数测定常见的显微常数主要有用于叶类鉴别的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脉岛数和脉端数等。这些显微常数常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而同种植物则较为恒定,对于叶类、某些带叶的全草类和花类药材的品种鉴定有重要意义。
按生长时间分:一年生和多年生
按质地分:草本和木本
按是否含叶绿体分:绿色植物(常见的)和非绿色植物(如细菌及各类食用菌)
按结构分: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按根系分:直根系植物和须根系植物
按冬季是否落叶分:常绿植物和非常绿植物
按种子是否裸露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
分类方法太多,应根据需要寻找你需要的分类方法。
我跟老师做过这样的鉴定工作,首先当然是得经过系统的分类学课程学习,懂得鉴定出这个植物是什么科的,或者也可以利用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来鉴定出这个植物的所属的科。其次,确定了科以后再在中国植物志的对应的科的那一册上查询属的检索表,通过检索表对照标本排除不可能的属。确定属(或属的范围)以后,最后,在属里面只剩少量的种,再在中国植物志中的种的详细描述与你的植物标本仔细比照(包括叶长宽边缘,植物毛等等),这样就可以得出你的植物的种名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也便于比较同类不同生药间在外形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也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本教材采用此分类法。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苷类生药,含生物碱类生药,含挥发油生药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也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的生药与科属之间的关系。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原植(动)物的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分类,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也便于比较同类不同生药间在外形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也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本教材采用此分类法。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苷类生药,含生物碱类生药,含挥发油生药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也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的生药与科属之间的关系。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原植(动)物的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分类,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药、作用于循环系统的生药等,或按中医疗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作用与效用,有利于与临床结合,也可以与所含活性成分相结合。
其它分类法 在历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是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6类,每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又把各部的药物按其生态及性质分为60类,如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并把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排列在一起。 在现代,《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等专著均按中文名的笔划顺序,以字典形式编排。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编排法,便于查阅。但各生药间缺少相互联系,教材中不采用此法。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之处,必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一个比较适宜的分类方法。
进行植物种植,传统的就是除草、浇水和防治病虫害,那么植物病虫害应该如何去防治呢?首先要知道如何辨别别植物病虫害,我们生产的植物病害检测仪可以迅速的将植物病虫害进行鉴别,不过这是建立在知道植物病虫害的发病机理上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下植物病虫害是如何被引发的。
一、非传染性病害:植物在不适宜的土壤上,或是遇到不适合的气候、水分、肥料过多过少等所引起的病害。如甜菜地里如果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就要引起甜菜根变黑腐烂,叫做缺硼病。
这一类的病害不会传染蔓延,所以叫做非传染性病害。二、传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害发生的,能够传染,所以叫做传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种类最多。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菌大多数为真菌,其次就是病毒和细菌,以及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植物得病后,一般常见的症状有:变色、斑点、矮化、丛生、黄化、坏死、腐烂、萎蔫、缩叶、缩果、扭曲、瘤肿、畸形等。叶面上有时布满霉状物(黄色、红色、绿色等)、黑粉状物、白粉状物、锈状物以及小黑点等颗粒状物。
传染性病害中,由于病原菌不同,植物生病后,外部的形态改变也不一样,而且同一种寄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可表现不同的症状。相反,不同的寄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
因此,对植物病害除分析发病的原因外,还必须进一步鉴定病原生物,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症状诊断:在诊断植物病害时,首先进行症状观察,根据症状特点,区别病害还是伤害。
伤害是没有病变过程,病害是有病变过程的。如果是病害,还要区别是非传染性的,还是传染性的病害。
在观察症状时,一般用扩大镜或用肉眼观察病株的外部表现,当外部症状不明显时,再进行病理解剖,检查内部症状。由于各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发展其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时,应特别注意:(1)病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多;(2)病害发展和在田间的分布;(3)发生时期和植株生育期;(4)受害寄主和部位位;(5)栽培管理方法等。
病毒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症,区别病毒病与非传染性病害,除根据有无传染现象外,还可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非传染性病害在田间大都是普遍、均匀、成片发生,发病地点与地形土质或环境条件有关。
病毒病害在田间多是分散发生,在病株周围可找到健株,其症状除呈现花叶、黄化或矮缩畸形外,还常与传毒昆虫的活动有密切关系。2.病原鉴定: 鉴定病原是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最可靠的方法。
对不同性质的炳原必须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1)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鉴定 在对养分、水分、温湿度和厌围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进行化学诊断,就是将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进行分析,测定矿物营养(如氮、磷、钾、硫、铁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标准,并查明所缺元素。
其次还可以进行人工诱发试验,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为的提供可疑的类似条件,观察是否发病。(2)传染性病害的病原鉴定 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鉴定 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组织病变。
目前在电子显微镜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多采用人工接种试验来验证。人工接种试验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种、嫁接、昆虫传染等方法。
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播方法、寄主范围、寄主反应、体外保毒期、稀释终点以及血清方法等来区别病毒的种类。有些植物病毒还可以采用指示物进行鉴定。
②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 对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多采用“细菌溢”的方法。具体是切取小块病组织制片,放载玻片于显微镜下检查,如觉现有“细菌溢”从病组织(维管束)涌出,即可勿步确定为细菌病害。
如果鉴定细菌的种类,就可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阳性和阴性反立来区别。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较纯的培养菌种,然后通过伤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气孔等)人工接种,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目前,对细菌病害病原的鉴定,较迅速准确的方法是采用血清反应。具体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细菌液少许放载玻片上,然后加入某种用生理盐水稀释过的“抗血清”,如果两者产生“凝集”即证明是某细菌病害的病原。
例如鉴定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菌时,可将已培养好的环腐病细菌液注射到兔子体内,然后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淀后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放载玻片上,与被怀疑为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细菌掖混合,如产生“凝集”,即证明为环腐病病原。否则为非环腐病病原。
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鉴定 鉴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组织上的菌丝或子实体制片,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色泽、大小、结构等。其次是采用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
分离培养是切取小块病株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后,移到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恒温下培养,几天后观察菌落、菌丝体、无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态、色泽。接种试验应根据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类型,将病菌抱子进行拌种、花器接种、土壤接种、涂抹接种或将抱子棍悬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