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平法的基本概念 1.2 钢筋计算的主要内容 1.3 在钢筋计算之前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和方法第2章 平法梁识图 2.1 平面注写方式 2.2 梁的集中标注 2.3 梁的原位标注 2.4 框架梁节点构造 2.5 “顶梁边柱”的节点构造 2.6 抗震框架梁箍筋的构造 2.7 简述一下非抗震框架梁的构造 2.8 非框架梁的构造 2.9 关于“大箍套小箍”问题 2.10 悬挑梁的构造 2.11 井字梁的构造 2.12 框支梁和框支柱的构造 2.13 关于梁的几个相关问题第3章 平法柱识图 3.1 列表注写方式 3.2 柱表 3.3 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3.4 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3.5 抗震KZ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3.6 抗震KZ柱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构造 3.7 抗震剪力墙上柱QZ纵向钢筋构造 3.8 抗震梁上柱LZ纵向钢筋构造 3.9 抗震KZ、QZ、LZ箍筋加密区范围 3.10 非抗震KZ、QZ和LZ简介 3.11 芯柱XZ配筋构造 3.12 框架柱的复合箍筋 3.13 框架柱的基础插筋 3.14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计算第4章 平法钢筋计算的一般流程 4.1 钢筋计算前的准备工作 4.2 平法钢筋计算的计划和部署 4.3 各类构件的钢筋计算 4.4 《工程钢筋表》的内容 4.5 工程钢筋汇总 4.6 《钢筋下料表》的内容 4.7 平法梁图上作业法 4.8 钢筋计算中常用的基本数据 4.9 关于地震和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第5章 平法板识图与钢筋计算 5.1 板的分类和钢筋配置的关系 5.2 04G101—4图集的板钢筋标注 5.3 楼板的钢筋构造 5.4 板下部贯通纵筋的计算方法 5.5 扣筋的计算方法 5.6 悬挑板的注写方式 5.7 无梁楼盖的平法标注第6章 平法楼梯识图与钢筋计算 6.10 3G101—2图集的适用范围 6.2 板式楼梯钢筋计算第7章 平法剪力墙识图与钢筋计算 7.1 剪力墙的一些基本概念 7.2 列表注写方式 7.3 各类墙柱的截面形状与几何尺寸 7.4 暗柱和端柱的钢筋构造 7.5 剪力墙身的基本构造 7.6 剪力墙暗粱AL钢筋构造 7.7 剪力墙边框梁BKl。
配筋构造 7.8 剪力墙LL配筋构造 7.9 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 7.10 剪力墙图上作业法第8章 平法筏形基础识图与钢筋计算 8.1 筏形基础的分类及其特点 8.2 梁板式筏形基础 8.3 平板式筏形基础 8.4 其他后记参考文献。
一、主筋下料
钢筋下料长度=钢筋外包长度+末端弯钩增加值-中间弯起量度差
钢筋末端弯钩增加值
钢筋类别条件弯折角度
18013590
Ⅰ级钢筋普通砼中6.25D
轻骨料砼中7.25D
Ⅱ级钢筋弯曲直径≥4D 3D+平直长度1D+平直长度
Ⅲ级钢筋弯曲直径≥5D 3.5D+平直长度1D+平直长度
箍筋无抗震要求8.25D6.87D5.5D
有抗震要求13.25D11.87D10.5D
半圆弯钩增加长度(机械弯)
钢筋直径≤68~1012~1820~2832~36
一个弯钩长度406D5.5D5D4.5D
中间弯曲量度差
钢筋弯曲角度30456090135
钢筋弯曲调整值0.30D0.5D1D2D3D
二、箍筋下料算法说明
直箍=左弯+直段+右弯
方箍=(内皮宽+内皮高)*2+调整值
环箍=内皮周长+调整值
箍筋调整值
尺寸特点箍筋直径备注
4~56810~12
量外皮尺寸40506070有抗震要求的结构
应分别加上10D
量内皮尺寸80100120140
钢筋弯曲后,外皮伸长,内皮缩短,而中心线长度(即下料长度)不变。
关于钢筋分项平法看图、构造与下料入门:有些钢筋工同行新手应用《平法》时常发懵,晕头转向,不得要领。
本人从另一视角提取分类内容加以浅释,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使用《平法》。 因水平所限,必然有不当之处,希望同道加以补充或指正。
钢筋的锚固长度 为此构件中的纵筋伸入彼构件内的长度,以彼构件的完整边线起算。 如:梁伸入柱中;柱伸入梁中;次梁伸入主梁中;柱伸入基础中;墙或板伸入梁中;等等。
“锚固长度”应成为钢筋工的第一概念。 锚固长度是图集中的固定值。
在《平法》各本图集中均有列表。 锚固长度在101-1.3.4图集中总分两种:非抗震与抗震,内容是不同的。
选择锚固长度的前提条件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抗震等级,然后参照钢筋种类决定。 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12d;非框架梁包括:简支梁;连系梁;楼梯梁;过梁;雨蓬阳台梁;但不包括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另有规定。 当边柱内侧柱筋顶部和中柱柱筋顶部的直锚长度小于锚固长度时,可向内或向外侧弯12d直角钩。
当柱墙插筋的竖直锚固长度小于规定值时,需按照101-3图集32页右下角的表或45页右上角的表加弯直角钩。 框架梁上下纵筋及抗扭腰筋和非框架梁上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0.4laE 加15d直角钩。
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 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是以锚固长度为先决条件,再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给出3个修正系数来计算。 在任何情况下搭接长度不得小于300mm。
搭接长度与搭接位置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各类构件各有具体要求。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 前提条件是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保护层厚度在图纸的结构说明页中均有详细规定。 一般情况下,无垫层基础是70mm;有垫层基础是35mm,柱是30mm,梁是25mm,板是20mm,薄板是15mm,图纸中均有具体规定。
保护层问题 通常,钢筋工在绑扎大梁时,在梁下部纵筋之下,必须要垫好保护层,合理的保护层材料是混凝土垫块或塑料卡,用大块石子垫也是常有的事,上级允许时,可用25mm的钢筋头垂直垫在主筋下,最好用16或18mm的钢筋头斜着垫在大梁的箍筋下面。 圈梁的保护层,一般应由混凝土工随打随垫,因为木工在支模时在圈梁钢筋上行走,事先垫了保护层更加容易跺倒箍筋。
板的保护层是最不容易保证的,如果按照合理的混凝土施工规 程,钢筋工应当事先把板的钢筋保护层用混凝土垫块或塑料卡垫好,但是,各个工地不一定都是规范的,好多工地,混凝土工以及其它各个工种的人员都在已经绑扎 好的钢筋上踩踏,这时,钢筋工完全有理由不给垫保护层,因为保护层垫起之后,更容易使绑扎好的钢筋网被踩得乱七八糟,不好修正,这时应由混凝土工随打随垫 才对。 架立筋 以前的架立筋与现在的架立筋,其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以前的架立筋是指梁的上部纵筋,现在的架立筋是指梁的上部中间连接负弯矩筋的连接筋,在复合箍筋的内上角处,其非抗震搭接长度为150mm。 主筋 主筋以前是指梁的下部纵筋,板的下部纵筋,柱的立筋,楼梯板的下部纵筋,主筋的名称已经过时,内容已经变得含糊不清,今已减少了这样的称呼。
弯起筋 自从推广《平法》以来,弯起筋已经很少采用,但在个别的设计中依然可见,其要点是弯起角度,斜长的计算和减延伸率。 腰筋 腰筋包括两种,构造腰筋和抗扭腰筋,不同点是作用不一样,构造腰筋用G打头,抗扭腰筋用N打头,构造腰筋的锚固长度为15d,抗扭腰筋的锚固长度与下部纵筋相同。
腰筋位置的计算,是以该梁所含板的下皮到梁的下部第一排纵筋之间均分间距,而不是按梁的上下纵筋之间来分或按梁高来分。 负弯矩筋 一般框架梁端部负弯矩筋的锚固长度为:0.4laE加15d直角钩。
负弯矩筋位于第一排的取1/3净跨度ln,位于第二排的取1/4净跨度ln,但是其值要取左右两个跨度值之大的应用,这是理解负弯矩筋的关键点。 梁下部纵筋 框架梁下部纵筋,即以前所指的主筋,是钢筋作用的重点,其锚固长度是0.4laE加15d直角钩,非框架梁的下部纵筋的锚固长度是12d,满足12d可不做弯钩。
箍筋 箍筋计算应以内皮尺寸为准,这样不易出错。 箍筋的弯钩角度和弯钩长度分抗震与非抗震,框架与非框架。
非抗震又非框架的梁柱箍筋,可以执行以前的现定,钩长按直径6;8;10分别取50mm;60mm;70mm,可不做135度角,即可以做成90度弯钩。这一说法有待探讨。
框架和抗震用的梁柱箍筋必须执行《平法》,必须做成135度的弯钩。 框架和抗震用的梁柱箍筋,其钩长为10d与75mm中之大值。
即如箍筋直径为6mm,钩长为75mm,直径为8mm钩长为80mm,直径为10mm,钩长为100mm,依此类推。 箍筋按内皮尺寸下料时应加延伸率,加3d较准。
复合箍筋 复合箍筋分重叠复合与大小复合,现在要求大箍套小箍,不提倡重叠复合,但是,重叠复合也有其应用的场合与好处。 复合箍筋的计算,一般新手不知所措,应当努力精通,学会并不难。
按内皮尺寸,首先减去下角主筋的两个半径,再除以主筋之间的空数 。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第一章梁 第一节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 类似首跨钢筋计算 四、悬臂跨钢筋计算 1、主筋 软件配合03G101-1,在软件中主要有六种形式的悬臂钢筋,如下图所示 这里,我们以2#、5#及6#钢筋为例进行分析: 2#钢筋—悬臂上通筋=(通跨)净跨长+梁高+次梁宽度+钢筋距次梁内侧50mm起弯-4个保护层+钢筋的斜段长+下层钢筋锚固入梁内+支座锚固值 5#钢筋—上部下排钢筋=Ln/4+支座宽+0.75L 6#钢筋—下部钢筋=Ln--保护层+15d 2、箍筋 (1)、如果悬臂跨的截面为变截面,这时我们要同时输入其端部截面尺寸与根部梁高,这主要会影响悬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长度计算,上部钢筋存在斜长的时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钢筋的长度;如果没有发生变截面的情况,我们只需在“截面”输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悬臂梁的箍筋根数计算时应不减去次梁的宽度;根据修定版03G101-1的66页。
第二节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需要计算的工程量 第一节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暗拄与墙身相平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301秒