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结合,是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实现的。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的这种桥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找到了谋求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即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自从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志士仁人,为寻找中国的出路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但是,在近80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
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挡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沦、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
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一切都试验过了,一切都失败了。
中国到哪里去?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个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工农才能当家作主;只有打倒帝国主义,被压迫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
这时,处在彷徨、苦闷,然而又孕育着新的突破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看到了自己民族的解放道路。中国的社会状况,同革命前的俄国很相似,中国革命也一定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因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热烈拥护俄国十月革命,他们由学习西方转向了学习俄国,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他第一个把十月革命的真相和马克思主义的真义告诉给了中国人民。1918年,他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热情讴歌俄国的十月革命。
1919年,他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陈独秀是继李大钊之后逐渐认识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并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他在1920年初发表的《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演说,提到“打破阶级的制度,实行平民社会主义……应归为社会的共产”,表明他也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等,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他们勤奋钻研,孜孜不倦,或创办报刊,或组织团体,或留学国外,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成果。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革命走出低谷,迎来高潮,民族和国家有了希望,中国社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中国社会流传的学说之多,可谓五花八门。有刚败下阵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还有新流传起来的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人道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
谁信仰那一种学说,完全自由选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更不是赶时髦。
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方法论。它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国的国情,阐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特点;阐明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腐朽的本性及其矛盾,它可以指出中国社会肌体上的种种病症,对症下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行动的指南,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
它并非经院式的学理探讨,亦非虚无飘渺的浪漫玄想,而主张脚踏实地,通过革命途径,以消灭人间的剥削和不平等。正像马克思自己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了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并适合中国的需要,它在中国迅速传播,战胜和排除了流行一时的其他学说和“主义”,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并在后来的中国革命中发挥了惊天动地的威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前提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这时起,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有了自己谋求解放的思想武器。
二、领导五四运动,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都同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和指导分不开。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是代表中国革。
你好,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