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的一所病理学院主任,澳大利亚籍的弗洛瑞(Howard Florey)对溶菌酶很感兴趣,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种蒜的方法及过程。1938年的夏天,他的助手,一名从希特勒德国逃出的青年犹太难民钱恩(Ernst Chain),在文献中发现了1929年弗莱明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经弗洛瑞同意,他决定对青霉素进行深入的研究。钱恩发现,青霉素可以用有机溶剂(乙醚)从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出来。从这种性质看,他感到青霉素不大可能是一种酶,而是小分子化合物(酶通常是蛋白质,是由许多种氨基酸形成的有机大分子,它们不可能溶解于像乙醚这样的有机溶剂中)。但e78988e69d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青霉素的性质很不稳定,不容易从溶液中得到。但这并没有使他气馁,而是更引起了他的研究兴趣。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需要大量和多种的杀菌消炎药物,特别是在有脓血存在下仍有杀菌作用的药物,而磺胺类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效的。青霉素在有脓血存在下,仍有杀菌作用,因此它成为深入研究的对象。钱恩从医学研究委员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得到资助。在弗洛瑞的指导下,整个病理学院都投入到对青霉素的研究中,使研究的步伐加快了。为了能得到更多的青霉素,他们加大了培养量,并用圆柱形的大瓶子进行培养。然而结果是,青霉素的生成量并没有增加多少。后来,他们发现培养液在 1.5 cm的深度时,青霉素的生成量最多,培养液太深反而不行,因为青霉菌的生长需要氧气。这样他们就把瓶子横放着来培养,可是瓶子是圆柱形的,横放着要滚动,同时这种圆柱形的瓶子,放 1.5 cm深的培养液,有效体积太小了,于是又改成扁平的瓶子。最后,他们设计了一种陶瓷的、像医院病人在病床上使用的便盆样子的培养器皿。钱恩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可以用极弱的碱性水溶液将青霉素从乙醚溶液中提取出来。这样,就可以用比乙醚液体积小得多的微碱性水溶液把青霉素从乙醚液中提取出来,达到浓缩的目的。他们设计了机械的逆流提取设备,那是一根比较粗的、两端密封的玻璃管,在两端各有两个侧管,让经过滤除青霉菌并酸化后的培养液从玻璃管上端的一个侧管向下流,同时让乙醚自玻璃管下端的一个侧管向上流动,两种液体在玻璃管中混合。因为乙醚的相对密度比水轻许多,所以青霉素被乙醚提取后,便随乙醚液从玻璃管上端的另一侧管流出来。然后还是用这种设备,让微碱性的水溶液从玻璃管上端的一个侧管向下流,同时让提取了青霉素的乙醚液从玻璃管下端的一个侧管向上流。这样青霉素就从乙醚中转移到微碱性的水溶液中。但是,钱恩等人没有办法把极不稳定的青霉素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后来他试用了1935年瑞典人发明的冷冻干燥法。此法是将水溶液在低温下冷冻结冰,然后在冷冻及高真空下使水在固体状态下升华,溶液中的固体就剩余在容器中。这样他们就把微碱性青霉素水溶液浓缩为棕色粉末。青霉素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没有被分解破坏。他们对这种棕色粉末的效价进行测定,1mg棕色粉末相当于5个牛津单位(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效价单位。他们把1mL培养液中的青霉素用链球菌①做试验,把对它的抑菌能力定为1个牛津单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