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申请考核”制?
欧美等发达国家博士研究生招生一般都采用“申请考核”制。
实际上,不仅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欧美国家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本科招生中也普遍采用“申请-考核”制,招生不依据统一的入学考试,没有统一标准,各校根据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学术水平、工作经历、研究兴趣及职业发展等情况自主选拔。
国内博士申请“申请考核”大势所趋
2003-2007年,中国“申请考核”制走过初探阶段。
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发布,明确要求“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
截至2019年,42所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中,41所大学均全部或部分院系采取“申请考核”制进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占比97.6%;仅有的一所——西北工业大学也将在2020年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紧随其后,“申请考核”制已是大势所趋。
你应该是快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了吧,不过,如果你现在还问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还很欠缺,我个人认为这是你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说读博还是工作哪一个更好,哪一个对你更有利,如果你选择工作,可以在工作岗位好好奋斗,也许工作中所遇到的事情并不是你特别想做的,但相信自己,绝对会很有前途;如果想要做科研搞学术,那么读博,当然最终还是要面临工作的问题,很多博士说就业难,其实,那是因为他们自己学业不精,博士期间你有很好的idea,有很好的成果,那么进高校进研究所又有什么困难的,关键看你以后想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而这个就和和你毕业的学校是否中科院无关了。
为自己做一个规划,选择其实就不那么难了。
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今年,北京地区应届毕业研究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7.7万人。在今年首场研究生大型招聘会上,4.3万名研究生“抢”1.8万个岗位,供需火爆。很多网友感叹“知识难改命运”。
“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
北京汇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专员徐蕊认为,现在“高学历”学生就业机会很多,但“高学历”学生定位太高,以至于不好找工作。“高学历”仅仅代表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它只是高能力的一部分。要拥有高能力,需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工作中,与实践相结合。
徐蕊说,很多研究生找工作心态不平衡,认为“高学历”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工资。其实,企业确定员工薪酬,主要取决于岗位性质以及其对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就企业招聘情况看,研究生找工作的心态普遍没有本科生好。曾经有一名研究生应聘时就表示,“自己学历高,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不应该从底层做起。”如果研究生把自己心态调整好,找准自己的定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加强失败承受力。合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受挫,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另外,在招聘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研究生缺乏市场意识,全然不知自己专业的市场行情。希望高校能适当增设心理辅导和市场分析课。
研究生与本科生专科生同争一岗
昌平区委党校陈天宝认为,以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集中于本科和高职,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主要也和扩招有关。《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研究生招生总数约为27万人,博士5万人,硕士22万人。2012年的招生规模达58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1倍多。
以前研究生就业渠道主要有三个方向: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公司。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空岗已经较少,而高技术公司的岗位不断增多,但难以赶上招生数量的增长。这样导致研究生不得不将眼光放低,随之而来就出现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共同争一个岗位的情况。
毕业生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需改善 中国政法大学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教授说,当前,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些地区和系统用人单位需求总量减少,毕业生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需要不断改善。
两个“不适应”导致“高学历”就业难,解廷民认为,一个是择业观念和就业预期的不适应。“当公务员(微博)、留大城市、到国企去”成为许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而现今社会上所谓的“收入不错、工作稳定”的“好工作”又非常有限,加上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总量不减、社会需求有限,就业难也就自然产生。
另外,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近年来研究生在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学校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等人才培养工作上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注重研究生在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培育。针对这些情况,中国政法大学与全国各级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建立博士生、硕士生挂职、实习基地。每年有大量博士生和硕士生到合作基地挂职、实习。学校还设置“研究生创新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等项目,鼓励、支持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人员;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须是国家统招硕士生,且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或满足同等学力报考条件的其他人员(注:单证的专业学位考生报考须在报名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报考医学专业学位者,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
3、身体健康;报考博士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四十五周岁,报考委托培养的考生年龄不限;有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扩展资料:
考博时间:
博士研究生考试分为春季考试和秋季考试两种,一般来说春季考试在三月份进行,九月份入学;秋季考试在十或十一月份进行,次年三月份入学。
不过博士研究生考试是由各学校组织的,具体考试时间不同的学校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是两次考试两次入学,有的是一次考试一次入学,还有的是一次考试两次入学。建议登陆所报考学校网站查询有关信息。
考博报考材料:
1、报考博士生申请表。
2、专家推荐书。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
4、硕士学位证书或证明书。
5、体格检查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考博
其实,现在国家提倡、鼓励创业。
无论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都不至于造成你失业的,那么多技校学生都能就业么。当然,如果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态度不认真,就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就业也会成问题的。
关于生态学博士,相对来说,社会上需求及招生数均不太大。至于南京大学生态学博士的就业前景,其实与其他高校生态学博士的就业前景差不多。
一、就业前景 1、科研院所——从事高科技研究工作。 南京大学生态学博士可以进入单位如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海南有关植物园、林业相关的部门、有关医学研究院所……等等。
科研院所与生态学相关的研究比较容易申请到大的项目、获得较高的经费资助,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便使得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
(1)从事生命科学研究; (2)、从事环保专业研究; (3)、从事植物保护学研究; (4)、从事土壤生态学博士研究; (5)、从事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 2、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讲授生态学课程; (2)、指导本、硕生; (3)、参与科研生态学项目。 高校的研究所,招生生态学生不断,另外获取与生态学项目基金、资金经费资助,也比较容易。
所以对于生态学博士人才,有一定量的需求。 3、政府结构——从事安全监管工作。
一般来说,社会上生态学博士需求量比较小。但是随着食品安全、基因安全、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监管要求越重要,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中,这方面国家机关需要有一定的名额的。
4、大型企业——从事创新型生态学高科技工作。 由于高校、科研单位、都是事业单位,在岗编制非常有限,政府机关更是凤毛麟角。
故一部分生态学博士进入企业,通过创业,开创了一片天地。 5、改行——从事非生态学专业的工作。
6、继续充电——从事博士后工作与学习。 不少生态学申请外国博士后。
6、留下来——留原校继续协助导师完成各课题项目,并且拭目以待时机成熟。 需要提醒的是,大部分生态学专业研究生长期在野外进行样地观测、远离大城市与人群,缺乏兼职与实习的机会,也很难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扩展人脉,这对于找工作更是不利因素。
建所以来,共获得8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奖成果60余项、省部级奖成果313项,获得国家专利388项。
此外,本所还创办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年产值约7亿元。 本所是首批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研究所,是我国全面覆盖红外科技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单位,是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4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以及1个博士后(电子科学与技术)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400余名。
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0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0名。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所研究生,并祝考出水平、考出理想成绩!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简介 (一)080901物理电子学 指导教师:匡定波院士、龚惠兴院士、薛永祺院士,陈桂林院士、潘德炉院士、王建宇、丁雷、汤心溢、孙胜利、董德平、吴亦农、冯旗、刘定权等研究员。
研究方向 1。光学遥感物理基础 2。
红外光电技术及系统工程 3。航空、航天遥感技术 4。
光谱技术与成像光谱技术 5。热成像技术 6。
信息与图像处理技术 7。光电混合信息处理技术 8。
光电跟踪技术 9。主动式遥感技术 10。
微型低温制冷技术 11。薄膜光学技术 (二)080902电路与系统 指导教师:龚惠兴院士、薛永祺院士、陈桂林院士、王建宇、汤心溢、张涛、舒嵘、傅雨田等研究员。
研究方向 1。 航空航天遥感系统 2。
光电系统工程及自动化 3。多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4。
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5。卫星姿态敏感技术 6。
医学影像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 (三)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指导教师:汤定元院士、沈学础院士,方家熊院士、褚君浩院士、何力、陆卫、戴宁、龚海梅、丁瑞军、李言谨、杨建荣、李向阳、陈效双、陈永平、高文秀等研究员。 研究方向 1。
红外光电子物理 2。固体光学性质 3。
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 4。半导体外延结构物理学,半导体材料、器件与物理机理 5。
低微系统光电子物理及凝聚态低能激元 6。半导体低微结构与量子调控 7。
光子晶体,人工带隙材料光子学及器件 8。纳米材料,纳米光电子学及纳米加工技术 9。
紫外和可见光电探测器及探测机理 10。铁电薄膜材料及物理特性 11。
红外探测器组建技术 12。太赫兹探测技术 13。
专用集成电路技术 14。成像探测器技术 (四)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指导教师:匡定波院士、潘德炉院士(海洋二所)、戴宁、沈学民、陈效双、毛志华、刘定权等研究员。
研究方向 1。电磁场理论 2。
亚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3。遥感应用基础研究 4。
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 5。遥感系统仿真与定标 6。
光子及光子调控技术 。
你说的应该他的研究生吧,因为这学校之前只收研究生,毕业干什么都有,不同专业不一样,公务员,去企业做工程师,创业,去高校当老师,留中科院搞科研等等,毕业学生中有中科院院士,大学校长,企业家等等,但更多的是成为了普普通通的普通人的一员。
至于国科大今年招的300本科生,他的招生简章里写的很清楚了,培养出国家科研创新领军人才,说白了就是成为科学家中的领军者,它不是培养那种出去自己找工作的,所以没有好不好就业一说,也根本不用考虑这些,这些是普通人考虑的。
研究生可以参加竞赛有:
1、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的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
2、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在中国电子学会的支持下,从1996年8月开赛,到2020年8月,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参赛规模从第一届13支队伍39人参赛到第十五届的二百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818支队伍参赛 ,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得到了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且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力。
3、“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合办的全国性英语演讲赛事。
4、esri 开发大赛;是一项由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主办,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承办,并由数所高校协办的全国性GIS比赛。
5、“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按照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毕业生理想中的就业方向应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但目前很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提高了学历要求,基本只招收名牌大学的法学博士,这致使不少法学硕士不能直接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大部分法学硕士与法律专业学位硕士一样,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谋求就业途径,或者进入企业从事法律相关的实务工作。
尽管法学硕士和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去向趋同,但随着法律专业学位硕士进入职场的时间增长,不少用人单位在逐渐认识到法律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功底薄弱等不足后,开始更为青睐法学硕士,并对法律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求职提出限制条件。如不少用人单位在公开招录时,对应征者明确规定了具体的专业要求,如宪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等;或在招录条件中要求应征者本科所学专业也是法学。采取这种做法的单位需要更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的法律专业人才。相比之下,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理论功底较之法学硕士略浅一些,且没有明确专业划分,法律知识专门化程度不够。
其实,法学硕士、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如果合理评估自身优势,明确求职范围和岗位,针对性地进行求职,那么都会获得不错的工作岗位。
法学硕士前景是每一个考生非常关心一个现实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学硕士,实际上所有的研究生都关注这个问题,但法学硕士近几年属于十大专业中很热门的专业。但是这个问题要通盘辩证看待,我的总的看法是法学硕士就业不成问题,学校名气越大,地理位置越好,个人素质越高,就业越好。但乐观不是盲目的,研究生的扩张,学生自身实力的有限,以及社会法律政策因素不确定性,已经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包括法学硕士学生的就业。法学硕士具体就业情况与两个因素有直接关系,第一学校名气,第二个人能力,当然能开设法学硕士专业的学校,相对来说都不错。
也许你会问法学硕士为什么一定要争取进入名牌院校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我身边有很多人,包括我的同学,当然不是大学本科同学,是高中同学,包括我的学生,还有认识很多人,到名校学校有这样几个优点:第一,能够学到法律的精髓,比如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是很好的,有王立民这些老师。像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非常精深的,像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这些学校都是相当不错,就业前景发展非常好。再有一点就业渠道,名校来讲就业渠道广而顺畅,可以这样说,以北京为例,假如说你是北大毕业的,你是清华毕业,你是人大毕业、你是政法毕业的,你会发现在目前整个北京司法系统当中,基本上大多数来源于这几个学校,对你的就业来讲无论你个人资源,还是你学位资源都是非常充分的。
众所周知,现在生物类专业的就业奇差无比,什么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不论是哪个,只要开头带了生物两个字,就没有容易就业的专业。
厦大生物系算是比较厉害的生物系的,现在说一下去年和前年厦大生物本科以及博士的就业情况。 先说本科,厦大生物的保研率堪称全校最高,我们全系150多人,大约20个出国,70个保研考研到本校或者外校,10个考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参加工作的有50人,只签约了7个,而且这7个人签的都是很一般的企业,部分作销售的甚至和中专生大专生从同一起点做起,7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月薪超过2000。
相比之下,厦大的 财政学140人,大约有20个出国或者升学,剩下的120人中,只有7个没有就业出去,而且签约的一百多人中,以四大会计师事物所、各大银行、各大金融部门为主,几乎没有几个人月薪低于4000。 财政和生物同属厦大比较牛的专业,再看看厦大的软肋——工科类专业。
厦大的工科还没有一些比较强的二本工科好,但是,工科的就业率也超过90%,基本人人也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工资。 再看一些二本的比较好的工科,他们的就业情况大致和厦大的工科差不多。
也就是说,进了重本的生物系,你的就业将不如二本。 这些都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个例我们要抛开而不谈。
别以为清华北大就会好,清华的生物工程就业不如天津的中国民航大学(二本)。 也许有人会说,本科生当然是这样了,如果是博士生那就不一样了。
好的,现在看一下厦大博士的就业吧。 先说下,想在厦大生物系做个老师,国内的生物博士毕业是绝对不可能的,清华北大的都不行。
厦大自己的博士毕业只能留校做个实验员,月薪4000不到,能留校做实验员的还是一些比较牛的和导师关系比较好的博士。至于那些不牛的博士,他们看中的是广大的中学校园,很多生物博士为了争夺一两个中学生物老师的职位打的头破血流。
当时去四个人应聘两个生物老师职位,其中两个是厦大博士,一个是武大硕士,一个是泉州师范学院(二本),最后得到该职位的是一个博士和那个泉州师范的。 堂堂重本博士,和一个二本本科生做一样的工作,你甘心吗? 相比之下,经济学的博士一般都可以留校做教授,或者做某企业的高层,那前途叫个无量啊。
同是博士,差异就是这么大,没办法的。 也许又有人说,出了国就不一样了。
是的,出了国确实不一样了,出国读了国外牛校,可以留在国外搞研究,或者当个海龟进高校,进院所,待遇也绝对不会差。 但是,现在生物这行的情况是,海龟都没什么好稀罕的了。
我们不能被个别那不到1%的大牛进了院所而迷惑,现实情况是,大量的生物海龟回国后继续失业,或者改行。留在国外的博士待遇基本都是两万美元左右(听起来高,在美国这是高中生的工资),而国外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博士一般都可以拿到六万美元。
同样都是研究人员,就因为行业不同,差异竟是如此之大。 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笔者深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一、牛的是老师们,而不是我们 很多人说,现在IT业已经人员饱和了,是这样的,现在学IT的人非常多,竞争压力非常大,一些IT的不知情的人看到学生物的人那么少,偶尔还会羡慕学生物的人呢。 比方说社会上一共有12000个人学的是IT相关专业,500个人学的是生物,咋一看神似是IT竞争非常激烈。
但事实却是,社会一共需要10000个IT职位,由于IT多了2000人,因此造成了竞争激烈,而社会却只需要100个生物研究岗位,却多余了400个学生物的人。 这个竞争,已经不能用激烈来形容了。
从高校的师资团队就可以看出来了,以我所在的厦门大学为例。厦大的经济可以说是全国很厉害的了,会计更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会计的最高水平。
而厦大的经济、会计的教授们基本都是本校,或者国内的重本毕业的博士,只有个别大牛才是国外牛校毕业的。 再看看厦大的生物,厦大生物也算是比较厉害的生物系了,其实排名还不如厦大的经济那么靠前,只是比较厉害而已。
但是,师资力量确实如此的厉害,老师全部都是国外牛校毕业的大牛,就连实验员都是博士,几乎生科院就没有不是博士的人。 老师们没有一个关心学生就业的,他们只是在关心有没有比较乖的学生能帮自己做实验,能帮自己打打工,都是一帮献身于科学的人。
你要是问他们,以后我们到底该怎么就业,他们会告诉你一堆什么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听起来很高端,实际上能用么?马云说过一句话,“你说你是高科技,人家客户会崇拜的看着你,但不会买你的货。”这点和现在提什么新型能源的人是一样的,你一说你是研究新型能源的,人家会崇拜的看着你,但是,你能让你这新型能源在短期内投产么? 经济学院有经院就业促进中心,生科院有么?经院老师逢人便提自己学生的就业,生科院老师敢提么? 二、说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二十一世纪到底是不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想说的是,肯定是的。
但是,二十一世纪这么长,2090年也叫二十一世纪,我们活的到这个时候么? 很多人都以为,过个十年八年,就不一样了,还骂我们这些一门心思转行的人目光短浅。是,我们是看重目前的利益,但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