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课《新闻两则》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要点: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把握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品味本课的语言。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学习要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 2)把我消息报道的三个特点。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二课《芦花荡》 学习要点:1)了解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旨。
2)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感。
本课用时文体一课时(2个小时) 第三课《蜡烛》 学习要点: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把握人物形象,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要点:1)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2)领悟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记住祖国的屈辱史,发奋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要点:1)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贵,增强维护和平的信心。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六课《综合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 学习要点:1)培养对资料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
2)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长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二单元 第七课《阿长与》 学习要点:1)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探究文章锤炼语言的方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 第八课《背影》 学习要点: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采用多角度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 第九课《台阶》 学习要点:1)积累本文重要生字词;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探究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2)朗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课《老王》 学习要点: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2)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风格;探究文章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的思想。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一课《信客》 学习要点:1)识记重点字词;学习文章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特点,理解思想内容。
3)树立诚信为本做人理念。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二课《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学习要点:1)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培养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提高自己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三单元 第十三棵《中国石拱桥》 学习要点:1)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2)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四课《桥之美》 学习要点: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通过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具有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五课《苏州园林》 学习要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逐步展开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与价值,认识苏州园林的与众不同之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六课《故宫博物院》 学习要点:1)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有详有略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七课《说“屏”》 学习要点: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屏”的知识,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感受科学小品文语言的诗意和韵味,增强语感。
3)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方面的知识。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八课《综合性学习 。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等.(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做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引用.说明方法就是在说明文中用的一些方法(自己写的)怎么说呢~举个例子吧中国有13亿人口。(这里因为有“13”,所以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有很多中,比如说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等打比方其实就是比喻,但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作比较就是拿一个事物与令一个事物相比较例如 太阳比月亮大。
(这里拿太阳和月亮相比,是作比较)摹状貌就是描写一个事物的样子……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分类●人物描写⒈ 概括描写⒉ 肖像描写⒊ 语言描写⒋ 行动描写⒌ 心理描写⒍ 细节描写7.神态描写●景物描写⒈ 静态与动态⒉ 客观与主观⒊ 反衬与对比(最主要的还是“人物描写”那一栏。
你可能现在很难理解,不过这是很正常的,考试不会考那么难,而且你渐渐的,自然而然就会了)至于表达作用,需要结合文章来谈。(这个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等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没有什么分类至于类比,我也不太清楚(我现在已经糊涂了~)作诠释,就是对事物或事理某些方面的特点作概括的解释,或者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特点。
你说的应该是引用,打比方不在说明文里叫比喻,你知道了吧。先理解,再刻苦背,最主要的是用功(我的经验)1、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2、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用的有八大类。分别是: 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夸张3、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4、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5、写作特点包括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桃花源记》是去年的考试重点,今年考得可能性很小。《核舟记》为说明文,一般不考,重点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此句着重体现王叔远的技艺高超。《爱莲说》为广州花都区试题,主要考莲的体态,风度,品格。大概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石壕吏》中每句表现的内容:兵役苛酷(三男邺城戍)战事惨烈:(二男新战死)表现官吏残忍,老妇疾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引用渔者的话的作用。《答谢中书书》的中心句:实是欲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盖竹柏影也。《观潮》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以此夸能。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湖心亭看雪》中运用白描的语句: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词汇积累绥靖 阴遏 锐不可当 编算 疟子 寒噤 仄歪 张皇失措 箱箧 荡然无存 肃穆 荒谬 絮说 辟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狼藉 簌簌 惨淡 勾留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交卸 典质 赋闲 颓唐 琐屑 情郁于中 触目伤怀 凹凼 尴尬 烦躁 塌败 滞笨 惶恐 荒僻 取缔 骷髅 愧怍 闯码头 克扣 接济 唏嘘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连声喏喏 匀称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推崇 驻足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轩榭 嶙峋 丘壑 镂空 蔷薇 重峦叠障 额枋 藻井 殿试 金銮殿 伧俗 纳凉 帷幕 缓冲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繁衍 胚胎 蟾蜍 脊椎 相安无事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失衡 藩篱 监控 归咎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幻觉 吟咏 绮丽 殷红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二、课文理解2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本文是《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该诗的序。
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找桃花源的情形贯串起来,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是一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文章以花的形象象征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品质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本文不是一篇借物咏志风世的散文。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载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文中的“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本文描绘一幅“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神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5、《杜甫诗三首》的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望岳》是一首古体诗,以“望”入题,赞叹泰山,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抒发了雄心斗志。《春望》是一首七律,首联和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颈联和尾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真挚,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叙述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空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6、《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把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作者正是把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30、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但是把这首诗和和作者其它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王维作于赴边途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中描写了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他的诗正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二、课文理解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 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
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
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
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
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
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
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15、古代诗歌五首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宋词和元曲。 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抓。
欣赏自己
一个硕大的头颅,一双水灵灵的小眼睛,两片丰厚的嘴唇,一对巨大的耳垂,还有一个普渡众生的大鼻梁,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不过不要误会,虽然我崇拜他老人家法力无边,但我写的是我的自己。
能与自己所崇拜的人长相雷同,自然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于是我也日渐信心高涨,有无数美好的梦想。有一个科学家,经历无数不眠之夜后,走上了诺贝尔奖台,那是我;有一个足球运动员,射进了无数个球,直踢得对方球员瞠目结舌,世界杯拿回家装开水,那是我;高歌可以撼云,低唱可以绕梁,有一位歌唱家,让亿万歌迷为之疯狂,那是我……
也许理想总是为了补偿现实的遗憾:现实中我遇到难题,常常唉声叹气;当足球飞向我时,我不知所措,抱头就逃;说起唱歌,一个大嗓门,破得连铜锣都自叹弗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让我寻找统一的和谐:你可以看见一个虽然怕难题,却从不放弃的人;你可以看见输了球,私下里买一个来在酷日下苦练的人;你可以看见每天在晨光熹微中深呼吸、练嗓门的人……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缺点而忧伤,因为我还有弥补他们的机会。每个人不会生来都是天才,但人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机会。
我欣赏我自己,我相信我有别人不可比拟的长处。我欣赏我自己,我相信我有弥补自己缺点的能力。欣赏自己,意味着自信,自信的人才能用激情燃烧自己,放出光和热,让别人看到你那勃发得能量,并为之感染。我一直以为太阳是完美的,可有一天看日落,我惊奇的发现它的最后一丝光消失在远处的一棵大树的两片树叶之间。它的消失是多么渺小与不完美。原来世界上完美的东西只有大自然,而大自然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由世间万物所组成。我突然明白,我们的一生也是不完美的,但我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在自信与不断地探求中完善自己,这时你会觉得自己正走向完美。
你欣赏自己了吗?
没有蓝天的博大,但有了白云的悠然,它就是最真的;没有梅花的幽香,但有了野花的淳朴,它就是最善的;没有江河的奔腾,但有了小溪的执着,它就是最美的;那么,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怎样才能像白云,野花,小溪一样来欣赏自己呢?
朋友告诉我,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带上自己的思想阳光,你的个性欢笑.是啊,一张洋溢着思维的幸福与快乐的脸是最美的.这张脸将你的幸福与快乐巧妙地传达给别人,并能够将美丽与人分享,那你就欣赏了自己.
爸妈告诉我,那就是做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尊敬长辈,爱护幼小.是啊,这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美,心中装着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并能别出心裁地将其付诸行动,那你就欣赏了自己.
老师告诉我,额头宽一点,不漂亮不要紧,只要能让思想野马在宽宽的额头上奔跑.你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才是真正欣赏了自己.
于是我又想起了白云的悠然,野花的淳朴,江河的奔腾.哦!我明白了,最美的自己,就是展现自己个性的时候,就是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就是贡献自己思想的时候.那是一种内在美的展现.东施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因为她没有了自己的个性,追求的只是无意义的模仿.
是小草,就要染绿天涯;是水滴,就要汇在浩瀚;是沙砾,就要聚矗成塔;是营火,就要默默燃烧;是青年就要做美自己,让自己的个性张扬,让自己的思想闪光.
我不是那风,刮过就停.
我不是那雨,下过就晴.
我不是那霜,漂忽不定.
我不是那云啊,也不是那电,我就是那用创新思想去欣赏自己的年轻人.
语文知识点梳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顺序(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4、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6、描写景物的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7、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8、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9、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0、人物中主人公的判定:文章主题由谁体现谁就是主人公 11、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有:序幕、尾声) 1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A以景衬情;B渲染气氛;C为全文定下···的感情基调;D为下文做铺垫;E推动情节发展 13、修辞手法(2个字):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修辞的判定及作用 方法: A、比喻:生动形象 B、拟人:赋予某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把它人格化,生动地表现······ C、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层层递进 D、反问:强调突出······增强语言的气势 E、设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思考及阅读的兴趣 F、夸张、对比、反复:突出强调······ G、引用:(诗句)诗情画意;(神话传说)增添文章的文学性、神秘性、人文性,激起阅读的兴趣 如:春花图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看花,赶趟儿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14、说明方法(3个字):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列图表、引资料 说明方法的标志性词语 A、打比方:像、好像、仿佛······(相当于比喻) B、作比较:比、相当于、有两种事物、······ C、列数字:约数、确数、注意表年分的时间数字 D、举例子:比如、例如、如、随便举个例子、······(举例子往往有实实在在的例子) E、下定义:科学的解释,往往专业而全面,是判断句 F、作诠释:解释但可以不全面 G、分类别:分类、分点、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一种···另一种等 H、引资料:引用诗句、格言,往往有出现引号 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15、说明文的分类: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例说明文。
按语言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1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次 整体——局部 因——果 具体——抽象 一般——特殊 现象——本质 17、论证方法(4个字):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18、议论文分类:立论文、驳论文 19、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0、论据分类:事实论据(实例、故事、名人轶事等)、道理论据(引用诗句、名言、公理、定理等) 21、引号的作用:A引用;B强调;C特定称谓;D特殊含义;E否定、讽刺、反语 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例如: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③ 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如:'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④ 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⑤现代人都喜欢“绿色食品”。
22、文章的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2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A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B、文中:承上启下; C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