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中文最难修的是古代汉语,训诂、格律、音韵什么的,很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古代汉语研究生很少人报名,甚至,有的招考单位招两个,也许只有一个人报名。
大专院校也缺少古汉语老师的。不过,就业范围不宽。
下面是一些书目,你可以挑选着看。 《古代汉语》课程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课程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校订重排本,共四册)为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特开具如下参考书目,供选择阅读。 一、教材 1. 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舘出版 上下 2001年 2.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3.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 4. 郭锡良 李玲璞 《古代汉语》 上下 语文出版社1992年 5. 杨宝忠 《古代汉语词语考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 6. 萧泰芳 张儒等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二、工具书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58年1月第1版 4. 杨树达 《词诠》 中华书局 1965 5.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 1954年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7.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8.《辞源》 商务印书舘 9.《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0.《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1.《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2. 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 1981年 13. 王海棻等 《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4.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舘 三、文字类 1. 唐兰 《中国文字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 上海书店 1984年3月第1版 3. 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4. 高亨 《文字形义学概论》 齐鲁书社 1981年2月第1版 5.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 6.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舘 1988年8月 7. 蒋善国 《汉字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 8. 杨五铭 《文字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9. 罗君惕 《汉字学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 1984年5月第1版 10. 陆宗达 《说文解字通论》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四、词汇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词汇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2. 何九盈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苏宝荣 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4. 洪成玉 《古汉语词义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5. 高守纲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语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五、语法类 1. 马汉麟 《古汉语语法提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2. 张之强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 3. 刘学林 刘天泽 迟铎《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4. 刘诚 王大年 《语法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5. 何乐士 《古代汉语语法》 6. 郑奠 麦梅翘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64年 7.《文言语法》 杨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8.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商务印书舘 1983年 六、虚词类 1. 何乐士等 《文言虚词浅释》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 2. 杨伯峻 田树生 《文言常用虚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 3. 陕西师大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 4. 吕叔湘 《文言虚词》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修辞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修辞简论》 商务印书舘 1983年3月第1版 2. 李维琦 《修辞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3. 杨树达 《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 1980年9月新1版 4. 郑子瑜 《中国修辞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 八、古代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 2.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3.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年 4.焦循 《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5.孙诒让 《墨子闲诂》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6.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7.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8.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 9.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10.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11.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12. 洪诚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九、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 1. 杨树达 《古书句读释例》 中华书局 1954年12月第1版 2. 俞樾等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 1956年1月第1版 3. 王力 《诗词格律》 中华书局 1977年 4.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北京出版社1980年 十、杂志 1.《古汉语研究》 2.《中国语文》 3.《汉字文化》。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post/worde4/161354924.htm/class/kaocai/2005-12/223937911.htm/article/23826//topic.blg?tuid=726&tid=79343。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中文最难修的是古代汉语,训诂、格律、音韵什么的,很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古代汉语研究生很少人报名,甚至,有的招考单位招两个,也许只有一个人报名。
大专院校也缺少古汉语老师的。不过,就业范围不宽。
下面是一些书目,你可以挑选着看。《古代汉语》课程参考书目《古代汉语》课程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校订重排本,共四册)为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特开具如下参考书目,供选择阅读。一、教材1. 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舘出版 上下 2001年2.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3.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4. 郭锡良 李玲璞 《古代汉语》 上下 语文出版社1992年 5. 杨宝忠 《古代汉语词语考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6. 萧泰芳 张儒等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二、工具书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58年1月第1版4. 杨树达 《词诠》 中华书局 19655.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 1954年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7.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8.《辞源》 商务印书舘9.《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0.《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11.《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2. 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 1981年13. 王海棻等 《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14.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舘三、文字类1. 唐兰 《中国文字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 上海书店 1984年3月第1版3. 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4. 高亨 《文字形义学概论》 齐鲁书社 1981年2月第1版5.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6.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舘 1988年8月7. 蒋善国 《汉字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8. 杨五铭 《文字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9. 罗君惕 《汉字学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 1984年5月第1版10. 陆宗达 《说文解字通论》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四、词汇类1. 赵克勤 《古汉语词汇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2. 何九盈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苏宝荣 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4. 洪成玉 《古汉语词义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5. 高守纲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语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五、语法类1. 马汉麟 《古汉语语法提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2. 张之强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3. 刘学林 刘天泽 迟铎《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4. 刘诚 王大年 《语法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5. 何乐士 《古代汉语语法》 6. 郑奠 麦梅翘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64年7.《文言语法》 杨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8.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商务印书舘 1983年 六、虚词类1. 何乐士等 《文言虚词浅释》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2. 杨伯峻 田树生 《文言常用虚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3. 陕西师大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4. 吕叔湘 《文言虚词》 上海教育出版社七、修辞类1. 赵克勤 《古汉语修辞简论》 商务印书舘 1983年3月第1版2. 李维琦 《修辞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3. 杨树达 《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 1980年9月新1版4. 郑子瑜 《中国修辞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八、古代文献1.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2.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3.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年4.焦循 《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5.孙诒让 《墨子闲诂》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6.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7.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8.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9.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0.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11.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12. 洪诚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九、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1. 杨树达 《古书句读释例》 中华书局 1954年12月第1版2. 俞樾等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 1956年1月第1版3. 王力 《诗词格律》 中华书局 1977年4.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北京出版社1980年十、杂志1.《古汉语研究》2.《中国语文》3.《汉字文化》。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
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如《论语、侍坐章》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
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
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
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
“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
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
“工夫自熟中出”。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
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
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
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
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
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
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
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
如《史记。扁鹊。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句子”“修辞格”等基础知识及“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创新题型”等语言运用能力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诗文名句”“古代文化常识”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诗词鉴赏”着重介绍鉴赏方法,意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难点。
现代文阅读 包括“阅读基本知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应新课标考纲,以有序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探究能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