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习哪一种,素描、色彩都是基础,国画练的是笔法,素描练的是绘画基本功,国画虽然讲究的是意境,但是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色彩的训练也必不可少。可以从开始训练小的色稿,训练小色稿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个人在绘画当中的色彩整体把握能力。然后逐步的简单的静物到多个静物。
虽然国画是散点透视,它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画画需要具备造型能;首先学好基础梅兰竹菊,然后再学想学的类别,可以先从工笔入手,然后再学小写意大写意,最好找名绘画大师亲自面授及指导或参加学习班,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学画要具备天赋、悟性及不懈的努力,还必须耐得住寂寞。
扩展资料:
学习国画的方法
1、临摹。首先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适合自己风格的名家画集。对于初学者还是买一些画家编的国画入门之类的书较合适。练习时就基本照着人家的构图、笔法来画。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一些笔法的运用如何巧妙,画的神韵在哪里等等。
2、写生。临摹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写生了。写生就是要对客观实在的景物、人物进行刻画、创作。
3、选景。这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凭我们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力来选取合适景物、合适角度、合适部分。就像照相,不仅要考虑光线,而且要考虑构图。所选景物应有层次、有主次、和谐统一。
4、作画时要有耐心。要不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将平日所得应用开来。还要注意写生并非完全的像照相机一样从自然中搬下来,根据作画需要,可适当删减不必要的景物,或添进新的景物,也可在景物中先加入需要的物件再作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画技法
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一般特点 学习中国画,首先应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所以这本书就先从这里谈起。
要想简明地用几句话回答以上的问题并不容易。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目前国画理论家正在讨论总结的问题。
这里试举数点。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 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
"他认为立意在完.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 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 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生意为先"。
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艺复八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消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从哪里来的?一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另一点便是画家本人的修养,这样在创作之先,画什么,怎么画,在头脑中形成了成熟的构思。 宋代画家文与可,别人称赞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没有落笔画竹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笔下跃跃欲出,这时便能落笔而就。
"'胸有成竹"遂成为我国赞誉善于计划安排事情的成语。 在张彦远提出的"立意"之前,南产时代的谢赫即有'创意"、'明意"之说。
创意之画,不落陈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境,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者,还要认真地加强练意之功。很多习画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练笔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练意,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德国的诗人歌德称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说明西洋画用光为造型手段之一。
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野,但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法国的罗丹曾经强调过:"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是说造型艺术从宇宙如何分割出来的问题,也并非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来看待。
而中国画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
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三、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样就使物象在画面出现时,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位置。
一株低于视平线的牡丹花.也可架高于祝平线之上,而取得透视的最佳效果。 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象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
四、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五、情景相生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六、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可以说只有中国画,才有题字盖印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显示其诗、书、画三绝之长,即是一般的画作,也总要题字盖印,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 题字和诗句,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丰富了构附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
无论学习哪一种,素描、色彩都是基础,国画练的是笔法,素描练的是绘画基本功,国画虽然讲究的是意境,但是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色彩的训练也必不可少。可以从开始训练小的色稿,训练小色稿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个人在绘画当中的色彩整体把握能力。
然后逐步的简单的静物到多个静物。虽然国画是散点透视,它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画画需要具备造型能;首先学好基础梅兰竹菊,然后再学想学的类别,可以先从工笔入手,然后再学小写意大写意,最好找名绘画大师亲自面授及指导或参加学习班,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学画要具备天赋、悟性及不懈的努力,还必须耐得住寂寞。
扩展资料:学习国画的方法1、临摹。首先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适合自己风格的名家画集。
对于初学者还是买一些画家编的国画入门之类的书较合适。练习时就基本照着人家的构图、笔法来画。
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一些笔法的运用如何巧妙,画的神韵在哪里等等。2、写生。
临摹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写生了。写生就是要对客观实在的景物、人物进行刻画、创作。
3、选景。这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凭我们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力来选取合适景物、合适角度、合适部分。就像照相,不仅要考虑光线,而且要考虑构图。
所选景物应有层次、有主次、和谐统一。4、作画时要有耐心。
要不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将平日所得应用开来。还要注意写生并非完全的像照相机一样从自然中搬下来,根据作画需要,可适当删减不必要的景物,或添进新的景物,也可在景物中先加入需要的物件再作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画技法。
中国画的基础是线条。
中国画本就以线条取胜,其起、运、转、折都是运笔的方式方法,没什么神秘的,却需要深下苦功。而作为线条最好的载体:工笔画,自然是学习国画的首选!也许有人要问,写意画根本看不出什么线条,特别是大写意山水,更多的是侧锋大块的皴擦,和线条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拿书法做易懂的解释:学习书法,没有一上来就写草书的,必定要先从楷隶、继而篆、魏碑等等,继而行草以进;就像一个人先得学走,然后才能学跑,没学会走就跑,那结果只能是跌倒。
学国画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很好的线条基础,握笔就抖,线条浮而无力,转折不流畅,起运若持巨椽,何以能表达胸中丘壑?更罔论对笔意要求更高的“写意”画了。所以,结论是,想学写意,OK,先学工笔,工笔的线条练好了,恭喜,你可以选择继续在工笔上精益求精,也可以选择涉猎写意的创作。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实例:齐白石是大家熟识的大画家,他的写意画更是声明远播,凭《和平鸽》等作品更是与当时西班牙的毕加索有过良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那么这样一位众人介知的著名画家,他早期借以成名的却是“齐美人”,即齐白石的工笔仕女图,而他早期临摹创作的也是工笔画,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工笔基础,才让齐老先生在日后的写意画创作中驾轻就熟,成就其一代大家的声望。
而历数各朝各代的名画家,无工笔而称写意冠绝的,简直是闻所未闻! 所以说,学国画,先学练线条,以窥工笔之门径,工笔练到一定时日,可凭长久的工笔线条基础把握更流畅更肆意的写意画创作。这是科学有效的方法,是经过前人和历史检验的。
当然,工笔和写意是国画中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基于绘画材料(主要是纸张)和技法的区别造成风格和视觉效果的差异,从而人为划分的,并非说写意就高于工笔,这很不恰当,一如说草书比楷书好一样可笑。历史上不乏有工写兼备之名家,当然也有仅以工笔名重,却未听说真正的只画写意不用工笔之人,那显然是大大的笑话。
再讲一些传统绘画的相关资讯的概述,以资上文的观点: 明代,出现了一次书画材料的变革,从而引出了工笔和写意的真正分流,这种材料即生宣(宣纸的一种,与熟宣对应),之前工笔画需要反复点染才能显出的良好效果,利用生宣的易渲染特性(水分容易吸收,导致色的晕染可一次)就能一次完成,省事很多。从创造的角度和不同风格的审美角度来看,生宣的出现无疑是有着正面效果的,而从后世明末徐渭、八大写意画引领潮流,有清以来更是写意名家叠出看来,这种绘画材料的出现更是利大于弊的。
但,凡事有两面性,几乎是从生宣出现之日起,就有人因生宣出现慨叹“今无所谓真正之画家矣!”,原因就在于,很多存功利心、不求甚解之人贪图省事,完全放弃工笔之创作或流工笔于细枝末端,某些观点更是和当今有些人的颇为类似(笑)。幸好,中国的艺术正如中国的历史一样,可以有沟渠可以有明月,但终究明月当空,清泉激涌,沟渠只能隐身于地下罢了。
可以说,真正了解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人,便难有“先写意后工笔”的学画意见,当然咯,糊弄消磨时间的老外可以简单地教一些写意,但是老外朋友们大都也不是随意学学的,你糊弄他一时,他可是会找你算账的哦。
学习国画必须具备哪些知识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下面来看看国画知识:国画的学习步骤是什么。一、必须练好基本功 书画中的基本功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画交叉线、圆线和波浪线。
为什么要画交叉线、圆线和波浪线?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就是线条,线条造型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重在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关系,并通过这些表象去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这就是通常所说国画的“以线立骨”。中国画中的“骨”,乃是支撑艺术形象,使之富有精、气、神的本质表现。
单纯以线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线的运用要强调线的表现力,利用线的长短、粗细、转折、顿挫、轻重、疾徐、刚柔、强弱、浓淡、光毛等变化去表现物象的神态、形体、质感、动势、节奏、空间等等造型因素的各个方面。使线融于形象之中,才能完成富有个性的造型形式的营造。
这是以线立骨最基本的具体体现。点击图片看大图 学网 国画知识:国画的学习步骤是什么?二、“临摹入手”是必经之路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之一,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现形式。
它经古往今来无数画家师法造化,并以自我的审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铸而成。这为中国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鲜明强烈的民族色彩。
如线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是最初为了表现不同质地的衣着、花鸟等,经过画家长期的潜心体察、琢磨,或从表现其他对象获得启发借鉴而形成的一些表现手段,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主观创造。其本身已具审美价值,不因时空关系而独立存在。
它便于人们应用这些程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由于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便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成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出现各种新的表现程式。
如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为人们所确认,那么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新的程式又将为以后的人们接受或改变创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不断地交替往复向前发展着。
只要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通俗的讲就是大家认为好看漂亮的作品,就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流传下来,这就是国画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客观规律。我们讲绘画有程式的表现方法,即表现某个画材,应当这样画而不应当那样画,这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作画经验,也是艺术的结晶,为我们学习绘画带来借鉴之便。
有借鉴与无借鉴的艺术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区别。所以,学习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程式,就成为入中国画之门的“敲门砖”了。
对于一个真心喜欢国画的初学者来说,有效的捷径当推“临摹入手”。古往今来,所有的国画大师均是从 “临摹入手”,才得以成为一代大师的。
临摹是初学画者入门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名家名作的临摹。学画者通过临摹可以学会和掌握艺术特色特点与技巧。
临摹名家作品,要先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耐心揣摩作品的运笔方式,掌握作品的事物表现形态,认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气质。三、选择临摹范画十分重要 “临摹入手”就必须要有样画,有条件的初学者能直接对照老师的真迹揣摩临写最为理想,但没有条件的用复制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
总之要选择艺术水平较高,有临摹价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学习掌握传统笔墨技巧,体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对待临摹不能抱实用主义态度,一般从临摹到掌握及至应用,都有一定的距离,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套用。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临摹一个完整的作品,难在上色阶段,最少要画一百张以上,才能真正基本初步掌握临摹技巧。点击图片看大图 国画知识:国画的学习步骤是什么?四、线条是中国画的根本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
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画是无声的音乐”!就是指好的画一笔一划就象一个一个动人的音符,组成美妙动人的质韵乐章。
有质是对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备;有韵是指通过客观对象以表达主观的精神,即能传神写意。中国画要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世术境地。
用笔有“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
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别外,还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
五、国画的技巧 不可否认,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国画技巧有二:第一就是多画,正可谓“熟中生巧”!第二才是技巧理论。
就是将教科书上的理论技巧倒背如流,也不一定会画;只要天天临摹几张样画,就是没学过一句理论技巧也会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人为证。
画坛巨匠。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 花卉的观察 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 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 ( 一 ) 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 ( 复瓣 ) 之 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 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 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
( 二 ) 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 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 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 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干挺 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
花卉的写生 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 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 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 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
枝干也要有主干 、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以上这些都是我 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 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 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画花朵可从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扩展,花瓣 太复杂的可进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
画叶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叶序、结构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与疏密、前后叶 的变化,最后画枝干,大干还要画出皮纹,如梅花的大干要苍 老、皮纹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横皴,松干皮要 鳞皴,紫薇花干皮较光滑等不同种类的枝干特点。 花卉的写生,宜从折枝花卉开始,折取花叶易於入画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详细观察,花蕊被遮盖的也可拨开,研究细部 结构。
对於简单的折枝熟悉后,可以选取整株花的一角来尝试 或全株花的写生,由於枝叶复杂,须选择适当的角度,并做大 幅度的删减或调整。总之花卉的写生并不是画植物的插图或说明图,需主观的取舍与美化,并强调意趣的表现。
鸟类的观察 禽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区分为水禽与山禽两 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 禽、雉禽等类,各类的特微与习性如下: (一)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 例如鹤、鹳、鹭鸶等。
(二)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 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鸳鸯、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双翅强而有力,嘴形如勾,脚夷尖锐,性情猛悍 ,专门捕食小动物。例如鹰、鹫、鹗、隼等。
(四)攀禽:多数上嘴钩形,下嘴较短,足趾二前二后,能用 夷攀抓在树干上。例如鹦鹉、啄木鸟等。
(五)鸣禽:喜欢鸣叫,一般小鸟多属此类。 例如维、莺、画 眉、伯劳、黄鹂、八哥等。
(六)雉禽:属於栖地类禽鸟,身体较大毛色美丽,尾长,嘴 形与鸡类似,多生长於山林矮木丛中。例如雉鸡、锦鸡 、长尾雉、孔雀等。
禽鸟是卵生,故其身体(不包括头 、颈、脚、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环境与习性不同 ,其嘴、脚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与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长而尾短,山禽(鸣禽、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极尾长,嘴勾者食肉,细尖者食 虫,嘴长者食熊虾,食壳者嘴粗而厚,成圆椎形。
能长 途飞行的鸟翅膀大都较长,且发达,水禽中多长颈者, 以便迅速出击,啄夹鱼类。此外如头形、眼精的颜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须把握其特微。
鸟类遍体生长羽毛,细密的绵羽有保温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绵羽,以及许多形状不清楚,层次繁多而叠列成一大片的感 觉。另一种是羽片形状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详细的 名称,应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及其叠列的关系,以求 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与秩序。
此外尚须明白禽鸟的雌雄,禽与兽绝大部份都是雄的较美 ,少数雌雄的羽毛一样,但是雌鸟总比雄鸟略小,鸟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鸟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鸟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鸟类的喜、怒、哀、惊,表现在翼、尾及 姿态上,亦有不同。
鸟类的写生 鸟类除了结构复杂外,又活泼善动,要以真。
无论学习哪一种,素描、色彩都是基础,国画练的是笔法,素描练的是绘画基本功,国画虽然讲究的是意境,但是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素描是属于对形体感受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对于把握对象的体量及其明暗关系的分析都有相当大的帮助。素描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到简单静物,逐步开始画一些石膏头像,然后到真人头像(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练习素描对国画起的作用:1:空间关系,也就是绘画中常说的“近实远虚”“近大远小”2: 造型能力,在创作或者写生当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型的能力。
色彩的训练也必不可少。可以从开始训练小的色稿(16开就行)训练小色稿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个人在绘画当中的色彩整体把握能力。
然后逐步的简单的静物到多个静物。到人像写生~~练习色彩对国画起的作用:1:纯度在国画中做到“近纯远灰”补充一点还有就是明度上的关系。
也就是黑白关系一定要拉开~~速写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过锻炼你迅速而准确的观察力,运用简练的线条,扼要地描画出对象的神态、形体、动作等。它是培养作画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把握对象特征的概括力的重要绘画手段,也是记录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素描 色彩 速写3着之间有着不可分的练习。以我多年学习绘画的经验,在学习一段时间的色彩之后会多素描上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速写也是,画的多了,素描也就进步了。书法学过了,你学国画的话,会比较得心应手,因为你大概的空白关系,章法,和对毛笔的使用方法都会比叫顺手,学得自然要比直接学国画来的快,效果好. 只是国画当中多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入“意蕴”“气息贯通”“夸张”“写意”之类的画的多了这些都是在以后绘画国画当中逐渐慢慢领悟到的~~~。
《石涛画语录--尊受章》---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受,指画者对客体自然的感受
所以画好画要用好墨,用墨要大胆中兼有细心。用好墨首先要稳的住笔,要笔随腕走,而不是腕随笔走。所以要练好用笔用墨,必须苦练。掌握笔和墨的特性。
用腕则出自心,也就是胸有成竹。所以要提高眼力。一是对客体要认识深,即对自然或者作画对象要了解,再是严习古人作品 以提高对绘画的认识和对笔墨的认识
多看+多练+多想=成功 努力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