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桃叶典故(谁知道“桃叶渡”的典故?请详细告知)

桃叶典故(谁知道“桃叶渡”的典故?请详细告知)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7-13 22:54 浏览:10 次

1.谁知道“桃叶渡”的典故?请详细告知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在十里秦淮与占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即淮青桥东.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桃叶渡典故,桃根桃叶的典故,桃叶的典故

2.夫子庙桃叶渡的典故

一、民间传说在东晋时期,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二、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扩展资料

今桃叶渡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南京浦口另有一个同名的桃叶渡,浦口东门桃叶渡是南京江北长江边东门桃叶山下的一个古渡口,也称“晋王渡”,和东门“宣化古渡”、东门“大码头渡”同属南京浦口东门三大古渡。桃叶渡地点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北的东门桃叶山下。

南京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桃叶渡

典故

3.桃叶渡这个典故在诗词中有什么作用?

名字由来

由来一

民间传说在东晋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由来二

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准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金陵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

宋人曾极的《桃叶渡》:“裙腰芳草拒长堤,南浦年年怨别离。水送横波山敛翠,一如桃叶渡江时。”

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

4.燕子矶,桃叶渡头是那两个典故

燕子矶 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远望 若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

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 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 去处。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

西面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 粼粼,江帆点点。 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 曾在此赋诗。

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 书”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 相安。”

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 中称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 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 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邻。

其他诸洞景观亦大同小异。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

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

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

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在十里秦淮与占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即淮青桥东.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

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

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在十里秦淮与占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即淮青桥东.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destination/show/show.asp?PID=60&ID=265&sceneryId=4700

8.蒲东寺,梅花观,桃叶渡都有什么典故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一,

蒲东寺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地处黄河大转曲处,隔岸与潼关相望。因寺建于蒲州老城

城东丘陵之上,故名蒲东寺。该寺始建于唐,名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郭威听从西永清

院僧众劝告而发善心,攻克永济城秋毫无犯,又曾改名普救寺。现多延用此名。

元代王实甫据唐元稹的会真记重新创作的西厢记。就是以发生在蒲东寺中的张生与莺莺

的爱情故事为内容的。西厢记文笔清新精美,故事又真情流动,得到广泛传播。蒲东寺

也得以名传天下。蒲东寺几经劫难,现已重修恢复旧观,与重建的久享盛名的鹳雀楼,

以及重见天日的黄河古代架桥的铁牛群,组成表里山河的旅游观光胜地。

梅花观,清同治十三年(1874)落成。于清嘉庆四年(1799)仁宗御笔颁“玉清赞化”匾额。同时,清廷谕令浙江巡抚阮元恭书“效封纯阳帝君”。现存郑亲王书“古梅福地”匾额于道观大门之上,近年,梅花观内建筑正在逐步修复,远近道友前来诵道者日增,每年且有众多旅游者来此观光。

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48景之列。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泳》“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侯。”诗文道出了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因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古渡口由此得名。王献之当年曾作《桃叶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这首载之《古今乐寻》中之诗,颇昵而佻,为乐府吴声流韵,至南朝陈时犹“盛歌”之。《桃叶歌》一直保存在明乐的乐曲之中,至今日本的明清乐中还有这首歌曲。“桃叶临渡”遂成千古佳胜和久传不衰的风流佳话。

桃叶典故

相关推荐:
  • 谯周典故(古代诗词中谯周一词有何典故)
  • 品乔(谁能品品)
  • 腹诽罪典故(请问腹诽之罪的出处是什么)
  • 长乐瓦典故(福建长乐名人典故)
  • 秦琼l典故(秦琼的轶事典故)
上一篇:本科与成人高考冲突不(和成考的学历冲突吗) 下一篇:夫妻肺片典故(夫妻肺片的来历)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挑金典故(点石成金典故)
传统典故绘画(求一个古人关于画画的典故)
杭州的历史历史典故(杭州的历史故事)
王氏典故(王姓,有典故吗,出自哪里?)
山东历史典故(山东出现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7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