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的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3、输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5、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
同时借高渗作 用,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通过肾脏排出,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 准备质量标准 1、着装整洁。
2、用物: (1) 治疗盘内盛:一次性输液器、无菌持物钳,皮肤消毒剂(2.5%碘酊,75%酒精)输液溶液,无菌棉签,止血钳,调节夹、网套、胶布、弯盘、止血带、输液下卡、污物缸、剪刀或其它。 (2) 输液架,根据需要务夹板及绷带。
(3) 查对输液卡及药物,检查好药品质量及配伍禁忌。 (4) 口述目的。
(三) 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持输液卡并携输液架于床旁,对床号、姓名,向病员说明目的,嘱病人大小便。 2、治疗室操作: (1) 洗手戴口罩,用一潮湿的纱布擦干净灰尘,再次校对、检查药液(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药品有无裂缝,将瓶上下摇动,对光检查药物有否变混,沉淀或有无絮状物出现。
(2) 将铝盖中心部分打开,套上网套,消毒皮塞,如需加药即可加入,将输液管及通气管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 (3) 备胶布三条(分别三、五、七厘米),贴于治疗盘上。
3、病床旁操作: (1) 挂输液瓶于输液架上,一手折叠茂菲氏管下段输液管,另一手挤压茂菲氏管,使产生负压,随即放松折叠输液管并横持茂菲氏管,待液体进入茂菲氏管1/3时,直立茂菲氏管,排尽输液管内气体,夹紧调节器。 (2) 选择静脉,在预定穿刺点上部约6厘米处扎止血带,然后放松止血带,用2.5%碘酊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扎止血带,75%酒精脱碘,并嘱病人握拳. (3) 取下针头帽,使针尖向下,再次排净气体,进行穿刺,见血后平行推进少许,然后三松(松拳、松止血带、止血钳). (4) 胶布固定:三厘米的固定针柄,五厘米在针柄上方交叉固定,七厘米盘缠硅胶管后固定,盖无菌纱布于针眼处。
(5) 根据病情调节好速度后,遮盖好病员,使病员卧于舒适部位。 (6) 在输液卡上打勾,签时间、姓名后挂于输液架上。
(7) 整理用物回治疗室。 (8) 随时观察输液进程及输液反应,及时处理故障。
(9) 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按压,嘱病人按压5分钟左右,将输液瓶及输液器撤回治疗室,将针头与输液器分离,分别浸泡在消毒液内。 (四) 终末质量标准 1、无菌观念强,坚持三查七对。
2、掌握好排气要领,能一次成功。 3、操作熟练,穿刺能一针见血,遇故障能迅速排除。
4、难口述输液目的及注意事项。 5、遇输液反应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刺激性强及特殊药物,应在确知针头已进入血管内时再加药。
3、根据病情需要,应有计划地按排输液顺序,使尽快达到治疗效果。 4、输液瓶内加入药物时,应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和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的有效浓度、时间等情况,进行合理按排。
5、长期输液者,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 6、对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病员可选用头皮静脉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需要用夹板固定,加强巡视。
7、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输液情况及病员主诉,观察针头及橡胶管有无漏水,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橡胶管有无扭曲受压,局部皮肤有无肿胀,疼痛等,度注意有无药液漏出。 8、输液前,输液管内空气要排尽,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输液瓶,溶液滴尽前要及时拔针,严防空气进入,造成空气栓塞。
9、持续输液24小时者,需每天更换输液器和输液瓶。 (六) 输液反应的处理及输液故障的排除 输液反应的处理: (1) 发热反应 症状: 病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在38℃左右,严重者可达40℃以上,伴有事业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 状。
处理: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报告医生;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必要时将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检验室佬细菌培养。 (2) 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
处理: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生,给患者于端坐卧位两面三刀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加压给氧并使氧气经过20%-30%酒精湿化吸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用止血带在四肢轮流结扎(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及洋地黄等强心剂。 (3) 静脉炎 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处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超短波理疗;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抗生素治疗。 (4) 空气栓塞 症状:患者感胸部异常不适,呼吸困难,严重时紫绀。
处理: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输液故障的排除法: (1) 溶液不滴 ① 针头滑出血管外,局部肿胀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②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 ③ 。
建立患者告知制度 (1)静脉输液前,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告知患者试敏的意义,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以后有何症状。
(2)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增加和患者沟通,避免产生护患纠纷。(3)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作用,决定输液滴数对于甘露醇等药物输液应。
严格根据医嘱要求调整滴速,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4)输液过程中,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注意事项,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发现药物不滴或局部有肿胀、疼痛和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和护士沟通。
应向患者宣教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 应。
①化疗前的心理护理、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②化疗中 的饮食指导及输液部位血管选择和观察事项。
如化疗期间,嘱患 者多饮水,尤其大剂量化疗的患者,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 3000ml,排尿量在3000ml左右。以加快体内药物代谢产物的排 泄,减轻对肾的损害,并减轻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
化疗期间吃易消化、少油腻的清淡食物,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 物,如肉、蛋、奶、鱼,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③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口腔炎、心脏毒性、便秘等。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
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
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 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1)易引起感染。
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
“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
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 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三。
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
"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
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间较妥。 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2)对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负担。若非用不可时,宜严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钟以内。
(3)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时可达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时,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钟),甚至更快,必要时可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转。快速而大量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及脑、肺水肿。
(4)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比如高渗溶液(5%糖盐水,脉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渗透压高,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如果速度过快,常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又如含钾的药物,配制的浓度要低,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产生高血钾而发生危险。
上述两类药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钟。此外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升血压时,应注意血压升降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而在治疗颅内高压时,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分钟~30分钟内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则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躺着着急,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最适宜的滴速是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 四。
防止"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叫做静脉炎。
出现静脉炎应如何处理呢? (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约6O℃左右)保温。
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一日2次。 (2)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将如意金黄散撒在多层纱布上,然后敷在静脉炎处,外层用塑料布裹住再贴上胶布,每天两次换药。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很好。
如合。
第一,不可到处走。
输液过程中,不要让患儿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更不可将患儿抱回家,以免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其他意外而得不到及时治疗。 第二,不可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
有些性急的家长为赶时间,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这是应该避免的行为。输液的速度应由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和药物的性质及浓度调整,因为过快会加重患儿的心肺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者局部不适;过慢会延误治疗,使药效降低。
比如常输药物葡萄糖酸钙,输注过快会发生心率改变,若渗出血管则可对皮肤产生强烈刺激,甚至造成皮肤坏死。 第三,注意观察。
输液时,家长要仔细观察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比如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局部是否肿胀,输液管有无反折被压等。
全身情况要看有无面色苍白或潮红,有无寒战,有无表情发呆、双目凝视、呼吸急促或过缓,有无发热等。如有异常表现,家长应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以便给予相应处理。
第四,避免碰掉输液针。小儿输液漏针常常是家长疏忽,触碰或是牵拉针柄造成的,有时也会由小儿抓扯造成。
所以在患儿输液时应注意:哺乳或搂抱时,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的对侧,以免家长的身体碰到针头,不要用任何物品触及针柄处;患儿哭闹时,家长可用手固定输液管,防止摆动时牵拉到针柄而引起渗漏。夏季患儿易出汗,家长要注意胶布粘贴的牢固性。
万一渗漏,应先将开关关闭再叫护士。ZT2004℃/ht#####建立患者告知制度(1)静脉输液前,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告知患者试敏的意义,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以后有何症状。
(2)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增加和患者沟通,避免产生护患纠纷。(3)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作用,决定输液滴数对于甘露醇等药物输液应严格根据医嘱要求调整滴速,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4)输液过程中,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注意事项,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发现药物不滴或局部有肿胀、疼痛和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和护士沟通。(5)输液结束后,告知患者拔针后按压2~5min,以免发生局部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 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
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1)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
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
"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
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三.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
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间较妥。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2)对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负担。若非用不可时,宜严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钟以内。
(3)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时可达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时,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钟),甚至更快,必要时可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转。快速而大量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及脑、肺水肿。
(4)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比如高渗溶液(5%糖盐水,脉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渗透压高,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如果速度过快,常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又如含钾的药物,配制的浓度要低,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产生高血钾而发生危险。
上述两类药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钟。此外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升血压时,应注意血压升降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而在治疗颅内高压时,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分钟~30分钟内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则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躺着着急,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最适宜的滴速是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 四.防止"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叫做静脉炎。出现静脉炎应如何处理呢? (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
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约6O℃左右)保温。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一日2次。
(2)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将如意金黄散撒在多层纱布上,然后敷在静脉炎处,外层用塑料布裹住再贴上胶布,每天两次换药。
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
在这个疗程内,药物直接进血液。
输液,这可得小心了,主要是告诉病人没有太大的伤害、先请相关科室的专家给病人做个解释吧、点头。
3,请护士长或者高级护师来做吧,同时让病人放心、问候等给病人天,输液反应。
对病人的沟通建议,比肌肉注射和口服对人的伤害要迅速得多、请多用微笑,也不会有后遗症,给病人一个被重视的感觉。
2,这个病人在本医院输液:
1,这可不是个小事呀,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