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观察法。
它是指一种较长期、系统和全面的观察活动,详细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特点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资料,以便对人的某一心理侧面或者对人的心理发展作出较客观的评价与诊断。追踪观察法,有人也称为个案研究法。
这种方法能全面地、连续地收集到研究对象的个性心理与行为表现方面的资料,不仅有利于对被研究者的某一心理侧面作出客观的诊断,而且可从时间序列上考察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及规律。不过,追踪观察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连续观察与记录,因此,效率低,不便于大面积开展。
(一)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特点,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同时,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要实现全面观察,就必须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肤觉、触摸觉、动觉等诸方面的协同观察。重点观察是相对全面观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著名作家杨朔在谈到观察人的特点时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那些性格上有特点的人。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重点观察就是抓关键、抓重点,把注意力紧紧瞄准你要观察的对象。
(二)比较观察与解剖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较观察是把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找出相同点和相异点,即认识事物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剖观察是把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侧面及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仔细地加以观察。通过解剖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
( 三)顺序观察与侧面观察
顺序观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进行的观察。客观事物总有其顺序,有其发展的过程。事物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如事物的发展过程)、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等)、主次顺序、逻辑顺序等。观察时必须遵照一定的顺序,如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从心理学上讲,顺序观察有利于信息的存贮、编码和提取。侧面观察是对事物和对象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的观察。如作文中记一个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活动,摄影中拍摄一个特写镜头等。
(四)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进行的较为系统的观察。比如,气象小组为了摸清当地的气候特点及规律,进行数年的观察记录,并从获得的气象材料中概括出该地区的气象特征及规律。长期观察具有时间久、连续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直至获得预期的观察结果为止,切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日打鱼,二日晒网”。长期观察本身就是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过程。短期观察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所进行的观察。例如作文课中,为了写日出,一大早起来仔细观察日出的景观。短期观察的事物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时机,认真仔细地观察思考,并及时做好记录。
(五)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观察者亲自动手进行观察,或者实地考查。间接观察是利用别人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六)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植物学或动物学时,在大自然或动物园中,实地观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动物。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物理和化学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观察那些具体的物理或化学现象。
《蝉的地穴》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蝉的习性,精细刻画了蝉的地穴的样貌及特征,展示了蝉的高超的掘土技艺,同时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仅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蝉的地穴》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创作的一篇说明文。《蝉》节选自《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蝉的地穴》入选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9课,全文灵活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达尔文对蝉的热爱与欣赏。
扩展资料
《蝉的地穴》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 ,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 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 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 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球的这份宁静与平和。他们想要获取星球上的矿物,可恰巧星球上的生物“纳美”们的住所又建立在这些矿物上,于是派去了退伍老兵杰克的阿凡达去“潘多拉土著部落”学习他们的生存方式,以便更容易地获取矿产。杰克在潘多拉星球上经历了许多,他在星球上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奇特植物、生物,许多美丽而又梦幻的景象。“纳美”们还教他射箭、骑马、驾驭飞鸟、学习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杰克和“纳美”们相处得非常愉快。日子久了,杰克和“纳美”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后杰克和所有潘多拉卜的生物共同抗击了敌人,保卫了家园。
在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潘多拉”上所有生物一起保卫家园的情景。在危险来临时,没有任何生物退缩逃亡,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个个奋不顾身,每个生物都想挡在最前面,保护他人。无情的炮火再强大,也打不垮生物保卫家冈的决心。这种情景让我感动,也让我反思。任何生物都渴望和平,都不愿意生活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可人类却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破坏别人的生活。
《阿凡达》这部电影虽然是一个虚幻的故事,但却是人类的真实写照。我们热爱和平可又不断地制造战争,爱自己的家人可却不断地伤害别人。自私、蛮横往往都会发生在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类身上。
身为高级动物的我们,连最基本的关爱他人都难以做到,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尊重大自然,不懂得尊重他人,所以才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与矛盾。我希望我们能够真正懂得尊重他人,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0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