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致使学习的过程困难而艰涩,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
面对这种现状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呢?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
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1i)云端等。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这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等等。教师示范读第二节,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
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读来感悟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长久地保持。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达成共识的策略步骤。
如在教学《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向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太傅对于谢朗和谢道韫的两个比喻未做出评价,只是一笑而过,那么你认为作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如果让你来评价,你觉得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还着问题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亲切。
三、拓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1.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史学知识。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如“登轼而望”(《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课堂上补充这方面知识就尤为重要。 2.注意古今词义的有效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讲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字译为“借”,我们可联系“狐假虎威”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文言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度适当的文言文练习来加以巩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引导学生写“文言文”。
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不讲究写法多么巧妙,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再如:要求学生。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结构(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x09分类\x09翻译方法\x09例子名词动用\x09 \x09前加动词\x09一狼洞其中(打洞)\x09\x09前加介词后加动词\x09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x09\x09另外动词替换\x09舍于其址(盖房子)名词作状语\x09表形状\x09像…一样\x09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x09表态度\x09像对待…一样\x0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x09表方位\x09在…,从…,向…\x09孔子东游(向东)\x09表时间\x09每…,在…\x09岁赋其二(每年)\x09表工具\x09用…,乘…\x09辇来于秦(乘车)\x09表处所\x09在…\x09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形容词作动词\x09 \x09状语对译法\x09敌人远我(远离)\x09\x09补语对译法\x09火尚足以明也(照明)\x09\x09动词替换法\x09私我也(偏爱)形容词作名词\x09形容词+的+名词\x09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使动\x09名词使动\x09使…成为什么\x0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x09动词使动\x09让…做什么\x09臣活之(使…活下来)\x09形容词使动\x09使…变得怎样\x0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意动\x09名词意动\x09把…当作…\x0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x09形容词意动\x09认为…怎样\x09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
他们叫文言虚词 。
要想掌握文言虚词的作用,首先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才去判断虚词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常用的意思有: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古文
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学习文言文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语法和文学功底。
1.“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 A )
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
2.我国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
)
A论语
B庄子
C左传
D韩非子
3.在《史记》中,用来记叙帝王事迹的是( D )
A列传
B世家
C表
D本纪
4.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B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儒林外史》
5.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 A )
A陶渊明
B王维
C白居易
D王昌龄
6.茅盾的三部曲系列小说有( A )
A爱情三部曲
B蚀
C子夜
D春蚕
7.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B )
A茶馆
B骆驼祥子
C断魂枪
D月牙儿
8.莫伯桑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成名作是( D )
A俊友
B苦恼
C一生
D羊脂球
9.下列诗句中运用“赋”法的是( c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句中所指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C )
A岳飞、辛弃疾
B周瑜、杜甫
C诸葛亮、杜甫
D诸葛亮、李白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
1.1918年(
鲁迅 )在(
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史记》主要包括( 本纪
)、世家、列传、书、(
表 )五部分。
3.《诗经》可分为风、( 雅 )、( 颂 )三部分。
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 )、苏轼、苏辙、(
王安石
)、曾巩。
5.《短歌行》是(
曹操 )的作品,是一首(
乐府 )旧题诗。
6.(
李白 )号青莲居士,其《行路难》属于七言(
古 )体。
7.“(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
8.“其身正,(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对着
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抚育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嫁妆
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以前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季氏将伐颛臾。
(鲁国执政)季氏将要讨伐颛臾(鲁国附庸国)。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沿着水流向东走,到达了北海,向东方看去,看不见水的尽头(对岸)。
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以上所说的来看,外国人哪里对不起秦国呢
4臣欲奉(阙“诏”字)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子我想要尊奉君主的旨意为国效命,但是(我的祖母)刘氏疾病又越来越严重,想要姑且顺从我自己的亲情(侍奉祖母),但是我的请求却不被同意。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