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意思是: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晚年之作,陶渊明在归隐后的23年中的生活不是平稳、宁静的,特别是在公元408年6月,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他几乎变得一无所有。此后陶渊明在出仕与继续归隐上也曾有过思想的波动,特别是公元417年,朝廷发出了聘请他为著作郎的征召,但陶渊明拒绝了,这时他的生活已是每况愈下。他不善耕种,而又遭受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只弄得“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甚至到了“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乞讨地步。但他愈穷志愈坚,仍旧信守着自己归田的初衷而至终生。《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画像,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是作者晚年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安贫乐道,不慕荣利”至高形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