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养生学是古印度佛教医学和中国中医学相结合的治疗疾病和修 炼养生学的独特的养生学体系。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有感于人世的 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放弃了印度的王族生活,离家修炼并创立了佛教,其 教义长期以来在亚洲及欧美地区流行,成为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之一。在佛教经典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著作总结了人类治病和养生的经验, 并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
据隋唐史书记载,通过佛教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 和药方就有十余种。集佛教经典之大成的《大藏经》中专述医学或涉论医学 的经书就有四百余部,其中既有关于医药卫生、防病治病、生理病理的记录, 也有心理健康、修心养性方面的叙述。
“佛,指觉悟真理之圣人,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立,主张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一门宗教。佛教之宗旨在示导人类转迷开悟,用超越阶级、种族之情怀,以实现度脱苦海、净化社会之理想。
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如果上升到学科的层面,我认为,佛医学是以四大、三学等佛学理论为指导,以悟证论治、调理心神,注重饮食为特征,以启迪无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开示药师法门、追求永恒真理为目标,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全面协调的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药,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药。”——这些内容不是我瞎编的,具体你可以参阅《中华佛医文化丛书》系列之《佛医问答》(作者李良松教授,他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你有空可以了解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佛医养生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理学的作用,他关心人类的心理状况, 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作出了特定的判断,提出了一整套调整人们思想的行为 准则和规范,并赋予它们以生动形象的心理学解释。
对于“心病”,则认为主 要由烦恼产生,无尽的烦恼可归纳为八万四千种,皆因为执着于自我而引 起。 《教乘法数》认为,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方法)来治疗烦恼。
《天台四教 仪》和《大乘义章》则提出了六种对治方法: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 佛观、空观等。这些与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治疗方法是相通的。
佛医养生学认 为,适当的饮食能使人保持健康,而饮食不当则会造成疾病。 佛教医学吸收 了古代中医的饮食疗法进行治病的尝试。
《摩诃止观辅行》就有饮食“五味” 与疾病关系的记载。《禅门日诵》也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佛教在“五戒”中,规定了不饮酒。为了收到禁酒的成效,对饮酒者进行 严厉的惩罚。
它主观上是为了避免酒的刺激,保证个人的精神安宁,客观上 则对人体健康不无裨益。
纵观敦煌医学中的佛教医学,它包括了医理、医术、心理、气功健身、卫 生保健等多方面。
在7个石窟570多个洞窟近6万平方米的壁画中,包含着不 少佛教医学成就。 在许多寺院里都供奉有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 他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
据说,药师佛曾立下12条誓愿,以救度众生,其中有 几条就与人们的心理保健相关。如“所求满足”一使众生自由自在,纵横 自如;“安立正见”——众生的一切烦恼都能解脱,可以获得正确的见解; “苦恼解脱”——能解脱一切痛苦和烦恼。
古印度的佛教把婆罗门教医学改造后纳入其体系, 并传入我国。他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也翻译了大量的佛医学着作, 一些精通佛医学的医家试图把佛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 创立新医学。但由于佛医学传入我国时, 中医药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整, 在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和治疗方法上都优于佛医学, 所以佛教没有改变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而是被中医吸纳, 取为己用。
佛学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影响
僧医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四大学说。印度医学原来提倡三原质说, 认为人体由“气”(位于脚与脐之间) ,“胆”(位于脐与心之间) , “痰”(位于心与头之间) 等三种原质组成。后来印度医学三原质说受古希腊四体液学说的影响形成“四大学说”, 认为世间一切物质皆由四种元素:地、水、火、风组成。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质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能载万物;水大以湿为性,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 能使物成长。《佛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 一者地, 二者水, 三者火, 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 水增寒起, 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 起四百四病。地属鼻, 水属口, 火属眼, 风属耳。”
佛医学认为“四大”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元素, 同时又是伤害人体的四种致病因素,每一种致病因素又会导致一类疾病的产生。这种佛医的基本理论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 只有部分医家接受并反映出来。唐·孙思邈是中印医学会通的大师, 他在《千金要方》卷一中说: “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 全身强直, 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 身体浮肿, 气满喘粗;土气不调, 四肢不举, 言无声音。火去则身冷, 风止则气绝, 水竭则无血, 土散则身裂。”
佛教在我国最兴盛是在隋唐时期, 这时的医家受佛医的影响最大, 但由于当时中医理论体系已成熟完备,印度的四大学说虽然属于唯物主义思想,但远不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更具说服力、辩证性,以至在宋代就很少见到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