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寓言《好鸥鸟者》出自《列子·黄帝篇》,原文如下:“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上也。”
这篇寓言收入了拙著《中华寓言精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13-15页),今译如下:
海边有个喜爱海鸥的人,每天早晨到海上去,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来到他身边的,数以百计,接连不断。
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在一起游玩,你抓几只海鸥给我,让我也玩玩吧!”第二天,他再到海上去,海鸥只在天空中盘旋飞舞,再也不落下来了。
列子寓言中的这个爱好海鸥的人,和海鸥交上了朋友。他毫无机心和私心,每天和海鸥们在一起玩,海鸥飞到他身边来的,接连不断,数以百计。他很高兴,海鸥们也很高兴。这是因为他真心喜爱海鸥,海鸥也和他建立了互相信赖的感情的缘故。
但是,他和海鸥的这种友情并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经受不起考验。当他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要他抓海鸥来玩玩的时候,他同意了。这就破坏了他和海鸥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互相依赖的友谊和感情。他的不利于海鸥的机心一动,在他再同海鸥接近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来,海鸥也就随着提高了警惕,再见到他时,只在天空中盘旋飞舞,再也不飞落到这个人的身边了。
这个人和海鸥的交往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真心喜爱海鸥,和海鸥一起游玩,彼此之间互相依赖,没有私心,没有猜疑,是值得称道的;而后一阶段,由于他父亲的煽动,他起了抓海鸥给父亲玩玩的机心和私心。破坏了他和海鸥之间的友谊,则是可憎恨的,应该受到指责。
这篇寓言,以人与海鸥的交游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以诚相待,决不可做伤害对方的事,才能建立真诚的友谊,如果心中有鬼,甚至暗中打算做伤害对方的事,无论怎样掩饰,怎样隐蔽,总不免要露出马脚。当一个居心不良的所谓“朋友”的险恶用心被人察觉和发现时,就谁也不愿和他接近了。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防那种口蜜腹剑的所谓“朋友”。
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形成了“鸥盟”、“鸥鸟忘机”等语词和成语。“鸥盟”意思是与鸥鸟结盟、与鸥鸟为友,比喻隐者与世无争的生活。“鸥鸟忘机”,指像故事中的海鸥那样,完全忘掉机心,也用以比喻隐居生活,不以世事为怀,这就对原来寓言故事的寓意有所引申了,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根据故事的后半部分,形成了“鸥鸟不下”这一成语,用鸥鸟不肯飞下来,比喻察觉别人将加害于自己,注意防范,如《三国志·魏书·高柔伟》裴松之注引孙盛语,“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况信不足焉而祈物之必附,猜生于我而望彼之必怀,何异挟冰求温,抱炭希凉者哉。”孙盛语“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九字,就是这篇寓言的后一部分高度精炼、准确的概括
古人在诗词中,常用鸥鸟之盟或者鸥盟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真诚相处。
鸥鸟之盟的典故出处是《列子》,在其中的“黄帝”篇中,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个住在海边的少年喜欢划船出海,与海鸥嬉戏相处。每当他划着小船来到海上,成群的海鸥围着他争相嬉闹,同他尽情玩耍,毫无戒备之态。一日少年的父亲对他说,让他再去海上的时候,逮几只海鸥回来赏玩。少年答应了父亲的请求,依旧划着小船来到了海上。但是这次海鸥却像知道他的意图似的,只在小船的上空飞舞盘旋,却再也不肯落到船上与少年游戏玩耍了。在评论这个故事的时候,古人总结道“心动于内,行变于外。禽鸟犹觉,人理岂有诈哉!”正是因为少年有了捕鸥的私欲和动机,所以他的表情和动作与往常天真无邪不一样了,海鸥察觉了其中有诈,故而不肯就擒和与他嬉闹了。
这则故事寓意深刻,至今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诚挚相处,在彼此没有功利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真诚的友谊,都有一定的启发。如果一些友谊掺杂了私欲,想要从对方得到好处,满足一己的需求,那么这个友谊就不是真的,也不会长久的。古人借用这则故事,生成了诗词常用的典故。后世引用鸥鸟之盟的典故,主要是寓意人们不应互相猜忌和利用,应当真诚自然地交往和建立彼此之间的友谊。而后又引申为厌恶世上人情险恶及互相倾轧,倾情于融入自然和超尘脱俗。
水调歌头 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赏析一】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现另有所抒。
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
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
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
“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
《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
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吧?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
其意何在?从下句“窥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与词人“同居而异梦”。
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与无友。”
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
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哪里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
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
词人本是心情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
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
然而其语愈缓,其愈切,感情愈发强烈,较上阕又进一层。天地之大,知已何在?孑然一身,情何以堪!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绪可知了。
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清代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赏析二】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这首词作于罢官归家不久,反映了词人当时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在词中,他表示要与鸥鹭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带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间的悲欢和变迁,实际上是在忧虑国事,叹惜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 词题称“盟鸥”,与鸥鸟结盟,相约为友。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词人把自己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放置在一种浪漫主义的寓言形式里。
词人离开官场生活之后,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异乡沦落,知音难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寻找同情者了。
带湖新居,是他倾心所爱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开头便说:“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悦性情。
作者十数年来,奔走于世俗的名利场,与尔虞我诈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厌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使他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仗屦无事”,在“千翠奁”的带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积闷。“。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
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
《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
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
现另有所抒。
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
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
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
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
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
“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
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
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
—— 这是用的拟人法。“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
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
相猜疑了。这里“莫相”之“相” ,虽然关系双方,但
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
担惊。《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蔡丘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词里
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
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
其“爱”更进一层。
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
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
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
聊。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
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
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
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
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吧?
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
盟为友,然而鸥鸟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
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何在?从下句“窥
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
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①,与词人“同居而异梦”。
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
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
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
无与无友。“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
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
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
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
人所举之杯,哪里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
垒罢了。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
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
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
个人沉浮的哲理—— “人世几欢哀”。词人本是心情
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
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东岸绿阴
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
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
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然而其语愈缓,其愈切,感
情愈发强烈,较上阕又进一层。天地之大,知已何在?
孑然一身,情何以堪!
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
心绪可知了。
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
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
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
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
有“不言言之”之妙。
陈太爷生平
有着两千五百余年历史的苏州,曾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地方官,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人们对他却知之甚少,他在苏州知府任上,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政绩,但是,他还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他去世时虽早已离开了苏州,但苏州百姓还是没有忘记他,特别是葑门外黄天荡边的荡里村(今郡力村)村民更是为他建庙塑像,名“陈公庙”,俗称“陈太爷庙”,祭奠香火不绝。
这位陈太爷是何许人?他姓陈名鹏年(1663―――1723),字北溟,又字沧洲,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进士,初任浙江西安知县,四十三年升任江宁知府,以清廉著名,有“陈青天”之称。因得罪上司曾被两江总督阿山诬陷论斩,后从宽免死,调入京城修书处效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由武英殿纂修出任苏州知府,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兼署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噶礼贪赃枉法,忌陈鹏年清正,欲加其罪,密奏其所作“虎丘诗”“楝花风后游人歇,一任鸥盟数往还。”句中“鸥盟”一词对朝廷有怨意,趁陈鹏年因公至镇江时将他羁留于镇江城隍庙。苏州市民闻迅后号哭不绝,愤怒罢市,派代表赴镇江慰问。幸亏康熙对“虎丘诗”不以为然,喻曰:“朕阅其诗,并无干碍。朕纂辑群书甚多,诗中所用典故,朕皆知之,即末句‘鸥盟’二字,不过托意渔樵。”知陈鹏年受诬,即召返京,任武英殿总裁,后官至河道总督,兼摄漕运总督。雍正元年正月,因治理河道,堵筑淮河决口,寝食俱废,风雨不辞,积劳成疾,殁于工所,终年六十一岁。雍正帝赐祭奠礼,谥曰“恪勤”。谕称“鹏年一生居官,尚不愧有为有守”。后江宁建贤良祠,鹏年亦入祀祠。
陈鹏年在苏州为官虽然仅两年,却做了几件深入人心的事。据《碑传集》七十五卷记载中有以下一段文字:“公知苏州府……特大书‘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八字于府治之门,视事未一月,决遗滞狱三百余案,革除钱粮耗羡,严滥差,戒奢侈,驱流娼,惩赌徒、讼师、拳勇、匪类,籍其民,朔望令至乡约所跪而听讲,民风为之一变。”所以当陈鹏年被诬受羁押时,苏州市民不惜以罢市等手段来声援陈鹏年,是有一定的道理。
前面提到荡里村村民建庙之事,其起因在《古籍从书》和《碑传集》中都有记载,陈鹏年任苏州知府后,吴中连遭水旱,饥馑又至,时疫流行。陈鹏年每日公事毕,即操舟遍历村墟询疾苦,设法赈救,公费不足,劝富户出粟以赈灾民,又疏浚城河,以利贫民。荡里村和黄天荡周边其它村庄水情和疫情更为严重,陈鹏年精通医术,便亲自为村民诊脉给药治疫,有五百余家被救活,村民为感恩乃立祠建庙。庙中有药签济世,村中老幼皆呼之为“陈阿爹”。
语出邓剡 《酹江月.驿中言别》
原文: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这是两个典故
睨柱吞蠃:秦王赢政要用十五城换赵国璧,蔺相如带了
璧到秦国去,见秦王不想给十五城,就拿璧看着柱子怒发冲冠,说臣的
头与璧都要撞碎在柱子上了,他的气概压倒秦王,使秦王不敢夺璧。
回懿走旗:诸葛亮死了,蜀军退兵,司马懿去追,蜀军回旗迎击,司马懿逃了,怕诸葛亮假死。
“睨柱吞嬴”,赵国丞相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气吞秦王的那种气魄:“回旗走懿”,蜀国丞相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用典故写出对文天祥的期望之情。这是赞许,也是期望。
这两句出于文天祥的《酹江月》
全文: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上片的大意是说:面对水天相连的长江,我真恨老天不肯帮忙,竟让元军打败了我们。春天来了,杜鹃鸟在哀啼,夕阳斜照着花朵,可是我怎么忍心去看被元军摧毁了的南京城呵。想到我们的妇女和珍贵文物被敌人掳掠一空,连我自己也当了俘虏,真不知道靠谁才能报仇。我是多么的痛悔,可惜了我的那把宝剑,它还以为我是个豪杰呢。
下篇的大意是说:回想不久以前,为了抗击元军,我曾经摆脱敌人严密的监视坐了小船,经过海路,到南方举起抗元的大旗。虽然后来失败被俘,但我决心要象蔺相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英勇顽强地同敌人斗争到底,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样想着,我再也难以入睡。周围是那么寂静,只有秦淮河上的孤月,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