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妹妹之间有约束关系,我管理她的学习一直这么打,发给你。
在孩子的房间里,要孩子脱掉裤子,只穿内裤,袜子也要脱掉,准备一把木尺,和一个木拍(打乒乓球的,不要带那层皮子)。两个枕头。
叫孩子坐在床上,用手握住孩子的脚,先用木尺打脚背,每只脚丫打10-20下。一般是孩子犯大错长时间挨罚时才会打脚丫,女孩的脚是非常敏感的地方。
叫孩子趴在床上,用枕头把孩子的小屁股高高的垫起来,这样孩子可以在最舒适的状态下挨打,把孩子的小内裤脱到脚踝,也可以完全脱掉,上衣掀到后背上,腰部露出一半,让孩子认错,然后左手按在孩子腰部,先用手打一般在30到70下,再用木拍打,打到孩子整个屁股都通红了为止,过程中孩子如果躲开或用手挡,就掐孩子大腿的里侧,直到她乖乖的趴好继续挨打。 打过后要孩子站墙角,在孩子脚下垫一块毯子,防止着凉,如果孩子在罚站时跑开,获取穿裤子,就再打20下。
发展时间要在15分钟以上。 体罚结束后可以把孩子抱过来,揉揉刚打过的地方,一般不哭的孩子会在这个时候哭泣。
以上方法我一直在使用,妹妹今年上高一。方法仅供参考。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
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5、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
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9、就事论事莫牵连: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10、事后说理不可无: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
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
其实孩子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画。我认为对孩子的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对孩子用正确的思想对他进行循循善诱才是主动的方法。你用惩罚的方法或许能得到一些效果,但那主要是治标不治本,你所认为的问题仍会存在。我想你也懂得这句话吧,就是心灵上的惩罚远比在肉体上的惩罚来得重,所以我想你主要应以攻心为上。
首先你先得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一样,请你不要用长辈的口气居高临下来命令他,而应该用平等的口气和孩子交流。问孩子自己对他有何不对需要改变。问孩子认为作为家长该怎样做才会接受自己。这样多次之后孩子就会慢慢的把你当做朋友,你所认为不对的问题再好好问他,他就会真心的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你。这样你找到了问题所在就可以对症下药。其实孩子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画。我认为对孩子的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对孩子用正确的思想对他进行循循善诱才是主动的方法。你用惩罚的方法或许能得到一些效果,但那主要是治标不治本,你所认为的问题仍会存在。我想你也懂得这句话吧,就是心灵上的惩罚远比在肉体上的惩罚来得重,所以我想你主要应以攻心为上。
首先你先得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一样,请你不要用长辈的口气居高临下来命令他,而应该用平等的口气和孩子交流。问孩子自己对他有何不对需要改变。问孩子认为作为家长该怎样做才会接受自己。这样多次之后孩子就会慢慢的把你当做朋友,你所认为不对的问题再好好问他,他就会真心的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你。这样你找到了问题所在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但切记你不能因为孩子和你说了真话后你觉得他的要求不合理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而痛骂他,甚至是打他。这样他有种欺骗的感觉,今后就不会再和你说真心话了,而你觉得他的要求不对应该慢慢的讲道理给他听,让他知道自己要求过分了,你才会没有满足他。你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惩罚他虽然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孩子的心里对你肯定有种排斥感,有的孩子不但不肯听甚至还会用自暴自弃的方法来应对家长,也使得自己和孩子间的两颗心拉长了距离。
我上面说的话只是你所说的惩罚方式的其中一种但我觉得很有效,我在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都得到了证实。最难的就是不知你是否愿意放下自尊去和自己的孩子去做朋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孩子是一件长期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个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他自己本身就不会是条龙。还有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得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形象,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常常去酗酒、打架、赌博等那又怎能去要求孩子呢,孩子又怎么会听你的呢!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要看你在这张白纸上怎么绘画了。
孩子应该要如何鼓励,而不是如何惩罚。而当今社会的初中一上的老师都是管不了学生的。
因为老师对他们来说只负责教书,至于其他的老师就没有权利管了。而初中以下的学生不是怕老师就是很尊重老是的,认为老师有权惩罚他们的,而老师认为学生家长把子女交给自己,自己应该管理好学生的所有,但是学生太多,他们也只能立个校规,谁触犯了就惩罚谁。
至于手段吗,多的是,比如;罚站,打扫卫生,跑操场等,只要不超过家长惩罚力度的范围就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宝宝正确、健康的成长。但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最有效、孩子最易接受?七种新鲜、有效的惩戒方式帮您培育优秀宝宝。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