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叙我住的“雅舍”最是经济(虽不能蔽风雨,却有它的个性)。
(2)记叙“雅舍”的地点荒凉。(个性之一)(3)记叙“雅舍”的(人、鼠、蚊)三声。
(个性之二)(4)记叙“雅舍”的三景。 (月夜幽绝、细雨有趣、大雨惶悚--个性之三)(5)记叙“雅舍”的陈设(简朴)。
(个性之四)(6)抒写“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7)说明“雅舍小品”的写作因缘。
主旨:抒写“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篇末(6))如果简单的话大概就是可爱与简陋,个性与共性什么的吧~2-----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
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南墙”“泥灰”的同时,也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到作者不满的情绪。 既不满却又对“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幽默。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像“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在“赞美”“雅舍”的语境里,“地板••,…坡度甚大”“饭后鼓腹而出”似漫画一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偏以旷达超脱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
论住处,作者说:“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对为友之道,作者说:“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论生活环境,.作者似乎是在审美:“邻人轰饮作乐,唯晤诗章,隅隅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难而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却能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柳话听声,锣鼓听音。
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 从对“洋鬼子”“鼠子”“蚊子”的厌烦中.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撅”,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回设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3------.“雅舍”具有哪些“个性”?答:①地点荒凉;②三声恼人;③三景兼具;④陈设简朴。 三------本文与刘禹锡“陋室铭”一文有何神似之处?答:①陋(第一段);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二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六段)。
对不起,小猫拿的准的也就是后面两题……理解句子的那个自己可以胡编嘛~只要抓住作者自己随欲而安的性格就好了,可以吗?。
雅舍,是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在重庆北碚的旧居。
梁实秋,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曾任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新月》、《自由评论》等杂志主编。抗战爆发后,他应邀担 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教材用书编委会 来北碚。
1940年,同吴景超共同在北碚梨园村48号、49号、50 号购置了一栋楼房,并以吴景超妻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 雅舍为砖柱木架,瓦顶夹壁,有屋6间。
梁实秋住一室一 厅,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然而,自梁实秋住进后,这里却宾客盈门,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寓居了7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为其成名之作,久传不衰。 1949年梁实秋去台湾后,将 在此写作的34篇小品出版成专集,仍定名为《雅舍小品》,深受欢迎,后再版60余次,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
在台湾他又继 续写作出版了《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三集》、《雅舍小品四集》,同时还以“雅舍”为名,出版了《雅舍杂文》、《雅舍 译丛》、《雅舍怀旧》等专集。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雅舍 小品》流传,因此,“雅舍”之名也不胫而走,随《雅舍小品》名噪于世。
梁实秋先入清华大学,之后赴美留学的经历,使其具有学贯中西的背景。
他的文风上承唐宋,下撷晚明,旁取英国小品文的从容洒脱,使《雅舍小品》篇篇读来,幽默风趣,不仅可见作者的广博见识与文笔功力,其庄谐并作的风格更能见其真情、创意与豁达。「雅舍」实为一室一厅之「陋室」,梁实秋俯仰起居其间,将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物以风趣幽默的笔法观照;将狗、猪、鸟等人们最熟悉不过的动物,及下棋、散步、理发等日常琐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
这些家常又琐细的题目,在他笔下,篇篇都化为读来亲切有味的小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